漁民節前夕,全國12位模範漁民揭曉!福甡11號是否影響歐盟撤黃牌,備受關注

漁民節即將來臨,漁業署表揚12名全國模範漁民,漁業署署長黃鴻燕28日記者會上表示,漁民節是非常重要的日子,期許模範漁民帶領漁業朝向永續方向前進,包含友善環境捕撈及養殖、護育海洋棲地、落實食品安全衛生管理等。而這次漁民節祭典選在蘇澳也別具意義,今年正值蘇澳漁港建港95週年,且蘇澳為遠洋、沿近海重要基地,同時也是鯖魚的故鄉,為台灣重要魚產地。

本年度選出的12位全國模範漁民,包括蘇澳區漁會林新德、東港區漁會陳瑞龍、彰化區漁會李聖全、新港區漁會林威志、基隆區漁會江長泉、琉球區洪文教、頭城區漁會謝忠明、彌陀區漁會吳三賢、中華民國養殖漁業發展協會陳啟宏、金山區漁會簡文隆、南市區漁會吳雅雯、澎湖區漁會楊麗珠。

攝影/劉怡馨

小琉球三海浬內禁漁網,保護海龜

雖然台灣漁業屢傳出漁船違反作業規範、剝削漁工問題,但仍有許多漁民朝向永續漁業努力。獲頒為全國模範漁民之一的小琉球漁民洪文教,從事漁業長達54年,使用較環保的延繩釣漁具捕魚,更協助推動沿岸三海浬內禁用網具作業,巡邏取締非法從事拖網及流刺網作業漁船。談起其所做的改變,洪文教直說,「都是抓魚的事而已啦!沒什麼!」

琉球區漁會專員李益利接著補充,延繩釣主要用於捕鮪魚、鬼頭刀、黑鮪魚等,相較其他漁法更為環保,「就是願者上鉤,不像拖網一亡打盡。」若是碰到海龜不慎咬到魚餌,漁民會將它脫鉤,檢查傷勢,若沒大礙就放回大海;若嚴重就帶回岸上,通報安置中心處理。

「海龜最大天敵是魚網,所以小琉球三海浬內禁漁網。」李表示,琉球漁民都有環保共識,希望朝向永續漁業發展,在大家共同努力下,「海龜一直回來,甚至小琉球成為世界綠蠵龜密度最高的地方。」他強調,漁業必須轉型,回流年輕人不再只從事捕撈漁業,可以發展觀光型漁業,做些口述歷史,讓文化傳承,同時也維護海洋生態,漁業永續發展。

漁民洪文教(左)、琉球區漁會專員李益利(右)(攝影/劉怡馨)

「永不言退」九孔勇者謝忠明,研發新品種

同樣榮獲全國模範漁民的謝忠明,被稱為九孔界中永不言退的勇者,跑遍世界各地,研發出新品種鮑魚「文心一號」。謝忠明表示,民國70年代台灣被稱為「九孔王國」,但在民國91年時,九孔SARS來襲,台灣九孔全部養不成,漁業單位、學術研究單位全都束手無策。「台灣以前一年可生產好幾億顆,現在一年不超過兩千萬顆,宜蘭地區過去有五十幾家養殖九孔,現在僅剩兩三家,幾乎都改養蝦、魚。」

為延續台灣九孔產業,他跑遍印尼、泰國、新加坡等地,最後將當地鮑魚品種帶回台灣,再跟台灣原生種配出「文心一號」鮑魚。謝表示,「文心一號」生長速度快、存活率高,且一般一公斤的台灣鮑魚,煮熟後真正吃下肚的比例僅28%;日本鮑魚則多為32%;而「文心一號」則可達38-41%,肉質好又厚,許多餐廳都指定使用,供不應求。

陳啟宏八八風災後回家,返鄉青年做品牌

而全國模範漁民屏東縣佳冬鄉水產養殖產銷班第八班班長陳啓宏則是在八八風災後回到家鄉,看見父親魚塭全毀,決定繼承家業。陳啓宏凝聚當地返鄉青年做出共同品牌「樂漁8」,強調要永續經營就必須友善環境,積極落實產銷履歷、水產品溯源。

陳指出,「產銷班漁民都有共同信念,要養出更安全、健康的魚給消費者。」在社會重視食安的趨勢下,陳啓宏也加入四章一Q,「一般漁民漁獲都給盤商收購,但透過品牌經營,漁民直接銷售給消費者,提高收入,消費者也能認知到這產品是好的。」他也開發禮盒、龍膽石斑魚水餃,「透過加工產品提高附加價值,甚至消費者也能透過簡單烹飪方式就可享用海鮮。」

屏東縣佳冬鄉水產養殖產銷班第八班班長陳啓宏(攝影/劉怡馨)

歐盟黃牌考察再起,漁業署:福甡11號為個案

漁業要朝向永續發展,政府必須徹底執法。對於先前台灣漁船福甡11號被指控非法捕魚、剝削漁工,黃鴻燕解釋,漁船本來在南非要繼續作業,經過漁業署勸導下結束作業回到台灣,漁業署也進行封艙檢查。日前漁業署也表示,所卸魚種主要為長鰭鮪及少量大目鮪、黃鰭鮪、油魽,初步判定尚無涉及漁獲回報不實及超過配額的違規。至於是否涉及捕撈禁捕鯊魚或割鰭棄身行為,仍需進一步調查。

針對剝削漁工問題,黃表示,漁工是否受到不公平待遇,仍在持續調查,現在不方便對外透露,「調查必須很仔細,這牽涉漁船作業名譽,不能草率。」會盡快完成調查,一旦調查結束就會對外界公布。

福甡11號一案引來外界關注,是否將影響歐盟撤黃牌一事?對此,黃鴻燕認為,「並不會影響歐盟(撤黃牌),這是個案。」他強調漁船若違反作業規定或是侵犯人權,都有相關法律可做適當懲處,歐盟也並非要求訂定法律後,所有人都不能違規,「那訂這法律做什麼?歐盟強調的是法律制定後,約束所有漁船作業者遵守規範,違法就受到制裁。」福甡11號與解除黃牌,是一碼歸一碼的事。

延伸閱讀:

台灣福甡11號根本是地獄船!EJF基金會調查,虐待漁工非法捕撈IUU,呼籲台灣積極面對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