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寫手

台灣植物工廠產業面對挑戰:保持領先

台灣植物工廠產業發展協會近年以來,持續不斷提供會員協助與顧問服務,以保持在產業及環境逐漸惡化的競爭能力。

協會副秘書長林意雀表示,特別在今年的台灣國際農業週,能看見電子產業及農業產業齊心協力解決問題,是協會最期盼之事。

台灣目前時尚流行的「小農農業」或者「文青農業」,永續性低且欠缺長期經濟價值,對於氣候變遷逐漸惡化與時常遭遇颱風的台灣而言,沒有太大的實質幫助。林副秘書長指出,植物工廠在這樣的氛圍下是能協助傳統農業產業。植物工廠結合科技—工廠設備、感應器、LED光源、以及現在最夯的物聯網或人工智慧及農民的智慧, 而利用前者解決農業現今面臨的處境。

副秘書長提到,植物工廠可發揮在人口過多、都市化及老齡化社會,如在台灣,農業土地因遭受工業污染而驟減,加上農業從事人口高齡化等問題;或者像是在美國因氣候變遷造成乾旱的地區。

圖片來源:先端農業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提供,本圖僅限台灣國際農業週使用

在台灣最廣為人知的植物工廠模式是在LED光源照射之下,於室內進行多層架蔬菜栽培的工廠,也就是完全人工光植物工廠。跟全世界發展相比,台灣目前擁有現今排名全球第二的技術發展 (日本排第一),這要歸功台灣在電子產業(特別是LED)的實力與成果,因有鑒於植物工廠產業的潛能而提早進入異業整合並共同解決各方設備及技術問題。

然而,台灣能否維持號稱第二及保持領先地位很難說,因為像中國大陸、新加坡與美國這些國家已經快速追上台灣的競爭優勢。 副秘書長也列舉台灣業者目前面臨的處境包括僵化的法律及中國吸引台灣廠商西進的資金與人才等。

圖片來源:菁饌生技股份有限公司提供,本圖僅限台灣國際農業週使用

此外,缺乏開明的態度也會阻擾植物工廠的發展,副秘書長同時透露對一些流言蜚語感到沮喪,像是「農民遲早會被植物工廠取代」的說法。她認為事實並非如此,相反來說是「植物工廠的科技發展可以補傳統農業的不足,是互補不是取代」。

工廠方面則應該擺脫提供只整場輸出設備的思維,而盡可能以植物工廠擁有科技能力來解決農業面臨的困境,副秘書長進一步如此說明。

她也預估新加坡可能在三到五年內就追上台灣的技術,是因新加坡政府對於發展植物工廠技術的態度非常積極。但是,前景並非如此黯淡,她認為近來台灣大企業也開始投資植物工廠之舉,代表這些企業家看見了下一個10年後可能引領風騷的產業商機,也可隨著全世界對於植物工廠的需求,將著眼在亞洲與歐美建立此產業。另外,台灣植物工廠產業發展協會也會參與11月在高雄展覽館舉辦的『2018 台灣國際農業週』與國內外的專業人士互相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