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寫手

農村與青年在華南的生活啟示/大專生洄游_農stay

農村的議題,一直是近年來全球大家所關注的議題,包含了:隨著人口外流,老年、產業、文化…等等問題,都需要許多的社會實踐過程,來加以驗證,或者實際的操作,進而提出更佳的解決方案或者策略。

在近年來,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水土保持局站在青年的角度,陸續提出了青年回鄉築夢計畫、大專生洄游、青年回留…等等相關政策,在這些政策推動上,除了讓青年能夠有機會找到實踐的機會,也讓農村多了一股新的青年力量;在107年初看見了「大專生洄游農村農Stay」的活動,藉由五天四夜的小旅行,讓大專院校的學生來體驗農村生活,讓年輕人願意進到農村、透過了解農村生活進而挖掘農村的可能性。

總共有十個梯次,各梯次分別分佈到不同縣市的社區,其中一個梯次所駐點的位置在於雲林縣古坑鄉的華南社區,其參與的大專生紛紛來自北、中、南各個不同的學校,有臺灣大學、中興大學、成功大學…等,雖然各個同學的科系背景也不同,包含了大眾傳播學系、企業管理系、護理系等等不同科系的同學,來自各地不同家庭環境、不同專長的同學們聚在一起,進到農村之後,會擦出什麼樣的火花呢?

大專生洄游_農stay參與學生(圖片來源:青村白皮書-大專生洄游農村計畫 https://goo.gl/Y9B6tY)

透過期五天四過後,來聽聽看這群青年軍的分享,首先聽到了:馬偕醫學院護理系的同學表示:「我是幫人注射耶,咖憨慢講話」,用不流利台語說著劃開了分享會的緊張氣氛。發現到到或許這些同學,對於台語的表述並不流暢,但是卻也有很求上進、很有毅力的努力跟著社區阿伯們,學習著農村裡面通用的語言「台語」,並點出了華南社區的一大難題—醫療資源缺乏,她說:「這裡的老年人口多,且有許多老人家出入不便,連同買菜都有可能會委請理事長代為協助採買,所以說沒有友善的醫療環境,對於農村來講,如何能夠及時的給予醫療協助呢?」,因此提出了或許政府可以定期的透過醫療保健車巡迴看診的概念,為這裡的居民做些簡單的健康檢查!

圖為同學們正在分享著,這五天四夜來的心得

另一方面,也有同學提出如何讓農村讓外客看見,如何吸引觀光客,還有同學認為「生活才是社區最根本的要素」,除了吸引觀光客,更應該以在地居民需要什麼為初衷比較重要,或許有時候在推動社區的過程中,觀光客是重要的,但是長期與這片土地共生的,往往是居住在這裡的民眾才是,所以在提出讓外界看見的想法上,或許是在於向外界介紹這片土地中珍貴的在地資源,包含了土地、物產、人物…等等,喚醒大家在繁忙的經濟生活壓力下,或許在周休二日的同時,可以攜家帶眷的來到這裡走走,呼吸一下不同於都市的空氣,拋撒掉不愉悅的心情,重新裝滿新的動力等等。

而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一位來自中興大學土壤環境科學系的同學的心得,因為所學背景的關係,接觸農村的機會遠比其他同學來得多,感觸良多的表示:「當初念農科的時候,很多人問我『為什麼要念農科?念農科可以幹麻?』」

當時後的同學聽了很難過,因為她認為我們吃的東西都是來自於農村、這片土地,但是農業卻如此的不受重視,當我們因為現在金錢的使用便利,許多的東西都可以用金錢來購買,但是,又有多少人可以真的了解到一個簡單的香蕉採收動作,在真的實際去感受之後,失敗了好幾次,讓她深深感受到務農其實一點都不簡單!因此她認為農業是一個養活我們的基礎,應該讓更多人以務農為傲,在適當且合宜的時機點,或許回鄉從農也不是一件壞事。

圖為學生們體驗香蕉採收(圖片來源:青村白皮書-大專生洄游農村計畫 https://goo.gl/5Wewni)

聽完了同學們的分享,或許、的確,在台灣的教育觀念裡,務農是最底層的行業,甚至許多本身從事農業的家長都灌輸小孩「務農很辛苦」、「務農沒有出息」、「不好好念書,以後就去種田」等觀念。但是回歸到最根本青年外流的問題,當我們在說孩子不回家的時候,是不是也該反省思考,其實很多時候是我們先把孩子往外推,務農這個行業不應該被矮化,農村是食物來源,農業亦是不可或缺的行業,必須被認同、被尊重,農業應該要被重視,讓年輕人願意進到農村,除了傳統技術的傳承,可以再結合年輕人的創意以及現代科技,創造農村更多的可能性。

隨著活動接近尾聲,大學生們必須回到原本的生活圈了,依依不捨的向這幾天照顧他們的阿伯阿姨們道別,有的同學捨不得離別的哭了,阿伯阿姨們也道著:「要再回來玩哦!」,素未謀面的一群人,卻把他們當作自己小孩一樣細心照料,我想這五天四夜的體驗活動,帶給同學們的不僅僅是單純的農村體驗而已,更多的是與居民們之間的互動、情感連結。

洄游青年與居民們全體大合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