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委會宣示十年農藥減半,除了需要植物醫生的用藥專業外,讓用藥更精確、專業的「代噴制度」要如何實行,也是施政考量重點。為此,近十年農政單位陸續開班授課,至今已訓練出1300多名持證照的專業代噴人、扶植3百多家業者,盼望替市場注入新血。
但代噴業者如何在惡劣環境下工作?在「出錢至上」的傳統觀念下,如何與農民協商藥劑用量和配方?甚至官方能否建立一套有效的代噴體制,保障業者權益和專業不受侵擾,成為目前代噴制度最大的考驗。
噴藥頻率高,需穿戴全身防護衣
針對十年農藥減半,農委會副主委黃金城指出,減半並非是毫無目的全然減少用藥,而是更「精確」、「專業」的施用農藥。在以食品安全為考量的前提下,代噴業者的重要性更為突顯;包含器械和防護裝備都必須一應俱全,才能有效朝精準用藥邁進。
對此,防檢局局長馮海東也強調,依目前的農藥外罐標示,低毒是綠色、輕毒是藍色、中毒是黃色、高毒性則是紅色。一般農民用藥多以綠色、藍色中等毒性以下的藥劑為主,穿戴口罩、帽具與手套即可,若噴藥頻率高的代噴業者,則適合穿戴全身式的防護衣、護目鏡、還需配戴涼感貼片以防止中暑。

防檢局:代噴制度需朝專業化前進
至於代噴制度存在必要性何在?馮則表示,代噴制度是屬於必要的服務業,朝專業化前進。制度最大的發展重點,是替用藥體系做動態性的改變,例如讓更多農民都具備代噴證照,基層就能對農藥施用有更深入且專業的認識,也能提高安全防護的概念,整體來說是很重要的改變。
然而民國七十幾年農藥管理法規就已經有代噴業的相關規範,卻因市場需求不足,執業人員無法真正站上檯面。為了有效提升代噴業者的數量,農委會除了從民國九十七年訂定「農藥代噴技術人員訓練辦法」,近年也開辦「農藥代噴人員技術訓練班」,由藥毒所負責針對一般用藥和磷化氫來進行為期四天的訓練。

代噴業:穿防護衣起疹子「要痊癒就要遠離代噴」
為推動精準用藥,代噴制度的立意良善,十年來更訓練出1300多名專業代噴人員;但實際上制度要執行,卻依舊阻礙重重。
屏東代噴業者陳榮富就指出,農民多半會有自己的噴藥習慣和配方,若代噴業者進駐,兩者之間的用藥量基本上很難協調。此外,代噴業者的收益和職災並沒有一定程度的保障,穿著防護衣站在艷陽下的結果,就是渾身疹子和濕熱帶來的病痛,連醫生都建議,「要痊癒就是遠離代噴」。
陳也強調,即便代噴業者具備調配藥劑和噴灑的專業技術,但相關實施制度和用藥的專業角色都沒有建立,導致實施上困難重重,有意願投入者也不多,若未來代噴制度要進一步發展,陳榮富建議可與產銷履歷合作,產地和生產者可以溯源,用藥品項和劑量也都能公開透明,如此才是健全制度的良方。
防護衣加裝冷氣管連結就可以了啊,在冷氣農藥噴霧車無法作業的時候,將冷氣車停在路邊就可以解決啦,由冷氣車拉冷氣管連結防護衣即可
既然是專業當然要投資這幾本裝置,只要有錢有甚麼困難的,政府有的是呢??,不會用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