公民寫手

好農壯遊(3) 老農+小農的麥田見學

麥田見學相見歡

今年十月,喜願小麥與全國教師工會總聯合會一起合作發表「麥田見學」培育計畫,參與計畫的包含全台四十所國小和自學團體。

每個參與計畫的學校都會收到「麥田教學盒」,裡面有小麥種子、乾燥麥穗、麥田見學教案、台灣小麥的生長、介紹資料和本土小麥記錄片,透過這樣的「教學包」,企圖讓食物教育向下紮根。參與教學計畫的孩子也要在學校裡親身種植小麥,要讓他們更理解土地、作物和食物這三者的連結,孩子必須登入喜願小麥行動生產履歷網站,更新他們耕種的小麥生長情形。

為期三天的好農壯遊團,其中一個行程便是到訪麥田見學計畫的學校,屏東枋寮的橋德國小,他們在今年十一月底的時候,於校園東側圍牆邊開闢了20平方米的面積,讓師生們一起種小麥,勤勞地更新在喜願小麥生產履歷上的種植紀錄。施總兼說,就算行程再緊湊,在壯遊團開上南迴公路「東征」的路途前,一定要讓這群熱血的「老農夫」見見這些優秀的「小農夫」。

IMG_1819  IMG_1839
↑ 農友正教導小朋友,如何用樹枝將播種太密的小麥翻鬆。

橋德國小,老學長與小農夫對話

橋德國小的小朋友就坐在自己耕種的小麥園邊,等候他們種麥經驗豐富的「學長」指導。農友們走進學校看到小朋友種的小麥園都感到很新鮮,這些農友們第一次當「農夫老師」,非常興奮,顧不得校長正在前面致開場白,有的農友便直接走進小朋友的麥園觀察孩童的種植成果,頻頻交頭接耳交換意見。不過由於小朋友對於如何種「小麥」還是非常陌生,似乎是把種小麥當成種菜,土壤普遍太濕潤,播種的位置也太密集。

「你們這樣不行啦!小麥那麼密喔,他們會互相吸不到養份,就長不高喔!」也有農友好奇為何土壤那麼濕潤,問身旁的老師最近枋寮地區是否每天下雨,結果小朋友在旁邊大聲地回應說,「因為我們每天都有排班要輪流澆水!要不然會被同學罵說偷懶!」

農友們聽了又好氣又好笑,趕緊跟小朋友解釋說小麥不用天天澆水,小麥是一種喜歡乾旱的作物。「不要再澆了唷!小麥會被淹死啦!」有農友憋住笑意認真地向小朋友說。

這些老學長們有的蹲在田邊,直接指導小朋友的耕種,有的和小朋友聊天,問他們有沒有吃過小麥煮成的「飯」,「你們收成的時候可以試試看,先把小麥泡水四小時,然後跟米一起蒸,你們吃看看,煮熟的小麥咬起來會很像口香糖,那就是小麥本身的『筋度』,就是因為它有筋度,所以才能拿來做成麵粉。」

IMG_1917

農夫學長:種小麥的秘訣就是勤勞啦!

老學長們巡一輪小朋友的小小麥田後,便坐在小朋友的面前,等著解答小朋友任何關於種小麥的問題。

「剛剛阿伯教我們說要時常拔除雜草,要不然小麥的養分會被搶走,可是小麥也長得好像雜草,要怎麼分辨啊?」有個男孩問。

農友互相推辭著誰要來解答,結果由苑裡的農友徐仕霖代表回答,他說,仔細觀察小麥草的草上有一橫一橫的紋路,雜草沒有。「再不然喔,還有一個比較笨的方法,就是先拔一株小麥草起來,然後在拔雜草的時候用那株對照,跟他長不一樣的就都是雜草啦!但小心不要一開始拔成雜草喔,這樣反而留下雜草而把小麥都弄掉了!」

「請問溫度和濕度會不會影響小麥的生長?」一個小朋友接著問了一個很專業的問題。

此時農友劉清南接過麥克風回答,「當然會影響,這個小麥喔,不能太早種,也不能太晚,播種的時間要剛剛好,晚種的話,怕遇上南風,溫度一高,小麥就以為可以收成了,但他其實還沒有成熟,所以就容易有空包彈的情況產生。」

有個男孩很聰明地問,「那到底種小麥有沒有什麼祕訣呢?」

「你這樣問我,我也很難回答,但做農的的撇步不出一個:就是要勤勞啦!」農友李三陽語畢,全場一片笑聲,有的農友報以掌聲表示同意,這段「勤勞為務農之本」的對話,也為這場老農小農的問答座談會畫上最佳註腳。

IMG_1897 IMG_1899

見學後記─看見小小農,老農有希望

會後,橋德國小校長范揚文說,麥田見學是一個很好的教學計畫,不僅可以讓孩子理解農業知識,更要他們透過體力勞動,理解農作物的生產是怎麼一回事,也希望他們能夠更愛惜糧食。校長表示,希望未來好農壯遊可以擴大舉辦成「小農壯遊」,讓小朋友可以對農地有更深更廣的認識。

施總兼說,在推廣擴大本土小麥與大豆種植面積之餘,還有一個重要的工作便是要將食物的教育向下紮根,「要培養我們的下一代健全的食物觀念,才有可能改變農業在台灣的未來。」

有農友表示,看到他們就覺得看到台灣的希望,原本農業是那麼不被看好的工作,但看到小朋友很努力想要求知種好的模樣,就感到非常欣慰。農友賴阿金說,看到這群小朋友學習耕種,覺得這是時代的傳承,「你們都是國家未來的主人翁吶!我們都要一起好好加油!」

於是,這群一個個認真的「小農」,都是台灣農業、食物、環境的小小種子,正承接著老學長們的智慧,慢慢地萌芽茁壯。

IMG_1957

延伸閱讀
好農壯遊(2) 安慰受傷小麥之旅
在台灣推廣「本土小麥雜糧復育」的施明煌先生,與契作的農友們於上週展開「好農壯遊」環島行程,拜訪各地種植小麥大豆的農友,以觀察不同田區的環境與作物生長,交流種植經驗和技術。上下游新聞市集全程參與「好農壯遊」,記錄這一趟頗具里程碑意義的「本土雜糧復育 環島之旅」與農民見學過程。

好農壯遊(1) 小麥、大豆復耕農 充電之旅
頂著寒風,由喜願行施明煌總兼領隊的「好農壯遊」團,共20多位參與小麥、大豆復耕的農友進行3天環島觀摩行程,拜訪各地農友,並與育種專家學者交流耕作、加工、產銷等知識;此行,可說是台灣民間努力提升糧食自給率的里程碑。

全台40小學大集合:麥田見學,GO!
「農友,對不起!我們來晚了」。有鑑於「食物教育是環境教育中與個人切身最密切的一環」,長期推動台灣本土小麥種植的「喜願小麥契作農友團」與今年七月新成立的「全國教師工會總聯合會」,選在號稱全國農業首都的雲林,合作發表「麥田見學」培育計畫。目前全台已有40所國小與在家自學團體響應。

台灣小麥,好久不見!專題導覽
台灣的小麥需要練習,從產到銷,從精神鼓勵到實際支持,都需要大家來牽成。上下游 News&Market 自製專題「台灣小麥,好久不見!」訪問了這一波小麥革命的重要推手,是他們的態度與堅持,開展出了新的可能。讓我們一起來到麥田現場,為台灣小麥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