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寫手

中台灣食通信/談青農創業〈一步一步〉─合樸農學市集召集人陳孟凱專訪

攝影、逐字稿/張家瑋 文與修整/羅一緋

中台灣食通信第二期報導青農-莊登傑,採訪團隊陪同登傑探訪過布拉姆田莊學習,然亦想得知青農、小農們面臨銷售困境之時能否有其他方式應對,為此於某個濕冷且陰翳的午後探訪合樸農學市集的召集人,想聆聽更多觀點與實戰經驗──由於孟凱老師講述之口條與論述極其生動,個人惟恐自身的文字能力不足,為此麻煩家瑋先行整理訪談逐字稿(原九千六百多字),最後由我濃縮至一千五百字,想以孟凱老師本人的訪談節錄呈現其精髓。

回鄉務農就是創業

青農返鄉之後,時常忽略了一個非常重要的重點:『他的薪水誰給?』過去有人付他薪水,但他一旦進入農業、販售農產就得自己付自己的薪水。那叫做什麼?──創業。在成為青農前也曾是員工,一般員工的思維只有『把事情做完』甚至『把事情做好』,但那對要創業『作老闆』的人而言是不夠的──『事情需要做對』:行銷、業務、管理、跟市場接軌,以及持續創新,否則很快就有人競爭模仿、甚至自己被淘汰。

一開始就這樣提是因為我自己也創業,我也當老闆,但我所見的大部分青農都沒有意識到自己在創業,時常想得太簡單,而他過去的歷練缺乏創業經驗,甚至沒有這樣的思維……而我想協助青農『創業』,但若他的思維沒有前進,坦白講,我也幫不了,他至少思維上要開始提昇──做好之後,想『做對』、『做久』、『做大』,那是一步一步往上走,所以我覺得『一步一步』上來是絕對必要的。

農學市集所能提供的

那怎麼做呢?有三個方法:第一個核心在合樸農學市集,也就是『社群』。畢竟自己一人做販售,難度非常高:擅長種植的青農,通常不太會賣,他們比較願意跟自己和自然相處,甚至有不少人對販售是排斥的。而擅長販賣、想跑業務的青農就不太願意專注在種植上了,畢竟種辛苦多了啊!若這兩種類型的青農可以互相合作與欣賞……因此,市集是由不同的人共同經營,讓不同的人互相學習。

當然在市集中,最首要的是:你是直接面對消費者。『消費者為什麼跟我買?消費者為什麼不跟我買?這個市場在怎麼樣變化?』你會很清楚地知道,畢竟是誰來跟我買啊、為什麼願意跟我聊,去接觸去面對就一定會認識這市場──但若是交給中盤商去賣,你就探索不到這些。再者,你可以建立鐵粉,你能跟消費者直接互動並建立人與人的關係。

而你想要參加合樸農學市集,市集主辦方必會先來做一些查核、檢驗,你通過了、你參加了,其他友善商家就覺得:『很好!』因為商家們要找到可信任的生產者、想要互相合作,其實也不容易,但合樸農學市集就像是一種標章,能參加市集代表是某種程度被認可。

而我們都是參加市集的農友,我會碰到的問題你也可能會碰到,他會碰到的問題也是,大家要一起互相的學習。所以我們對市集很看重──這是青農一個很重要的歷程:和市場直接接軌、想辦法培養自己的鐵粉、跟市集內的農友與友善商家互相學習與合作。

拓展課程與App記錄

為了思維上的突破,我們開辦一系列的課程,不是要人改變性格,而是要知道在一個社群裡該怎麼互動,因為在各個社群裡,人與人之間的互動是有學問的。因此我們用玩賽局遊戲的方式來體會──首先要『釋出善意』,畢竟我們若要合作,但都沒有人先伸出手來該怎麼辦呢?可我今天釋出了善意,結果被欺負了,那我要怎樣?『我一定不能當濫好人!』我必得坐下來跟你好好地談,告訴你,你那樣不對喔,因我若當濫好人,對方不會合作,一定繼續欺負……再假設我釋出善意,你沒有釋出善意,於是彼此競爭……但最後你改變主意、你釋出善意,我會馬上回給你善意並一起合作。說真的,不管是企業或社會上,彼此是既競爭又合作的狀態,但要怎麼拿捏那個時機──什麼時候該良性競爭、什麼時候又該合作,這非常需要學習。

另外還有可以推廣自己的方法,就是利用現在的科技app、網路,我們研發了一套app可以即時拍攝上傳農友在田裡耕作的情形──畢竟我們沒有要求「第三方驗證」,而是自己去做認證、做查驗,於是我可以利用這app做查核,如果農友是做友善環境的農法,他一定很樂意揚善,甚至深怕別人不知道自己怎麼做!而且說實話,當青農越做越成功,市場是很無情的,萬一有個農友被陷害,別人拿他的農產去檢查說有農藥殘留,那該怎麼去證明自己?這時,科技方法的運用就變得非常重要。

不急一時,準備自己

所以,『青農就是創業』──這思維要建立,一旦成為『老闆』,不管有沒有自己的田地,業務都很重要。若性格不太擅長販售,那至少要認可以一群人的方式,藉由社群一起來嘗試、合作,並利用現在的科技app來記錄、來揚善,同時參加課程、多方學習與連結、提昇自己的各方面……那麼,你既有業務能力且有互相交流的同伴,有什麼問題都可以問,等於是都準備好了……先了解這方面、觀察進修不過兩三年,這期間努力擴充自己,不急一時──畢竟一務農就三十年的事嘛!

合樸農學市集的召集人-陳孟凱老師接受中台灣食通信團隊專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