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京都昭和風格為師,澎湖首間取得咖啡營業執照,在馬公港邊默默佇立56餘年的咖啡廳「巴里園」,將在今年吹熄燈號。曾經以青春熱情面貌,接待美軍顧問團、日本產業大臣的古老咖啡店,在老客人的聲聲挽留下,仍然不敵時光魔力,將走上結束營業的命運。
「巴里園在老澎湖人心目中,就像台北的波麗路西餐一樣,曾經是最時髦、最高級的享受。」與老闆陳文博同年,今年已屆83歲高齡的居民陳麗香,惋惜地說著:「雖然知道老闆夫婦年紀都大了,需要休息,心裡還是很捨不得,想要多來幾次。」
自1960年代以來,巴里園見證了澎湖市街的繁華與沒落。(圖左:巴里園提供。圖右:攝影/何欣潔)
師法日本京都風格
巴里園代表的澎湖舊日時光印記,即將走入歷史,不只在地居民戀戀不捨,遠在台灣本島、日本、馬來西亞各地的老客人也難掩失落。由服務生成為老闆娘,鎮守吧台三十餘年的黃春説:「其實,我從好幾年前就已經體力不支,是客人不斷拜託,才說好吧,再留三年……。」
時光回溯到1950年代,莫說離島澎湖沒有一家咖啡店,在台灣本島,「喝咖啡」也是奢侈消費。家境尚稱寬裕的陳文博,與留學日本的弟弟一同構思,要在故鄉開一家「像日本一樣有味道的咖啡廳。」兄弟分頭在日本訪查店家、蒐集資料,終於在1957年,以「巴黎(Paris)」為諧音,開張「巴里園」,正式為澎湖的咖啡時光,揭開序幕。
「那時候大家都窮啊!鄉下捕魚人,誰喝得起咖啡?領到薪水的年輕人,偶爾喝一杯,就是最鄭重的約會。」陳麗香回憶,在質樸討海的離島上,有能力經常在巴里園流連的客人,多半是美軍駐台高階將領、放島休的國軍士兵,或者在終戰後回到「前殖民地」探訪的日本官員。
「過去被派駐到此的日本官員,因為非常懷念澎湖,組成一個『馬公團』,每年回澎湖聚會,只要回來,一定會到巴里園喝一杯咖啡。其中還有一位入閣當了大臣,大家都搶著跟他合影呢!」
回憶過往時光,黃春掩不住笑意:「還有語言完全不通的美國軍官,特地從台灣搬一台最新款式的留聲機來,比手畫腳地,說要送給我們。」店裡的家具什物,銘記著珍貴的歷史,也紀錄大時代下的小人物友誼。
(左)年輕時的黃春(圖/巴里園提供)(右)2013年的黃春。攝影/何欣潔
老同學每周定期聚會
「當然,後來生意跟以前是沒有辦法比。」隨著美軍撤離、澎湖人口逐漸外移、新式咖啡廳的崛起,巴里園的客群,也與京都老派咖啡廳同步,逐漸轉向「老人咖啡」路線。與陳博文在日治時期就讀公學校的「老同學」們,近年來定期在巴里園聚會,為寂靜的老年生活,帶來期待與色彩。
「每個禮拜,大家都會在這裡聚會。有些同學已經老年癡呆,連兒孫名字都快忘光光,卻永遠記得『周二要到巴里園』,笑嘻嘻地慢慢走路過來。」陳文博笑著說:「剛開始聚會的時候,還找得到十幾個,現在只剩下七、八個,但是大家聚在一起聊聊天、講以前年輕打棒球的往事,很開心呢!」
不復過往風光,也沒有最時興的無線上網服務,穩重沉著的風格,卻讓巴里園成為老澎湖人安心舒適的角落。「新式的咖啡廳,已經不會有這樣的門戶、窗簾、靠背椅與老式吧台了。」黃春笑著說:「好多文創觀光的教授來看,都勸我說裝潢不能改,留著才是特色。」
「要結束營業,我們心裡也非常難過,但我們已經7、80歲,早上準備開店,結束後要清掃,往往要到凌晨一、兩點才能睡覺,體力真的沒有辦法。」兒孫各有事業,找不到合適的人願意接班,陳文博與黃春忍痛決定頂讓店面:「正式安排妥當的那一天,我們會再請各位朋友過來,看它最後一眼。」
為緬懷昭和風情開張,最終也成為「日式老紳士咖啡廳」的巴里園,正緩步走入歷史。
標題應該是56年吧!
您說的沒錯!已經改過來了,感謝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