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參加科學類競賽,科展不再是唯一方式,主題也不一定侷限在物理、化學、生物等課本知識。台大科學教育中心主辦的台積電盃「青年尬科學」科普擂台,凡是十五到十八歲青少年,三人一組即可報名,聽說讀寫為比賽方式,「糧‧新發現」則為今年的主題,冠軍有四萬五千塊獎金。
寫文章、科學短講 考驗青少年的表達能力
「 敘事能力,是科學學習的重要工具。」台大科學教育發展中心主任陳竹亭說,以往國內常見的科學競賽多半是強調實驗、數據的科展比賽,但科學學習最重要的是透過文字、語言表達出來,因此台大科教中心在三年前策劃了以「聽說讀寫」為比賽方式的科學競賽。
「青年尬科學」競賽除了以寫文章、短講為比賽方式,還採取團隊PK方式,現場即席回答對手的提問,評審從中評判參賽者的思辨、表達能力。一頭飄逸白髮的陳竹亭認為,科學不是呆板、枯燥的知識,「青年尬科學競賽考驗青少年的表達能力,希望獲獎者也能成為青少年的偶像。」
去年台灣發生一連串食安問題,加上今年為聯合國的家庭農業年,世界各國對農糧問題日益關切。陳竹亭認為農業是文明的基礎,但是農業科技、食品科技的發展,卻造成食安問題、地球無法永續發展等狀況, 因此今年競賽以「糧‧新發現」為主題。
農糧主題的八本閱讀書籍
青年尬科學競賽分為徵文、口說初賽、複賽、決賽等四階段。主辦單位開出八本農糧主題閱讀書單,報名時需從《欺騙的種子》、《生物多樣性的早餐》、《雜食者的兩難》、《美味代價》、《用心飲食》這五本書中,選出一本來寫導讀文章。
陳竹亭說,三人組成一隊後,需從五本指定書籍中選擇一本,撰寫1200-1500字的導讀文章,將書中特點、最有心得的地方寫清楚。六月底截止收件後,將挑選出六十隊參與口說初賽,每一隊同樣需從上述五本書中選一本,進行五到七分鐘的短講。
複賽、決賽將從《糧食戰爭》、《糧食危機關鍵報告:台灣觀察》、《一座發燒小行星的未來飲食法》這三本書中選一本作為短講題目,同時需回答評審、對手的現場提問。
「糧‧新發現」 重新思考農糧百年脈絡
「這次選的八本書籍,共同的脈絡都是在批判近百年來的農業科學發展。」擔任此次青年尬科學「糧‧新發現」的選書召集人、台大農藝系教授郭華仁說。
郭華仁認為,農業科學家以「化約論」為研究法,簡化土壤中複雜的狀況,由此發展出綠色革命,在經濟上也採取化約論,將農產品化約為自由貿易中的市場價格,「最極致的化約論,就是基因改造食品,將農業、食物的複雜問題簡化為基因問題。」
因此,數十年前的綠色革命,雖然提高糧食產量,但也造成生物多樣性消失、農村解體、環境受到破壞。郭華仁認為近年有許多反思綠色革命的聲音,包括有機、自然農法,以及農民市集興起等銷售體系的轉變,「 我們要拿回農業產銷、飲食的自主權。」
青年尬科學競賽 六月底報名截止
在青年尬科學競賽的說明會上,台大科教中心也邀請黎旭瀛、陳惠雯夫妻向青少年介紹自然農法。黎旭瀛是眼科醫師,也是十五年經驗的自然農法農夫,他的皮膚黝黑,五、六年前常被病患以為長年打高爾夫球的緣故,而當病患得知他是農夫後,紛紛回應「不用這樣吧?!」
不過這五年來情況有些轉變。當病患得知他的農夫身分後,比較多的反應是:「很不錯耶!」黎旭瀛說:「這表示時代有慢慢在改變了。生活方式的改變並沒有那麼困難,下一餐就可以開始。」
陳惠雯則說,青年尬科學初賽推薦的五本閱讀書籍她都讀過,「但我感覺這些書不是科普或農糧書籍,比較像是恐怖小說。」近年來頻傳的食安問題,讓陳惠雯更推崇吃在地、當令的食物。
大愛電視台主持人何佩玲擔任此次青年尬科學競賽的評審,她認為農糧議題是跨領域的知識,能讓青少年開眼界:「參與競賽固然是為了爭取勝利,但也別只是想著贏,而要想著怎麼學更多,那麼你就是最大的贏家了。」青年尬科學競賽的報名、徵文截止日期是六月底,詳細活動介紹可參考:http://case.ntu.edu.tw/scinarrator/news.htm
農業已不在是農夫自己的事了!好棒的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