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寫手

雲林食通信/梨仔瓜的傳承甜蜜夢

文章提供/雲林食通信

採訪、撰稿/曾怡陵、李宜倩、許鈺屏

《雲林食通信》夏季刊的主角是近年來已逐漸消失的梨仔瓜。(攝影/謝宜哲)

  「一到夏季,這個市場又換了一張面孔,全都是梨仔瓜的天下了。」這是雲林二崙作家宋澤萊的小說《打牛湳村》裡,所描述的在地瓜市舊時景象。但因梨仔瓜甜度較低,且皮薄不耐運輸,漸漸被香瓜取代,從多數人的生活退場。

  儘管如此,《雲林食通信》本期採訪了身為二崙人的廖竑亮攜手妻子阮予希建造一座「自家莊園」,並種出消失了20 幾年的梨仔瓜,復興屬於雲林人的味覺記憶。

揮汗耕耘 種回雲林人記憶中的瓜

竑亮和予希在古坑打造了「自家莊園」,除了要種回梨仔瓜,更種下許多當季作物。(攝影/謝宜哲)

梨瓜,又可稱為「香瓜」,臺灣俗稱此類甜瓜為「美濃瓜」,為英文名(melon)音譯而來。在雲林,主要有外表金黃、皮薄、口感較脆的傳統梨仔瓜,及外表青綠、口感較鬆軟、甜度高且香氣足的香瓜。

回推至7、80 年代的雲林縣二崙鄉,當時農民在生計與生活間,努力掙扎出那一顆顆金黃梨仔瓜。夏初,收割完一期稻,等候二期插秧的空檔,正是瓜農善用土地貼補家用的好時機──栽培55至60天即可採收的梨仔瓜,是讓孩子學費有著落的出路。

隨著梨仔瓜漸漸沒落,人們也漸漸淡忘它的滋味。但經過20年,竑亮與予希努力種出風味和甜度更勝出的梨仔瓜。「客人都會說:『足久無看著矣!攏無人種矣!(很久沒看到了!都沒人種了!)』吃了就會說:『啊就是這個味道!』我們遇到很多客人都說是要買給爸爸媽媽吃的。」

「頂真」態度 才能顧出好瓜

自家莊園的瓜果採直立式種植,讓吊瓜免於受到地面狀況的直接影響。(攝影/謝宜哲)
每顆瓜都經過竑亮與予希的細心呵護與審慎挑選。(攝影/謝宜哲)

過去的梨仔瓜普遍不甜,但自家莊園採用一蔓留一果、「架高」的籃耕離地栽培方式,使得梨仔瓜不僅外觀漂亮、果肉特別厚實,甜度也能達到10 度以上。在這個水果普遍過甜的年代,清甜爽脆的梨仔瓜,也許更符合許多人對水果的期待。

而離地栽培的好處,在於瓜果不受淹水影響。竑亮在地面疊起兩層籃子, 將瓜果種植其上,除了可以隔絕地面水分,也有助植株排水,並用滴灌方式精準補給水分。而這樣的「頂真」態度,才能顧出一顆顆品質優良的好瓜。

揭密瓜果身世 探究風土故事

過去瓜果盛產時,雲林人也會將果物做成漬物。(攝影/謝宜哲)

《雲林食通信》除了記錄田間現場,也拜訪了種籽的守護基地──農友種苗公司,與瓜果的集散現場──二崙瓜市場,分別從瓜果生產的上、下游聽聞各類瓜事,努力摸透這顆瓜的面貌。

同時,也與在地加工業者合作,運用老一輩人的智慧,將疏下的未熟果或格外品製成好看又好吃的鹽漬瓜;再同步推出漬物食譜,希望帶給讀者鮮果以外的味覺享受,更讓讀者認識老雲林人的口味。

食物真正的甘甜味 是什麼滋味

相較香瓜,梨仔瓜的植株比較野性,因此,在今年遲來的梅雨季後,梨仔瓜仍嶄露生機。(攝影/謝宜哲)

的確,梨仔瓜的光景不再,但它代表的仍是在地農業某時期正閃閃發光的榮景。認識它、品嘗它,就像踏上時光隧道,重回那年代裡的農村生活、農食背景──是一家人在田間傳接與洗瓜的吆喝聲、有一群孩子吃瓜的嬉鬧聲、也有集散地此起彼落的議價聲… …裡頭刻滿農業與生活的地方脈絡,處處是故事。

梨仔瓜這刊終於完筆,對我們來說,真正的甘甜味究竟是什麼?是瓜肉的清甜風味或回甘、也是竑亮攜手予希堅定友善從農的甜蜜、更是復刻舊時輝煌的豐收滋味。

對你來說,它真正的甘甜味到底是什麼?就等你來體會。

想聽更多故事?馬上購入雲林食通信夏季刊!

。刊物含瓜(預計9月中採收新瓜)
▸▸訂閱連結 https://goo.gl/sKbbXa

。單刊物
▸▸讀冊也找得到 https://goo.gl/ewPSCp
▸▸博客來這裡買 https://goo.gl/6Sf2FE
▸▸全台誠品書店上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