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英總統參訪美濃野蓮產業,未提解決缺工,農民「有點失望」

總統蔡英文今天(6月23日)南下高雄,關心美濃野蓮與旗山香蕉產業的發展,不過針對野蓮產業長期嚴重缺工的問題,蔡英文並沒有任何表示。總統離開後,農民私下以「有點失望」來形容自己的心情,因為現在農委會規劃開放的800個名額,可能連美濃都不夠用,何況全台灣。

為舒緩農業缺工,農委會在今年四月份曾提出,預計開放800位來自越南、印尼、菲律賓和泰國等四國,20歲到45歲的青壯年來台度假打工,而且是鎖定台灣有親人的外籍青年為主。對此,美濃蔬菜產銷班第19班班長鍾德瑩表示,要解決缺工問題不能跨太大步,不然容易引起勞工團體的反彈。

而野蓮產業的主要勞動力也就是越南籍姊妹們,看法有些許不同。有人認為開放來台依親打工的年齡最好要提高,因為「我們的爸爸媽媽都五、六十歲了,如果限制在20歲到45歲,好像也幫不到什麼忙。」另外也有姊妹認為,「我自己也是台灣人啊!我怕開放得太快對台灣會有衝擊,希望有好的配套,一步一步地做。」

蔡英文看到新住民姊妹洗野蓮,也跟著蹲在野蓮池旁洗野蓮(攝影/李慧宜)

小英總統與新住民閒話家常,未提如何解決缺工

今天下午,總統蔡英文南下高雄訪視農民,在美濃的野蓮產銷班集運場內,聽取高雄市政府的簡報。針對野蓮在去年、今年成功外銷新加坡與加拿大的嘗試,總統表示高度肯定,也一再重申農產品外銷對台灣農業發展的重要性。在與現場各大農會代表互動交流後,總統蔡英文親自到戶外的野蓮池參觀,也走進室內的清洗池,與來自越南與柬埔寨的新住民話家常。

越南姊妹主動要求與總統和孩子自拍合照(攝影/李慧宜)

基本上野蓮產業粗分為三階段:耕種採收、清洗整理與分級包裝。每個階段都需要人力完成,是一種勞力密集的農業項目。目前美濃約有60戶野蓮農家,種植面積超過100公頃,年產量600萬台斤,產值三億以上。

但這數字背後有其隱憂,因為野蓮工作辛苦、請人不易,長期以來出現嚴重缺工現象,當總統沒有對此表示任何看法時,在場部分農民自承「有些失望。」

美濃野蓮農民彭鈺文為今年農委會的百大青農,也是高雄市農業局大力培養的型農代表,她在現場公開向總統建議,為解決農業的缺工問題,「希望政府未來開放人數可以多一點,也希望放寬年齡限制。」

而一位三十出頭的年輕野蓮農民則直言:「現在農委會規劃開放的800個名額,可能連美濃都不夠用,何況全台灣。」

總統蔡英文(中)參訪野蓮池,拿起長度超過一人身高的野蓮(攝影/李慧宜)

從在地野味搖身而成農業象徵 野蓮困境亟待克服

為舒緩農業缺工,農委會在今年四月份就曾提出,預計開放800位來自越南、印尼、菲律賓和泰國等四國,20歲到45歲的青壯年來台度假打工,而且是先鎖定台灣有親人的外籍青年,以採果、除草或其他被認定為缺工事實的工作項目為主。

美濃蔬菜產銷班第19班是目前美濃唯一的野蓮產銷班,班長鍾德瑩進一步表示,要解決缺工問題不能跨太大步,不然容易引起勞工團體的反彈,他一再強調,「這些要慢慢來」。尤其在社會各界還不了解野蓮產業特殊性之際,不宜貿然開放太多。

野蓮原是美濃在地的野菜之一,因為生長在水中,不怕強風大雨,只要沒有熱浪、寒流,就可以順利成長採收,所以一到夏天颱風來襲或連續降雨,野蓮的出貨量一定暴增三、四成。

不過種野蓮並非易事!農民長期泡在水中工作,容易皮膚感染、關節病變,又必須穿上青蛙裝工作,夏天很悶熱,冬天又很冷,連美濃在地人都不喜歡做野蓮工作。

據了解,野蓮農工有八成是外籍身分,而且以越南籍為主。其中兩、三成是合法工作的新住民,其餘幾乎是新住民的父母或家人。這些人年紀約五十歲以上,先以依親名義來台灣但是卻逾期居留非法工作,長期發展下來,缺工、違法打工成為野蓮產業的常態。

在這種你查我躲、你追我跑的困境下,深具美濃象徵意義的野蓮產業,在近十年緩步發展成形,佔目前全台市場的八成市佔率。只是缺工的真相,是直到2016年九月份,美濃爆出移民署查捕非法勞工事件引發爭議時才意外被揭開

不只野蓮缺工 越活絡的農村越缺人手

A小姐是美濃野蓮農的大戶,她自家有兩公頃野蓮池,也同時跟其他七位農民收購野蓮,每個星期從她手上出貨的野蓮高達7000台斤。她說,「因為野蓮利潤低,必須靠大量的出貨才能賺錢,所以不得不請很多人來幫忙。」

幫A小姐工作的新住民們,個個手腳俐落清洗野蓮,她們頭戴越南式斗笠,一邊聊天一邊工作,感情非常好,好到平常中午休息直接在老闆家煮來吃。A小姐說:「我們家種野蓮謀生,靠的就是這些姊妹幫忙,姊妹也是,她們也靠野蓮養家活口,沒有她們不是只有我倒,是整個產業都會倒。」

身為老闆的A小姐認為,年齡限制45歲太低了,姊妹們的父母親大多都五、六十歲,應該要提高年齡才會比較好。坐在一旁吃點心的越南姊妹也跟著說:「我爸爸媽媽都五、六十歲了,如果限制在20歲到45歲,好像也幫不到什麼忙。」

越南籍的謝小姐從事洗野蓮的工作已經三年。她說這份工作比之前她在早市殺魚的工作輕鬆多了,又能照顧到小孩。(攝影/李慧宜)

三十七歲的陳氏貞,十九年前從越南嫁來台灣,她和先生的耕種面積是1.5公頃,種有茄子、長豇豆和小黃瓜,也一樣面臨人手不足的問題。

陳氏貞表示,如果開放娘家家人來台灣幫農,不只田事有人幫忙,家事也有人可以幫忙顧。她說:「在越南做農,折合台幣一個月只能賺五千元到一萬元,可是如果我的家人來台灣,他們幫我做田裡的事,一天工資一千元,至於家事就是大家互相體諒,我包他們吃住和機票,他們有空幫我洗衣服、煮飯、顧小孩,這樣對雙方都很有幫助。」

陳氏貞也提到,依親工作的留台期限不要一下鬆綁太多,先從三個月開始比較好。她強調,「我自己也是台灣人,也希望可以保障到台灣人的工作權益。」而說到年齡限制時,陳氏貞說得很直接,她說:「我老公現在五十二歲,體力還很好也很會做啊!哈!哈!」陳氏貞認為,20歲到45歲青壯年的限制,不符合現況,因為現在很多新住民的父母親都是五、六十歲,體力都還很好,建議政府可以將年齡再放寬一點。

高雄市近年積極推展農產品外銷,其中野蓮成功打入新加坡與加拿大市場。不過,卻鮮少有人注意到,這些為台灣打響名號的野蓮,幾乎出自新住民或新住民的親人之手。(高雄市農業局提供)

是否開放依親打工,做為新南向政策的一環

屏東好好婦女權益發展協會辦公室主任蔡順柔表示,菲律賓人喜歡做看護、泰國人喜歡做廚師,「我們在南部農村的經驗是,在田裡的農民以越南籍居多,或許在國籍上,政府可以更貼近現實一點。」

其次,娘家有人到台灣來幫忙,對新住民組成的台灣家庭發展有絕對幫助,而且如果可以透過依親方式引進農工,農工也能減少被仲介剝削的機會。不過蔡順柔對開放人數的上限充滿疑惑,她說:「在屏東高樹有八百位新住民,這些女性除了務農還是務農,不只有夫家的地要耕,自己租的地也要耕,農委會的八百壯士是不是只分給高樹鄉新住民家庭一人一個名額?」

蔡順柔也對政府喊話,「正向的開放,不正是呼應蔡總統講的新南向政策嗎?」

而台灣最早關心新住民的組織南洋姐妹會,該會南部辦公室主任賴梅屏認為,希望政府在開放依親打工的同時,能利用機會重新檢討現行從農姊妹們與未來依親打工者的勞動權益。她強調,不能只把人當作勞動力看,「台灣社會必須體認,我們需要的是勞動力,可是來的是人。」

賴梅屏表示,這些依親打工的人,如果發生職災或勞資糾紛,也要有相關配套制度可以處理才是。

延伸閱讀:八名越工被抓 重挫美濃野蓮產業 農民移工抱頭痛哭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