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開全台最大農藥漏洞 |檳榔共業三十年
  • 專題前言
  • 政府怠惰,檳榔共業

    01 蜂屍滿山谷

    02 用藥黑白來

    03 毒門秘方重金屬

    03 毒門秘方重金屬

    04 黯然傳統紅白灰

    05 政府裝瞎三不管

    06 致癌殺手

    07 嚼檳者剖白

    08 毀山滅林的代罪羔羊

    09 浪子回頭

    Trending Tags

  • 自成秩序的檳榔江湖
    03 價格越管越亂

    【自成秩序的檳榔江湖】 前言

    01 進口打亂江湖秩序

    01 進口打亂江湖秩序

    02 產銷模範生的秘訣

    02 產銷模範生的秘訣

    03 價格越管越亂

    03 價格越管越亂

  • 檳榔產業的未來
    檳榔樹下種咖啡,剛好提供咖啡需要的半遮蔭環境,故無需砍除檳榔(攝影/蔡佳珊)

    【檳榔產業的未來】前言

    邱銘松是屏東檳榔轉種可可的先驅(攝影/Foodbank)

    01 轉身的可能─平原

    02 轉身的可能—山坡地

    02 轉身的可能—山坡地

    03 荖葉:走自己的路

    03 荖葉:走自己的路

  • 被遺忘的「白歷史」
揭開全台最大農藥漏洞 |檳榔共業三十年
  • 專題前言
  • 政府怠惰,檳榔共業

    01 蜂屍滿山谷

    02 用藥黑白來

    03 毒門秘方重金屬

    03 毒門秘方重金屬

    04 黯然傳統紅白灰

    05 政府裝瞎三不管

    06 致癌殺手

    07 嚼檳者剖白

    08 毀山滅林的代罪羔羊

    09 浪子回頭

    Trending Tags

  • 自成秩序的檳榔江湖
    03 價格越管越亂

    【自成秩序的檳榔江湖】 前言

    01 進口打亂江湖秩序

    01 進口打亂江湖秩序

    02 產銷模範生的秘訣

    02 產銷模範生的秘訣

    03 價格越管越亂

    03 價格越管越亂

  • 檳榔產業的未來
    檳榔樹下種咖啡,剛好提供咖啡需要的半遮蔭環境,故無需砍除檳榔(攝影/蔡佳珊)

    【檳榔產業的未來】前言

    邱銘松是屏東檳榔轉種可可的先驅(攝影/Foodbank)

    01 轉身的可能─平原

    02 轉身的可能—山坡地

    02 轉身的可能—山坡地

    03 荖葉:走自己的路

    03 荖葉:走自己的路

  • 被遺忘的「白歷史」
很抱歉,找不到任何文章,請試著用別的關鍵字搜尋看看,謝謝!
查看所有搜尋結果
揭開全台最大農藥漏洞 |檳榔共業三十年
很抱歉,找不到任何文章,請試著用別的關鍵字搜尋看看,謝謝!
查看所有搜尋結果

02 轉身的可能—山坡地

撰文:蔡佳珊
2019 年 7 月 17 日
在 檳榔產業的未來

往阿里山的公路上,放眼盡是滿山滿谷的檳榔。嘉義縣中埔鄉是全國種植檳榔面積最大的鄉鎮,高達3819公頃,但申請廢園轉作的人屈指可數,過去兩年的紀錄只有18.7公頃。

地方農政單位反映第一線執行遇到的困難。中埔鄉公所農業課課長林雲康指出,政府補助對農民毫無誘因,「檳榔種一、兩年的錢,就和補助金額差不多了,」只有原本就想廢園的人才會去申請,就是低海拔、品質不好、賣價低,本來就打算棄收的農民。

南投縣國姓鄉是第二大檳榔鄉,面積有3031公頃,103-106年四年下來申請廢園轉作面積只有個位數:5公頃。鄉公所農經課課長郭俊龍表示,「廢園補助一甲地才15萬,誘因不大。而且我們這邊都山坡地,農民有一定年紀,檳榔不需要很多工,還有一定收益,砍掉的話什麼都沒有,要轉作別的,也沒有那個體力。」

「農民都老伙仔(老人),廢耕轉作,也許等樹長大,他就不在了。」南投中寮農民簡麗芸說得直接,「小孩不接的話,想要把檳榔弄掉,在他有生之年比較難。」

她分析,山坡地要重新耕種,光是整地就所費不貲,轉作樹木又要很多年後才能收成,這幾年的管理,舉凡除草、澆水都是困難,更遑論毫無收入。山區地形陡峭、耕作不易,回流的青農比平地更少,對老農民來說,保留檳榔園原狀,是最輕鬆的決定。

廢園以後要種什麼?是農民最頭痛的問題(攝影/蔡佳珊)
廢園以後要種什麼?是農民最頭痛的問題(攝影/蔡佳珊)

未能貼近農民,廢園政策問題多

關注檳榔廢園轉作、本身也已經砍掉檳榔改種油茶的南投鹿谷農民黃盛益,也指出兩大卡關的理由。第一,公有地部分,種植檳榔的山坡地有許多是林務局、國有財產局、台大實驗林的土地,早期農民違規種植檳榔,如今若廢園也不得領取補助,自然無人響應。第二,私有地部分,大都是家族中許多人共同持有,要廢園,需要所有的人都蓋章同意,易有糾紛,難以達成共識。

黃盛益也直批,政府的廢園轉作政策問題百出,不但宣導不積極,執行過程也讓農民感到不受尊重。他本身支持檳榔廢園且到處推廣,只要知道哪家檳榔種得多就打電話,卻發現農友大都不知政府有此補助。

黃太太從旁補充,公家單位來勘查廢園,農民必須拿個牌子站在田邊被拍照,好像犯人一樣,前前後後一共要拍三次。「這些土地持有者都是八、九十歲的老人家,為了領一分地兩萬塊,有需要這樣嗎?」

農友簡麗芸也認為,政府的政策不夠細緻,沒有從農民角度去思考。譬如在中寮地區,大多數檳榔園底下都兼種果樹,包括柳丁、香蕉、龍眼等等,要砍檳榔,勢必會壓傷下方的果樹。農民當然寧可保留,檳榔和果樹共生更有雙重收入。

南投中寮地區的檳榔樹下常常兼種柳丁(攝影/蔡佳珊)
南投中寮地區的檳榔樹下常常兼種柳丁(攝影/蔡佳珊)

農友們更異口同聲說,政府政策最早規定廢園後一定要轉作才能領補助,但是規範轉作的作物大家根本不想種。後來因為申請的人太少,政策鬆綁,把廢園和轉作脫鉤,又陸續增加一些轉作推薦作物,廢園面積才有起色,但轉作面積依然低迷。

砍檳榔可以,但到底要種什麼?

檳榔農民共同的疑問就是:要轉作什麼?什麼作物能比檳榔好?
攤開政府推薦的轉作作物名單:

  1. 提供菇類栽培介質:楓香、相思樹。
  2. 替代進口:油茶。
  3. 外銷作物:芒果、番石榴、檸檬、酪梨、茶葉。
  4. 造林樹種:羅漢松、牛樟。
  5. 其他作物:油柑、綠竹筍、新興柑桔、台灣香檬、板栗。

對山區農民來說,種樹,興趣缺缺,造林要綁二十年沒有收成,每年每公頃只能領補助兩萬多塊。水果,經常產銷失衡,不敢貿然種植。油茶,看似是不錯選項,苦茶油價格水漲船高,且是政府重點推薦作物,有利水土保持,又粗放、易管理,適合淺山地區。

農糧署極鼓勵農民投入油茶生產,還組織了油茶技術服務團,其實原本設定的目標,是要轉作4800公頃的油茶。「我們評估過山坡地,油茶預計三到四年就能有收益,而且苦茶油一直都很高價,」徐煇妃解釋,政府會積極媒合後端通路、讓農民不用自己加工、也不用擔心沒有銷路,「我們希望媒合業者、讓農民可以減少榨油工序。」

然而相對於政府的樂觀,第一線的農民卻躊躇不前,四年下來全台從檳榔轉作油茶的面積,只有108公頃。

原來農民們對油茶普遍的印象是:存活率低、長很慢、不夠豐產。再來,採收費工,沒人力可支援。最後,對後續加工、銷售都不熟,通路不明朗。政府宣稱的輔導和保證,多數人無感。

中寮農友簡麗芸砍除檳榔後改種苦茶和造林,但苦茶樹生長緩慢,過了兩年還是小苗模樣(攝影/蔡佳珊)
中寮農友簡麗芸砍除檳榔後改種苦茶和造林,但苦茶樹生長緩慢,過了兩年還是小苗模樣(攝影/蔡佳珊)

山區農友的「苦」茶經

南投中寮好幾個農友都分享他們的「苦」茶經。蕭秋文的慘烈經驗是,第一年種下去全軍覆沒,全部重種,第二年,存活率不到一半。簡麗芸種下的油茶苗,都第二年了還長不到五十公分。「我種油茶給人家笑,他們說你要四、五年才可以收,你會餓死,」廖坤宏砍掉檳榔改種油茶,卻得面對周邊的同儕壓力。

政府沒有來輔導嗎?農友苦笑說,哪有輔導,是「扶倒」吧。前些年地方政治人物都說要把中寮打造成苦茶之鄉,而且中寮從前就有不少山坡地配合造林種植油茶,但因為缺乏有效管理整合而荒廢,產量稀少,有些農民乾脆把油茶樹都砍了。

銷售也是未知數。曾任南投仁愛鄉鄉民代表的石志雄表示,部落中有人曾經想要廢掉檳榔改種油茶,但因採收工資貴,廠商提出的收購價不夠高,「對我們來講,等於是賠錢做白工。」部落自己又沒有榨油設備,也欠缺栽培技術支援,最後還是作罷。

極端天候更是難以預估的變因。種植油茶已經25年的國姓鄉乾溝村前村長陳飛造,管理約六、七甲的茶園。「油茶不用噴農藥,肥料也不用太重,唯一的缺點是颱風期以後才能收成。」他解釋,油茶一年一收,採收從節氣霜降開始,正是颱風季之後,每年收成好壞得看颱風臉色。此外,採收和剝殼也耗費人工,一採下來三天內就得用人手剝殼,否則外殼失水變得太硬,就得動用工具。

苦茶籽必須用人工剝殼,極為費工(攝影/蔡佳珊)
苦茶籽必須用人工剝殼,極為費工(攝影/蔡佳珊)

陽光照進山坡地,檳榔廢園不卡關

檳榔轉作油茶遭遇的種種困難,所幸有解。在黑壓壓的檳榔樹海中出現的一線曙光,竟然是服務顏面損傷者的社福單位:陽光社會福利基金會。

坐著四輪傳動車開在南投草屯的蜿蜒山路上,越開越是荒僻,終於來到一處陡坡,放眼望去,檳榔已盡被砍斷,樹幹整齊羅列堆放在園中,而一株株青綠健康的油茶樹苗,就依靠在檳榔樹頭旁邊。

這裡是陽光基金會的合作農園之一,帶領我們到訪的農耕技術研究員,仔細解說檳榔廢園轉作在實際操作層面的許多要點。

「為什麼要留樹頭?」一般廢園常見怪手進場挖掉樹頭、大肆整地,但基金會發現,怪手會夯實土地、影響後續種下油茶苗的存活率,挖掉樹頭更破壞水保。「樹根留著,土壤會是鬆的,油茶樹在旁邊種下去,就可以順著檳榔的樹根空隙,快速把根扎下去。」況且檳榔樹根還可涵養一些水源,慢慢腐化更可變成小茶樹的養分。

陽光基金會輔導檳榔農友轉作其他作物(攝影/蔡佳珊)
陽光基金會輔導檳榔農友轉作其他作物(攝影/蔡佳珊)
陽光基金會呼籲,檳榔廢園無需挖除樹頭,樹幹也不用運出,可施以微生物使其自然分解(攝影/蔡佳珊)
陽光基金會呼籲,檳榔廢園無需挖除樹頭,樹幹也不用運出,可施以微生物使其自然分解(攝影/蔡佳珊)

「會投入檳榔轉作,是因為我們一年服務1800個口腔癌病友,一年要送走一、兩百位,我們社工參加告別式都參加不完,是這種想法支撐我們撩下去做。」陽光基金會事業營運中心總經理陳淑蘭說明,即使經手術切除病灶而倖存,嚴重的病友無法講話甚至無法吞嚥,往後餘生都只能依賴流質食物。

陳淑蘭指出,戒檳宣導推了二十年,口腔癌人數還在攀升,且嚼檳年齡竟往下降。陽光基金會認為預防勝於治療,源頭就從廢除檳榔園做起。不過投入之後方知,滿山遍野的檳榔反映的是台灣農業的沉痾:農民老化、農村蕭條。而檳榔田間管理容易,甚至可完全外包給業者去噴藥、採收,農民完全不用動。

省錢省工勇敢廢園,種下百年希望

然而農業是百年大業,油茶,就是一個可長可久的作物。「苦茶要等上五到十年才可以豐產,但成熟之後,可以讓你收成五十年以上。」陳淑蘭發現,願意投入轉作油茶的,大都是中壯年有理念的農民,即使沒有政府補助也會去做,當成是長期投資。

宜蘭南澳的黎盛義就是這樣的農友。他一直懷抱著友善農業夢想,父母卻一直反對他回鄉耕種,直到雙親去世,才下定決心辭掉工作,回來圓夢。砍掉坡地農園的檳榔,改種油茶,也種下自己新的一段人生。

陽光基金會還研究出「砍檳榔不用錢」的方法。因為檳榔花很值錢,就是山產店的熱門菜色「半天筍」,農民在開花時廢除檳榔,剛好可以用檳榔花抵掉砍樹的費用。基金會即將推出《檳榔廢園SOP》手冊,讓有心農友能用最少的成本和最省工的方式,勇敢地把檳榔廢掉。

陽光社會福利基金會累積多年實務經驗所建立的「檳榔廢園SOP」(資料提供/陽光社會福利基金會)

為了確保轉作油茶的農友無銷售之憂,陽光基金會也啟動收購機制,並與專業油廠金椿茶油工坊合作,製作最優質安全的本土苦茶油。「在油品界,台灣苦茶油絕對是頂級的油。」陳淑蘭認為,現在正是投入油茶種植最好的時機。檳榔廢園轉作,可望成為結合健康防癌、食安、環保和食農教育多重意義的農業運動。

共生的可能,無痛接軌轉咖啡

在山區也有一些農友,早在政府推檳榔廢園之前就默默創造了另一種更順應自然、兼顧生計的方式,那就是在檳榔樹下種植其他作物,與檳榔「共生」。

南投國姓咖啡遠近飄香,咖啡產銷班班長林言謙,在九二一大地震之後懾於大自然的毀滅力量,意識到土地永續利用的重要,而在檳榔樹下種起了咖啡。

「檳榔不能全部砍掉,因為它會給咖啡一個半遮蔭的環境,」林言謙表示,咖啡每公頃收益有四、五十萬,比檳榔好多了,如今國姓已經有三個咖啡產銷班,一百多位農友加入。

中寮農友李芳賜也是在九二一之後在檳榔園中種下了咖啡。園裡原本間作柳丁,但柳丁用藥需求大,他不想噴農藥,於是砍掉柳丁改種咖啡。而檳榔卻不能砍,因為它是咖啡最好的保護傘。

九二一震後,李芳賜在檳榔園中種下了咖啡樹(攝影/蔡佳珊)
九二一震後,李芳賜在檳榔園中種下了咖啡樹(攝影/蔡佳珊)
檳榔樹下種咖啡,剛好提供咖啡需要的半遮蔭環境,故無需砍除檳榔(攝影/蔡佳珊)
檳榔樹下種咖啡,剛好提供咖啡需要的半遮蔭環境,故無需砍除檳榔(攝影/蔡佳珊)

在咖啡樹長大之前,李芳賜將檳榔委託給包商管理,他發現檳榔的用藥逐年加重,「整個採收期三個月,每15天就噴一次,藥效還沒過就在割了,總共噴六次。」等咖啡長成可量產了,他就要求包商不能再噴藥,以免農藥雨灑下來污染了底下的咖啡。

這是從檳榔到咖啡的「無痛接軌」,解決了空窗期無收入的大問題。如今農民雖已不採收檳榔,但因為沒砍掉,無政府補助,不過只要前景看好,自動有人投入。

正視檳榔,就是正視台灣農業癥結

不論本土苦茶油或咖啡豆,走的都是高價市場,儘管品質沒話說,但在景氣低迷的大環境中,銷售仍是挑戰。林言謙就提醒,咖啡管理和採收很費工,而且一定要先想好通路,不能盲目種植。在栽培管理這端,農民也需要更多貼合實作的有效建議。

政府若真有心要廢除檳榔,就必須推出更接地氣的廢園轉作方案,加強執行力道,否則成效甚至不如一個非關農業的民間團體。

檳榔的問題,就是台灣農業的問題。「咱台灣這塊土地,種什麼都長得好,所以大家不知道寶惜。」這是一名認真推動檳榔廢園卻失望透頂的農民,所吐出的深沉嘆息。珍貴的奶蜜之地被拿來種滿了不該多吃的檳榔,而主管機關卻束手無策,毋寧是對「農為國本」宣言最大的諷刺。

剛種下的油茶樹,在陽光下茁壯,日後將取代檳榔園(攝影/蔡佳珊)
剛種下的油茶樹,在陽光下茁壯,日後將取代檳榔園(攝影/蔡佳珊)
上一篇文章

01 轉身的可能─平原

下一篇文章

03 荖葉:走自己的路

留言 1

  1. 道路 says:
    5 年 前

    沒運輸用道路~轉作任何作物都是白搭

為什麼要關心檳榔?三分鐘看專題

閱讀專題導言

Part 01 政府怠惰,檳榔共業

政府怠惰,檳榔共業

01 蜂屍滿山谷

2019 年 7 月 8 日
政府怠惰,檳榔共業

02 用藥黑白來

2019 年 7 月 8 日
03 毒門秘方重金屬
政府怠惰,檳榔共業

03 毒門秘方重金屬

2019 年 7 月 18 日
政府怠惰,檳榔共業

04 黯然傳統紅白灰

2020 年 7 月 17 日
政府怠惰,檳榔共業

05 政府裝瞎三不管

2019 年 7 月 8 日
政府怠惰,檳榔共業

06 致癌殺手

2019 年 7 月 8 日
政府怠惰,檳榔共業

07 嚼檳者剖白

2019 年 7 月 29 日
政府怠惰,檳榔共業

08 毀山滅林的代罪羔羊

2019 年 7 月 8 日
政府怠惰,檳榔共業

09 浪子回頭

2019 年 7 月 10 日

Part 02 自成秩序的檳榔江湖

03 價格越管越亂
自成秩序的檳榔江湖

【自成秩序的檳榔江湖】 前言

2019 年 7 月 8 日
01 進口打亂江湖秩序
自成秩序的檳榔江湖

01 進口打亂江湖秩序

2019 年 12 月 6 日
02 產銷模範生的秘訣
自成秩序的檳榔江湖

02 產銷模範生的秘訣

2019 年 7 月 8 日
03 價格越管越亂
自成秩序的檳榔江湖

03 價格越管越亂

2019 年 7 月 8 日

Part 03 檳榔產業的未來

檳榔樹下種咖啡,剛好提供咖啡需要的半遮蔭環境,故無需砍除檳榔(攝影/蔡佳珊)
檳榔產業的未來

【檳榔產業的未來】前言

2019 年 7 月 8 日
邱銘松是屏東檳榔轉種可可的先驅(攝影/Foodbank)
檳榔產業的未來

01 轉身的可能─平原

2019 年 7 月 8 日
02 轉身的可能—山坡地
檳榔產業的未來

02 轉身的可能—山坡地

2019 年 7 月 17 日
載入更多

被遺忘的檳榔「白歷史」

2019 年 7 月 9 日

在台灣,沒有任何農作物像檳榔一樣,集千年恩怨情仇於一身。這小小果實既飽含能量又包藏危險,角色百變。它是人與神之間的信物、是江湖交陪必備禮數、是造就經濟起飛的綠鑽,...

揭開全台最大農藥漏洞 |檳榔共業三十年

本專題由財團法人建蓁環境教育基金會專案贊助經費,但完全不干預採訪寫作,確保新聞獨立性。

法律顧問:法瑪國際專利法律事務所

認識上下游

  • 認識我們
  • 聯絡我們
  • 贊助上下游新聞
  • 隱私權保護

內容頻道

  • 上下游新聞
  • 上下游市集
  • 上下游副刊
  • 食農搜查線 Podcast

© 2019-2024 上下游 News & Market

很抱歉,找不到任何文章,請試著用別的關鍵字搜尋看看,謝謝!
查看所有搜尋結果
  • 專題首頁
  • 專題前言
  • 政府怠惰,檳榔共業
    • 01 蜂屍滿山谷
    • 02 用藥黑白來
    • 03 毒門秘方重金屬
    • 04 黯然傳統紅白灰
    • 05 政府裝瞎三不管
    • 06 致癌殺手
    • 07 嚼檳者剖白
    • 08 毀山滅林的代罪羔羊
    • 09 浪子回頭
  • 自成秩序的檳榔江湖
    • 【自成秩序的檳榔江湖】 前言
    • 01 進口打亂江湖秩序
    • 02 產銷模範生的秘訣
    • 03 價格越管越亂
  • 檳榔產業的未來
    • 【檳榔產業的未來】前言
    • 01 轉身的可能─平原
    • 02 轉身的可能—山坡地
    • 03 荖葉:走自己的路
  • 被遺忘的檳榔「白歷史」
  • 上下游新聞
  • 上下游市集
  • 上下游副刊

© 2019-2024 上下游 News & Mark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