蒜價大戰提前開打!進口蒜頭惹禍或產地盤商壟斷?農民如何突圍?

文/上下游記者賴郁薇、孔德廉

(2018月3月31日編輯部報告:請搭配3月31日最新報導閱讀「蒜頭大盤商現身說法:進口蒜頭庫存過量是假,國際蒜價衝擊本土蒜價是主因」)

本土蒜頭即將在下週正式進入產季,然而蒜價大戰已提早開打。先是立委出面砲轟大量進口蒜導致蒜價崩跌,農委會隨即召開記者會,反駁影響「微乎其微」;就在兩方論戰不下之際,持續下探的產地收購價,卻早已讓農民人心惶惶。

即將進入豐收期的蒜頭(攝影/黃名毅)

本土蒜頭即將大出,風調雨順農委會預估今年增產7%

佔據全台最大產量的雲林縣,飽滿的蒜頭已開始準備採收。在沒有受到太多氣候因素干擾下,農委會預估今年國內蒜頭產量將增產7%,雲林縣虎尾鎮沈姓蒜農也指出今年蒜頭生長期氣候不錯,相較於往年,可能會有多出一至兩成的收成。

風調雨順中,豐收本是好事,但產地蒜價卻直直下落。沈姓蒜農直指本地收購價已經喊到「一台斤13元」,另一名莿桐的林姓蒜農則表示品相好的蒜頭,目前盤商只用一台斤16元收購,對比於每斤15至20多元的生產成本,四月蒜頭大出的價錢,恐怕更為難看。

蒜價下跌,原因龐雜。蒜農皆強調今年氣候條件佳、勢必豐收,再加上天氣預測在清明節尾端會大量降雨,將影響蒜頭採收,國內蒜價下修可能性大增。

大蒜小知識:大蒜近5年栽培面積平均約4,500公頃,平均產量45,000公噸,產值約20億元,農戶數12,000戶,主產區為雲林縣,栽培面積占9成,其餘為彰化縣、臺南市各5%。每年白露、中秋前後(8-9月)種植,翌年清明前後(3-4月)採收。主要品種為和美種及大片黑,和美種產期較早(約2-3月),以濕蒜鮮銷,大片黑採收期約3-4月,乾燥貯存後分批銷售。

採收後稱為「濕蒜」,烘乾後成為蒜頭(乾蒜),1公斤濕蒜約可烘乾成0.6公斤的蒜頭。目前(28日)濕蒜產地價格15-20元/台斤,已逼近生產成本,乾蒜產地價格55元/公斤。

濕蒜在產地即將豐收(攝影/黃名毅)

藍委砲轟 進口蒜頭傾銷衝擊本土蒜價

撇除天候影響,立委則將低價歸因於進口的大量蒜頭;其中,國民黨籍立委張麗善、李彥秀、王惠美、江啟臣等人就質疑,國內開放每年十月至十二月期間進口大蒜,配額訂在3,520公噸;而據海關統計,光今年一、二月蒜頭進口量就已達6,539公噸,大量來自阿根廷的蒜頭將與本土蒜頭的產期強碰,嚴重傾銷打亂國內蒜價。

張麗善強調,以去年國內生產量3萬6千公噸加上去年進口量2萬8千公噸,扣除國內年消費量5萬3千公噸後,推估目前還在冷藏庫的進口蒜頭,還有1萬1千公噸仍未消化完全。張因此質疑,農政單位並未做好進口庫存調控,以致進口蒜頭衝擊本土蒜頭價格。

蒜頭進口小知識:台灣自加入WTO後,大蒜屬自由貿易進口品項(惟大陸不准進口),採用進口關稅配額管理,配額進口期為每年10月至12月,配額數量3,520公噸,稅率22.5%。10月至12月期間以外的進口量屬於配額外進口,依進口量每公斤課稅27元,進口量超過一定數額,啟動特別防衛措施(SSG)每公斤加徵9元,每公斤課稅提高為36元。107年1─2月進口蒜頭均價31元,加上稅金後成本約每公斤60元左右。3月份國際盤價下跌,加稅後進口蒜頭成本約52元。

農糧署:不可能還有那麼多進口蒜頭

進口蒜頭庫存干擾蒜市傳言甚囂塵上,究竟目前市面上蒜頭情況如何?全聯超市表示,目前進口蒜頭的庫存已經快賣完了,接下來會改賣本土蒜頭,不過目前仍是濕蒜需要烘乾,大概四月上市。

對此,農糧署作物生產組組長方怡丹也解釋,關於「尚有一萬多公噸進口冷藏蒜頭」一說,只是單純把進口量加產量扣除消費量,但事實上不可能剩這麼多,因為還要扣掉以每公頃1公噸、總計4,700公噸的蒜種。

全聯超市在三月底仍販售來自阿根廷蒜頭(攝影/蔡佳珊)

蒜價低落 農會直指「盤商聯合壟斷」惹的禍

然而,蒜價崩跌消息傳到產地農民耳裡,已讓產地農民陷入恐慌,擔心盤商不收蒜,波動更直接反映在收購價上。雲林縣莿桐鄉農會總幹事張鈺萱就直言,原本與農民開價濕蒜每台斤20元收購的盤商今早來電,已把收購價格降到每台斤18元。

進口因素、氣候條件,兩項原因外,農民更直指蒜價的低落,是「盤商聯合壟斷」,故意不收,價格亂了才有賺頭。

對此,雲林縣虎尾鎮農會推廣部蔡姓承辦人員指出,「盤商本就預估今年國內豐收,因此先不買台灣蒜頭,丟給政府看要不要處理。一旦政府介入處理,價格變動,販仔就會搶著買台灣蒜頭,市場就會亂。」

「盤商三天不出門,蒜價就崩盤」,對於盤商掌控價格的現況,莿桐林姓蒜農如此描述。

農民直指盤商玩兩手策略 價低雙頭賺

儘管蒜頭採取關稅配額及特別防衛措施,配額外進口每公斤更要課以27元高關稅,導致進口蒜頭成本高達每公斤60元左右,應不至影響台灣蒜價;但部分盤商在進口蒜頭同時,也出手收購國內蒜頭,在國內生產條件狀況良好下,盤商更有條件面對本土蒜頭的賣壓,只要農方因大量蒜頭出產而恐慌急於釋出,不耐儲放的濕蒜頭,收購價便會迅速下跌。

此外,記者私下向盤商詢價,得知目前產地每台斤濕蒜收購價約15元,售出價格則為每台斤35元,即便扣除運輸、倉儲等成本,利潤空間仍大。若盤商延遲收購,在末端售價不變的情形下,持續下滑的收購價將可為盤商帶來更多利潤;此時便可一邊等候市場價崩、一邊出售囤積的進口蒜頭牟利,待蒜價來到最低點才出手收購國內濕蒜,後期出售再賺一筆。

平穩產地信心 農委會喊出濕蒜每台斤收購價應高於15元

為平穩產地信心,農委會昨召開記者會滅火,先是農糧署澄清進口蒜頭早已消費完畢,對蒜價影響「微乎其微」,副主委陳吉仲更呼籲業者直接以「濕蒜每台斤產地價格15元、乾蒜每公斤產地價格55元」收購,等於搶先訂定「保底價格」,盼啟動外銷能緩解國內蒜價波動。

然而此舉在產地來看,卻無疑替尚未出世的孩子判了死刑。地方農會指出,目前產地大宗蒜頭根本尚未採收,確切產量也都仍無法預估,以農會在第一線估算,「今年產量並沒有超出需求。」但看到農委會大動作喊出「啟動外銷」,農民自然認為是「生產過量」,產地容易陷入恐慌。

產地質疑,底價變相成收購天花板 蒜價低落農民人心惶惶

地方農會也質疑,過去農委會從未在濕蒜未產出的期間就宣布出口,「至少也應該等到四月中旬。」屆時才能具體掌握本土濕蒜、乾蒜產量,進而有效出口,否則濕蒜「每台斤15元」的樓地板價格,反而成為天花板價格,未來蒜頭大出,盤商收購價很難高於這個價格。

如此一來,掌握在盤商手中的蒜價,下滑機率大增,鬧得農民人心惶惶。

農委會副主委陳吉仲宣布保住濕蒜產地價底線每台斤15元(攝影/賴郁薇)

如何突破既有蒜頭產銷制度?農會是否能穩定契作?

在蒜頭多由產地盤商收走之下,該如何突破既有產銷制度,讓蒜價回歸合理利潤?

沈姓農民指出,要想改善蒜價壟斷陳年老問題,首先就是由農會契作收購,滿足儲放、運銷通路等條件,才有可能打破盤商壟斷的局面。不過莿桐農會坦言有難度,過去兩年也曾向農民契作,但農民只要看到市場價格好,便會轉而毀約,農會難與蒜農建立產銷關係。

既然與農會進行穩定契作一路難行,沈姓蒜農再指,農民應廣泛的購買烘乾機器,自己進行烘乾、讓蒜頭變得耐儲放;否則濕蒜為搶時間出貨,給了盤商很大操作空間,而大部分雲林蒜頭都是由盤商低價收走。雲林縣虎尾鎮農會推廣部蔡姓承辦人員同樣指出,若想避免生產者受到盤商操控影響,最好的方式就是「鼓勵農民自行曬乾」,靜待市場機制回穩。

對此,農糧署副署長莊老達強調,雲林縣府已啟動烘乾設備三成補助;另外農委會也將以每公斤2元價格補助蒜農整理費用,至於外銷業者,農委會也祭出每公斤15元整理包裝補助價格,鼓勵業者外銷。

濕蒜先烘乾保存,是否能解決問題?農民不看好

官方祭出種種手段,但近幾年蒜價依然波動明顯,雲林縣農會供銷部主任林鎮國卻以農民作業習慣切入,指出多數農民仍傾向「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畢竟烘乾蒜頭既要有烘乾設備、場所、人力,還要擔心烘壞蒜頭損耗,甚至烘成乾蒜後也不知何時價格會好,不如濕蒜直接交易、收入趕緊入袋比較實際,故對小面積蒜農來說,投資烘乾機可能並非最划算的選項。

沈姓農民也坦言確實如此。由於烘蒜工序長,「一天烘24小時,要烘半個月,」而在烘乾期間,蒜頭是否變質、雨天是否影響蒜頭品質等都是不確定因素,甚至好不容易烘好乾蒜,乾蒜何時出售、屆時價格如何也是未知數;委外代烘不穩定性高、賠錢可能性也高,而若要蒜農自己烘,又是麻煩,甚至不少蒜農考量資金調度,寧可趕緊回收資金、繼續投入生產,也不願囤積乾蒜、靜待時機出售。

同時,林姓蒜農更指出無論濕蒜還是乾蒜,勢必都得經盤商收購,「烘乾的有無」依舊不敵「盤商收購與否」,補助自然不容易落到農民手中。此外,蒜頭並不耐儲放,待北風一吹,蒜頭大都會長芽,而台灣農民多習慣出濕蒜、換現金為主,烘乾並非第一選項。

農民習於採收濕蒜後就交給盤商處理,而非自己做乾燥儲存(攝影/黃名毅)

蒜價持續喊低 拍賣交易能否替雲林蒜頭走出新路?

農政單位紛紛建議蒜農採取烘乾措施、靜待時機出售,但偏偏這並非蒜農心中的最佳選項;大宗蒜頭即將在下週開始採收,在不烘蒜的情況下,濕蒜該如何在搶時間出售的壓力中,突破產地盤商喊價限制?查詢農產交易品批發市場行情站,3月27日一市、二市蒜頭拍賣價仍維持在每公斤44.09元,蒜農是否有意交蒜頭至拍賣市場交易?

莿桐鄉農會總幹事張鈺萱認為,拍賣雖是一個做法,但也有其難度。一來,就算現拍賣價格不錯,但待五月份蒜頭一大出,若全交拍賣,後續價格並不見得一定能維持高檔,甚至交易價還可能低於成本價;二來,蒜頭算是封閉型作物,蒜農交蒜習慣、盤商收購模式大多固定,且仰賴在地盤商喊價,若蒜頭盤商不上拍賣市場交易,蒜農也沒轍。拍賣交易究竟能否替雲林蒜頭走出新路?產地農會仍在觀察。

延伸閱讀: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三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支持勇敢無畏的獨立新聞!

每一篇深入報導,記錄的不只是農業與環境,更是共同守護的土地價值。請支持《上下游新聞》,讓真相發聲!

我要贊助

你的支持,讓土地的故事被更多人聽見!

支持《上下游》,讓台灣農業的價值被看見,守護安心的食物與珍貴的土地。

我要贊助
上下游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