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國土計畫張景森一人說了算?環團質疑行政院濫權、審議黑箱作業

《全國國土計畫》負責指導和統籌各縣市的國土計畫,於今年4月27日公告施行,是台灣第一次有明確的法定最上位空間計畫。但遭環團質疑行政院違法濫權,指出過去由內政部彙集上百場公聽會和各方意見的286頁國土計畫書草案,送進行政院審議後竟被政務委員張景森大砍、只剩100頁左右,且審議過程沒有對外公開,大批行政院根本是黑箱作業。

地球公民基金會、台灣環境資訊協會和環境權保障基金會昨(23)日聯合召開記者會,對行政院公布的新版本全國國土計畫表達異議,要求審議過程應落實資訊公開與民眾參與,以及改正第一類農業發展區的劃設條件。

(左)地球公民基金會執行長李根政(攝影/林珮君)

國土計畫草案遭大砍 環團批行政院違法濫權

地球公民基金會執行長李根政表示,《全國國土計畫》涉及多項程序瑕疵。他指出,行政院並未公開審議會開會時間、參與委員名單和會議記錄,「沒人知道他們要開會,會議內容也不知道,形同黑箱作業!」

之後雖然在行政院檔案室取得了國土審議會的會議記錄,卻發現原本彙集民眾和專家學者意見、多達286頁的國土計畫書草案,竟因政務委員張景森一人意見而被精簡,濃縮只剩116頁,且刪除了許多重要內容,包含部門空間發展策略以及農林業的現況問題與未來發展等敘述。

地球公民基金會山林國土組專員吳其融進一步指出,《全國國土計畫》應負起各部門計畫間的協調與決策,避免交通部、經濟部和農業部在土地利用上各做各事、難以對話;不料,在行政院公告的116頁精簡版本中,竟然完全刪除「國家規劃整合機制」的內容,等同讓各部會的開發建設又回到原點,使中央無法落實任何協調功能。

上百場民眾意見消失 淪為「長官說了算」

對於,李根政大批行政院違法濫權、國發會角色失效,「十分離譜!簡直把先前參與的公民團體和專家當成玩笑,變成張景森的一言堂。」李認為,國土計畫不必長篇大論、也不是不能刪減,但要求張景森必須交代刪除理由。

台灣環境資訊協會秘書長陳瑞賓也表示,土地使用與規範牽涉許多利益,當前西部平原的農地上存在超過13萬間工廠、甚至每年仍以五千到七千的件數在成長,其原因就是內政部失職所致。而民間團體原本希望透過《全國國土計畫》讓農地能從規劃端再做一次調整,不料上百場的全民參與內容最後皆淪為「長官說了算」,全由張景森一人裁示所有意見。

台灣環境資訊協會秘書長陳瑞賓(攝影/林珮君)

環團要求正視全國國土計畫效力、落實公眾參與

環境權保障基金會專職律師郭鴻儀則針對內容點出瑕疵。他指出,《全國國土計畫》代表的是中央對地方國土規劃的施政決心和指導原則、具有強制力,能要求各直轄市和縣市依循規則制定各地的國土計畫。但在行政院審議會上,卻明示《全國國土計畫》只是一個沒有法律效力的行政指導,此舉如同弱化《全國國土計畫》功能,讓國家土地能被妥善利用的願景再次破局。

此外,郭鴻儀表示,行政院召開的國土計畫審議會缺乏公民參與或開放的程序,要求行政院應立即補正,公開遴選學者、專家和民間團體代表,以合議方式辦理相關審議。

環境權保障基金會專職律師郭鴻儀(攝影/林珮君)

變更第一類農地認定標準 影響核心農地面積

此外,我國國土計畫按照各區條件劃設使用原則,「農業發展區第一類」指的是具備優良農業生產環境、能維持糧食安全功能、或曾投資建設重大農業改良設施之土地,對確保核心農業生產環境的永續發展有著重要意義。

吳其融指出,在公告的新國土計畫書中,卻未說明理由的擅自提高對「農業發展區第一類」的認定標準,從單條件變成雙條件制,除了要符合「土地面積完整達25公頃,農業使用面積達80%之地區」標準外,更要滿足「投資重大農業設施或者劃設為農產業經營專區」之條件,否則就會被編入「農業發展區第二類」,這將大幅減少被劃入核心農地的面積,影響未來農業資源的分配和土地開發的認定。

吳重申糧食安全和農地保護的重要性,直言政府不應放任台灣農地流失與破碎化,要求行政院重新修改《全國國土計畫》內容、透過合議方式辦理相關審議以落實資訊公開和民眾參與,強調政府應擔起維護農地的責任。

附錄:地球公民基金會、台灣環境資訊協會和環境權保障基金會,提出以下訴求:

一、行政院國土計畫審議會三次會議均有嚴重瑕疵,應立即補正;委員會應改採常設型,公開遴聘學者、專家,民間團體代表,納入更多社會公正人士,以合議方式辦理相關審議,落實資訊公開與民眾參與。

二、行政院應立即就相關審議瑕疵,對相關人員全面調整和課責。

三、行政院應立即督促各部會半年內研擬部門計畫進行送審,改正全國國土計畫公告內容,補足空泛部門空間發展策略。

四、農業發展地區劃設條件改正,維持「土地面積完整達25公頃,農業使用面積達80%之地區」即應劃入農業發展區第一類,同時,應將農地農用永續發展目標放入全國國土計畫。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三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