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雞大好/市場趣,走進新富/東三水街市場

車水馬龍的萬華區康定路和三水街交叉口有一牌坊,上面同時寫著「新富市場」和「東三水街市場」,約150公尺內的傳統街道市場,竟然有二座市場並存,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

簡單說,東三水街賣農產、賣食物,每日鮮活流轉市場買賣的快節奏;新富文化市場不賣東西,卻舖陳出市場勞動者/空間/記憶的慢氛圍。「東三水街市場」依舊是活生生的傳統街市,「新富文化市場」已是台北市市定古蹟並轉型為藝文展演和食農教育空間,二個市場各有角色相互輝映,創造出另一種市場組合的趣味。

二市場協力,揭開市場生活新體驗

步入萬華的東三水街市場,入口處的土雞攤家,牆面上彩繪造型逗趣的烏骨雞、紅羽土雞、黑羽土雞、土番鴨、紅面番鴨,馬上吸引訪客目光;製麵店的牆面彩繪著製麵的生產流程示意圖,有媽媽帶著小朋友仔細說明著牆上的食物故事。

融入食農教育的東三水街市場

行進中邊走邊看,如果把目光往上方一看,就會發現街市屋頂下方懸掛著的攤商專屬的大型人物海報,有人拿著蔬菜、有人拿著豬腳,還有老闆直接抱起太太的甜心照,這市場和一般的傳統市場似乎有那麼一點不一樣。

仔細觀察每個攤家的陳列、收納、燈光,明亮整齊似乎也特別講究,好的空間陳列把農產和食物襯托的更加可口動人。原來是2015年到2017年IKEA持續與台北市政府合作「萬華製造&市場小學」計畫,贊助相關產品打造適合社區兒童學習的市場空間,讓擁有80年歷史的萬華新富及東三水街市場有了新樣貌。

「萬華製造&市場小學」計畫,IKEA贊助相關產品打造適合社區兒童學習的市場空間

離開東三水街市場,轉入一旁的新富町文化市場的建築物內。一群人聚精會神注視一個透明方盒。場景看似舊時新富市場的入口處,有一面拉下來的鐵捲門,門的一側是豬肉攤、另一側是雜貨舖。

「大家看到的迷你模型,是模擬新富市場1980年代後期的樣貌,隨著正門外的東三水市場從攤販轉為正式合法成立的『東三水街攤販集中場』,新富市場就步入蕭條。門口肉攤阿姨說,全盛時期,她的肉攤一天可賣一隻豬、後來剩半隻,最後只剩4分之一隻。」聽著新富町文化市場的工作人員解說,二個市場的消長似乎有那麼點乞丐趕廟公的劇情,臨時攤販因新富市場的設立繁榮而來設攤分杯羹,沒想到後來的結局是街道市場紅了,原來的公有市場卻走入歷史。

得自攤商的訪談口述歷史,以模型得以重現當年場景,那透明的方型模型盒猶如一凍結的新富市場時光記憶盒。

迷你模型是模擬新富市場1980年代後期的樣貌

新富町文化市場裡尋寶

來到新富町文化市場,半小時的導覽解說有一種穿梭歷史現場的感覺,是那些在此發生的人、事、物,讓人感受到場所的精神。

時代進程中,1935年落成的「新富市場」曾是日本殖民台灣始政四十週年的代表建築,後來卻也因為東三水街臨時攤販聚集、環南市場興起,夾擊之下的新富市場落入發展停頓,但反而留下完整的日治時期完整建築,這或許是不幸中的大幸。隨著台灣社會興起對歷史空間建築之研究和活化再利用,新富市場在2017年重新開張,從破落的市場空間,轉型為具有時代意義的歷史空間。

這座市場的外型是特別的,從中鳥瞰會發現它是一馬蹄形平面。導覽人員說,這馬蹄形建築在全台的公有市場中是少見的,它提供了一個良好的購物空間和動線,順著方向走,每一攤都不會漏掉,而市場地版的水泥舖面也向二側緩降,如此有助於市場內的排水、地面也可保持乾燥。建物中央有獨特的天井,不僅增加了採光、也有助於空氣對流。

建物中央獨特的天井增加了採光和空氣對流。

建築物還有一座古董級的製冰室,以往市場賣鮮魚、肉品者,需要在魚肉下方舖上冰塊,所以新富市場內也設置了製冰室。在製冰室的對面是一「半樓仔」空間,目前作為小型的展示場,訪客來到此處體會那些許壓迫的空間,或許可領略當年那些攤商一家人在半樓仔生活起居的感覺。

在規劃展示空間時,建築師也考量到日後復原,採用對建築本體最少干擾之型式。利用半透明之厚牆,創造了展覽空間、參觀空間、辦公空間。沒想到建築師選的半透明建材,讓室內的採光格外好。「有網友說在這拍照有打蘋果光的效果,結果吸引不少年輕人來此拍照。現在年輕人都不上傳統市場了,如果是為了拍照而願意走入市場、認識市場,這也不失為一件好事。」工作人員打趣補充。

作為新舊溝通的空間,新富文化市場工作團隊透過訪談耆老和在地居民,試著把這個也舊也新的市場帶給大家。「市場和食安應是相關的,我們請消費者寫下日常上市場購物的困擾或問題,整理好這些問題,請教東三水市場的相關店家,再把這些市場職人的在地知識轉化為展示內容。展示和活動企劃我們可能在行,但是如何挑好菜,我們就門外漢了。」工作團隊致力打造一交流對話的平台,在一小面的展示說明版中,有著市場店家、策展人、觀賞訪客共同的促成。

攤家職人就是市場最好的代言人

看見、聽見庖廩之所

新富市場在2006年被指定為市定古蹟,2013年台北市市場處完成空間修復,2014年由忠泰建築文化藝術基金會取得9年經營權,該基金會進駐後進行細緻的田野調查,並結合相關藝術家開啟不一樣的市場連結和想像。2017年4月「新富町文化市場」重新開張,不再做市場貨物買賣、而是企圖打開更多在地生活探索、地方文化傳承、或是跨界碰撞的可能,期待在舊古城艋舺注入新元素。

忠泰建築文化藝術基金會從2010年開始推動「都市果核計畫Project UrbanCore」,城市裡閒置或老舊空間就像是那有生命力的果核,以棄置的果核有可能長出一株植物的概念,結合藝術、設計、建築等相關創意工作者進駐,創造有助於匯集藝文和交流之平台,而「新富町文化市場」正是這都市果核計畫之一。

藝術家陳永賢(右)和東三水街攤販集中場自治會會長蕭銘宏(左)為大家領路,感受新富市場和東三水街的市場新魅力。

2018年1月18到3月18正值「新富町—庖廩之所」展期,其中作品之一策展人用攝影詳實紀錄市場的職人百態。細看照片會發現,照片中的主角正是東三水街市場攤家老闆。策展人陳永賢說:「長久以來,他們只做一件事,做好自己最專業的事,這些職人手上拿的是幸福。」看著每位攤主拿著自家自豪的農產和食物,那畫面著實是動人的。

短短一條街市,會發現賣雞肉的攤家還不少。在入口處的一雞肉攤,攤位上的雞肉排列工整,更特別的是全雞是住在冰箱裡喲。蕭老闆說:「傳統市場禁宰後,如何確保更好的肉雞品質,保存條件就很重要,冷藏保鮮,我們也希望消費者買的安心、吃的放心。」

攤家設置全雞專屬的冷藏櫃,提升品質。

各有特色的土雞攤家,也呼應著新富市場過往的歷史。1960~1970年代期間新富市場來到經營高峰,生意興隆時,新富市場一天需要宰殺五百隻的雞鴨。中南部北上發展的年輕人,在新富市場週邊安頓,有人在市場外圍空地搭起矮房,矮房的一樓是宰雞鴨或備貨的工作場,俗稱「半樓仔」的小閣樓則是一家人安身立命的所在。

坐在新富市場一隅的長板凳上,眼前的螢幕緩緩流轉,是關於新富町愛嬌阿姨製冰的故事:從注水、切冰、運送冰塊到攤家,25歲結婚後從公婆手中接下這任務,超過40年的歲月,愛嬌姨不分寒暑仍持續這製冰的工作。陳永賢策展團隊幫美嬌姨拍了一張鮮活生動的獨照,他說:「愛嬌姨可是新富的蒙娜麗莎。」

愛嬌姨可是新富的蒙娜麗莎

另一側舊時的攤位上則放映著不同的影像,同樣是東三水街市場內卻出現了cosplay裝扮的年輕人,她們出現在新市場入口處、攤家攤位上,走在市場裡,那場景確實魔幻。進到下一段的影像也有趣,有聲樂家在東三水街市場裡唱歌劇茶花女中的「飲酒歌」,有些攤家一起入鏡合唱,有一種市場獨有的歡樂。還有些一般民眾看不到的場景,策展人陳永賢用新媒體藝術創作,讓製冰、炒花生、捏魚漿的製作過程,民眾用VR虛擬實境也可以有親臨現場的真實感。

活生生的市場就是最好的博物館/美術館

策展人陳永賢2014到2018持續參與新富町文化市場的改造計畫。他表示,藝術介入,是種子還是癌細胞,藝術家是做了什麼事,還是以生活驅逐生活,這是他隨時提醒自己的。所以在幾年的過程中,陳永賢和新富文化市場的工作團隊密切配合,先有足夠深厚的地方蹲點調查,認識東三水街市場的攤家,陳永賢說:「要聽懂他們的話,當他們說不好意思、不好看啦,就是很高興,而且他們都會說我把別個老闆拍得比較美。」傾聽職人的故事、進入他們的生命脈絡,才有機會邀請更多攤家加入計畫,並拍出各攤家自信的笑,讓他們自己就是市場最好的活廣告。

cosplay裝扮的年輕人,她們出現在市場

歷史的偶然與巧合下,公有新富市場興起帶來東三水街流動攤商的聚集,然而流動攤商成為合法市場後,新富市場消失了; 如今傳統市場東三水街也因民眾消費習慣改變漸顯疲態時,轉型再生的新富町文化市場反而幫東三水街市場注入一股新活力。

活生生的市場就是最好的博物館、美術館。在二個市場的交互對話之中,清晰可見傳統市場和日常的連結,看到社會介入、藝術介入的動能,也讓我們對傳統市場的未來有更多的想像和期待。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