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改黃豆是否導致過敏?蔡肇基:基改後過敏原增10%,無顯著差異│郭華仁:實驗有限制

基因改造的黃豆會導致過敏嗎?日前有病人皮膚長出疹皰、發癢難耐,醫師診斷應是連續飲用豆漿所引起的過敏反應,並指出可能是「基改」導致,引起廣泛討論。

專長過敏免疫的亞洲大學附屬醫院副院長蔡肇基認為,此病例應該是針對黃豆本身過敏,基改與否影響不大。他曾針對市面上黃豆進行過敏實驗,發現基改黃豆所含的過敏原,比非基改黃豆增加了10%,但仍屬於自然變異的範圍內,統計上不顯著。

但台大農藝系名譽教授郭華仁指出,此一實驗結果有其限制,基改技術不只會影響原有蛋白質,還可能產生預料之外的不明蛋白質。

基改黃豆與豆漿(攝影/蔡佳珊)

蔡肇基:黃豆經過基改後,過敏原增加10%,但尚在變異範圍內

對於基改食物的過敏疑慮,是源於基改食物新植入的外來基因,會產生原本天然食物所沒有的蛋白質,可能誘發過敏;新基因插入也可能改變原有基因的正常運作,造成不可預知的影響。

不過以日前喝豆漿過敏這個案例來說,蔡肇基指出,「黃豆本來就是會過敏的食物,約有12到15種過敏原,有0.1%的人會對黃豆過敏。」

那麼黃豆經過基改之後,過敏原是否會發生變化?

蔡肇基解說,黃豆所含的過敏原當中,最主要的兩種成分,一類是和牛奶類似的蛋白Gly m Bd 30K,一類是和花粉類似的Gly m4。他曾針對市售黃豆進行過敏測試,比較十種基改黃豆和十種非基改黃豆的Gly m Bd 30K和Gly m4過敏原含量,發現黃豆經過基因改造後,此兩種過敏原均較非基改黃豆高出了10%左右,顯示基改確實改變了黃豆的蛋白質組成。

但蔡肇基強調,此改變幅度尚在自然變異的範圍之內。黃豆生長過程若經歷風吹雨打等逆境,這兩種過敏原也會增加,屬於植物自我保護的機制。因此推論民眾食用黃豆過敏,應非基改所致。

亞洲大學附屬醫院副院長蔡肇基(攝影/蔡佳珊)

郭華仁:基改黃豆導致過敏有先例,「可能產生預料外蛋白質」

不過基改黃豆導致過敏,確實有例在先。1996年就有研究指出,黃豆被植入巴西核桃基因之後,會讓原本對巴西核桃過敏的人也對這種黃豆產生過敏反應,廠商因此未敢提出審查。

郭華仁指出,目前基改黃豆核准種植生產的就有34種,我國可以進口的也有26種。上述的試驗結果只用市售10種基改黃豆,不能拿來推論所有基改黃豆都不會引發過敏。另外因只檢驗兩種黃豆過敏原,也無法推論其他過敏原的變化。

「基改黃豆與非基改黃豆,在黃豆原有的過敏原或許含量上的差異不顯著,但重點是基改作物產生的新蛋白質是否具有導致過敏的能力。」郭華仁解釋,這些新蛋白質可能是來自外源目的基因(如毒蛋白),但也可能是基改技術導致的預料外變化所產生的不明蛋白質。

郭華仁表示,過去有中國研究將黃豆進行基改後,比較前後兩者的蛋白質組成,發現「有二十個蛋白質是本來有而後來消失,有二十個則是本來沒有而後來出現」,亦即相差了四十個蛋白質。可見基改造成的改變難以預測,並非只是增加插入基因所製造的新蛋白質這麼單純。

基改食物入口,誰來守門?

爭議紛紜的基改技術,即使是講究證據的科學家也分為支持與質疑兩個陣營。然而基改食物天天進入你我之口,誰來守門?

「基改會不會導致過敏,我比民眾更擔心,我一定要弄清楚。」基改食物的審核,在我國由「基因改造食品審議小組」把關,蔡肇基從十七年前剛開始成立的第一屆即加入委員陣容,目前也是現任委員。

蔡肇基解釋,要評估基改食物會不會過敏,必須經過三個步驟:第一,將基改所產生的新蛋白質與世界衛生組織/IUIS的過敏原資料庫做比對,排除與既有過敏原雷同者;第二,進行人體體外細胞、血清測試,看是否出現過敏反應;第三,進行人體皮膚戳刺測試,一有過敏,紅腫立現。

他表示,目前國內核准進口的基改作物,在過敏風險方面都通過上述嚴謹的評估程序,絕無放水。他就曾經在審核基改玉米時,比對到其成分與現有過敏原相符,緊急將血清寄到美國重做試驗,確認安全才予以放行。

進行人體皮膚戳刺測試,一有過敏,紅腫立現(攝影/蔡佳珊)

《欺騙的種子》作者呼籲:不應相信美國FDA與基改公司評估

不過蔡肇基坦言,我國基改審議大多是書面審核,由申請廠商自行提供實驗報告,再由專家審閱。直到近幾年,才有國內專家開始實際進行基改作物的過敏試驗和動物毒理試驗。

《欺騙的種子》作者傑佛瑞‧史密斯(Jeffrey M. Smith)2012年來台時曾語重心長呼籲:台灣應停止相信美國FDA和基改公司的評估,建立獨立的檢測機制,才能完全掌控食品安全。

基改評估無公眾意見參與討論機制

根據衛福部食藥署公告,目前我國核可進口的基改食品原料共有130項,分別是玉米69項、黃豆26項、甜菜1項、油菜9項、棉花25項,正在排隊審議中的,還有馬鈴薯和木瓜。

近年消費意識提昇,市面上紛紛推出非基改產品,顯見民眾極為重視基改食安議題。然而面對基改品項與日俱增,民眾卻只能信任專家幫忙把關,毫無公眾意見參與討論的機制。

進入食藥署「基因改造食品管理專區」,雖有審議委員名單和品項清單,但點入「會議結果」選項,卻發現紀錄只有寥寥數語,例如「案號XXXXX,A公司申請基因改造食品原料查驗登記,決議應再補送資料。」毫無參考價值。

非基改公民行動發起人黃嘉琳指出,以目前政府揭露的資料,民眾根本無從了解基改審核過程,縱有疑義也無從表達意見。即使是專家也會各說各話,她呼籲政府應效法歐盟EFSA(食品安全局)精神,「所有審議內容都應該公開透明,讓所有願意了解的民眾都能取得完整資訊。」

同時她也強調,基改的全面標示必須落實,現在菜市場、早餐店的散裝豆腐、豆漿還是有許多沒有依法標示,食藥署和地方衛生局是否有確實在查驗?基改的食安爭議短期內顯然難以落幕,但民眾至少應該擁有知情選擇的權力。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