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摘完成!_段雅馨攝

山豬枇杷之斜槓人生》半夜三點起來拚,不用農藥枇杷依然嬌嫩

在台中新社,一個公車站牌名稱叫「天冷」、四周雲霧繚繞。這裡有一對投注所有心力與熱情來種植枇杷的夫妻,他們種枇杷不用農藥化肥,環境自然到山豬都懂得挑來吃,但夫婦倆隨和的個性,以及和自然共榮共好的信念,也沒阻止山豬的貪嘴,甚至靈機一動,乾脆就取名叫「山豬枇杷」!

從座落山頂的工寮由內往外看,一眼望去全都是枇杷樹,3、4 月正值枇杷結果時節,金色、銀色的紙袋包覆著結了果的枇杷,山豬枇杷負責人詹貴溶解釋,「那是為了確保枇杷果實在裡面健康長大」,看上去就像繫著了一顆顆鈴鐺的聖誕樹,整片新社山頭都搖滿了枇杷送來的祝福。

枇杷果實(攝影/段雅馨)

六年枇杷學習之路,堅持不用農藥栽培

枇杷的學名是 Eriobotrya japonica,因為形狀長得像樂器琵琶,因此而得名。另外也有人稱之為金丸、蘆枝、琵琶果。枇杷在秋天或初冬時開花,春天與初夏時開始結果,「農曆過年前到清明後,都是枇杷的產季」,山豬枇杷另一位共同負責人、也是詹貴溶的先生曾勝彥解釋。一年就只收成這麼一次,採收期只有短短的兩個多月,這樣金黃嬌貴、鮮嫩欲滴的枇杷原來這麼珍稀,曾笑著說,「如果今年收成不好,就要等明年囉!」

從城市辦公樓裡奮鬥的日子,退居到山林鄉野與枇杷相依相存的轉折,詹貴溶的食指瞬間比向曾勝彥,哈哈大笑地說:「還不都是因為他失業啊!」六年前曾勝彥被迫離開職場,詹貴溶的爸爸提議何不延續外公時代種枇杷的事業,從工寮的建造、坐落方位的講究、農地的選擇、第一棵枇杷樹要怎麼種植,夫婦兩人一開始什麼也不懂,跟著詹爸爸慢慢學習,累積自己的經驗。

倆人原本抱持著「試試看吧」的心情,相信「天總無絕人之路」,一路走來數個年頭過去,雖然兩人仍然得兼著別份工作,不過堅持以自然栽培,不使用農藥化肥的堅持,卻打從一開始,就屹立不搖、絕不妥協。

曾勝彥與詹貴溶夫婦_段雅馨攝影

有機連皮吃,集中營養讓枇杷更好吃

有機、連皮吃,是山豬枇杷最引以為傲的事情,而「集中營養」是他們種植出好枇杷的最大原則,「剪枝」、「疏花」、「疏果」這幾個重要步驟,都是為了把養分全力供給果樹當期的成長階段。

詹貴溶解釋,每年採收完後必須要進行果園的大整修,把所有枝條修剪截短,然後照顧嫩芽;再來花開了還要進行「疏花」,她說,每一棵樹開的花約有兩百朵,「疏花」必須疏掉一半;花朵授粉之後就開始結果,這時候也得要「疏果」,每一條枝條上留大約五到六個果實,等到果實成長到一定程度,就會套上紙套袋保護枇杷果。詹也特別強調,果樹的新芽也會一直生長,所以不論是在嫩芽、開花或是結果階段,也得時時刻刻注意是否有新芽長出,將它剪下。

山豬枇杷果園 _段雅馨攝

病蟲害挑戰大,只能盡量減少族群和平相處

曾勝彥表示,病蟲害也是種枇杷很大的挑戰。炭疽病、角斑病、赤衣病、灰斑病、污葉病以及黑煤病,都是枇杷樹可能產生的病害。他說,只能在剪枝的最開始就養好果樹、調好體質,但若枝條仍不幸罹病,就整個剪下並且燒毀,不在園區內殘留病菌。

而不同時節也會有不同的蟲害困擾,荔枝葉蟎、桔捲葉蚜等蛾類與蝴蝶,都是果園裡的不速之客。開花期的蟲會來咬花,結果期的蟲又來吃果實,即便是套了紙袋,小蟲還是有辦法鑽進袋子裡,大搖大擺地享用枇杷大餐。

曾家夫婦在園區裡裝設了六座「誘蟲燈」,在晚上時發出紫光吸引昆蟲進到燈下的蒐集網,「被動」地捕抓這些蚊蟲,「只能盡量減少它的族群啦,沒辦法整個杜絕」。

與萬物共榮,獲得慈心綠色保育產品認證

在枇杷成熟時,山豬會跑來吃枇杷,詹與曾也不把山豬趕走,對於這些大大小小的「食客」,他們展現與萬物共榮共好的態度,也是山豬枇杷好吃的另一種「認證」。

山豬枇杷在去年拿到林務局發行認可、委託慈心有機農業發展基金會監督驗證的「綠色保育產品證書」(以下簡稱「綠保」),山豬枇杷的園區內有「中國樹蟾」棲息,園主的種植方式不但符合「非農藥化肥」並且也間接維護了中國樹蟾的棲息環境,因此符合擁有綠保證書的資格。

採摘枇杷的詹貴溶_(攝影/段雅馨)

有機豆漿餵養枇杷,採收輕柔就怕傷到果實

不噴農藥、不趕食客,但該補充給枇杷的營養他們可是一點也不馬虎。曾把一片帆布掀起,帆布底下是四、五個研磨豆子的器具,詹貴溶解釋,他們將有機黃豆研磨成漿再發酵並加水稀釋,為枇杷提供養分。包含「灌根」與「葉面施肥」兩種並行,「常常有朋友跟我說,吼,你們的枇杷喝的豆漿都比人喝得還要好!」

「枇杷真的很嬌貴啦!」詹貴溶小心的把紙袋解開,看看枇杷的顏色,夠橙黃才能採收,連著蒂頭的莖剪下,再將枇杷表皮的塵土跟小葉片撥掉,輕輕地放進收集桶。「枇杷實在是很難照顧的水果,採集的時候如果有一點碰撞、一些擦傷,馬上就有裂痕或瘀青」。

分裝中的枇杷(攝影/段雅馨)

枇杷怎麼吃?去頭去尾取中間

這天山豬枇杷剛好忙著出貨,一桶桶採收下來的枇杷等著詹貴溶「手工分裝」。她仔細比對、檢查每一顆枇杷,依照不同的枇杷大小,可以分成九顆裝、十二顆裝以及十五顆裝。桌上則是擺滿了「不合格」的枇杷,她指著一顆裂出一小條縫的枇杷解釋,「你看,這個就是『裂果』」,另外一顆帶了一小塊黑斑的,「這種小蟲咬一口的,也不行」。

「來啦,閒來沒事吃枇杷啦!」曾勝彥比著那一堆無法出貨的枇杷堆示意。手心捧著枇杷,像取暖的姿勢一樣,輕輕地將枇杷表皮上的絨毛搓揉掉,蒂頭的部分摘掉,底部因為是授粉部位,也避開不要吃,留下酸酸酸甜甜、富含水分的果實,那就是枇杷的精華。「去頭去尾取中間」像數學公式一樣好記的口訣,曾勝彥說,枇杷就是這樣吃就對了!

裂果的枇杷(攝影/段雅馨)

乾旱收成銳減,夫婦樂觀感謝

受到乾旱的影響,再加上 3 月初的連續降雨,今年的枇杷產量大大減少。曾勝彥解釋,枇杷開花的時候需要水分,但當時天不降甘霖,許多果樹都沒有順利開出枇杷花。而順利開花結果的枇杷,好不容易等到要採收了,一場持續一週的雨卻又打亂了採收產量。

雨水在不對的時機來臨,果實一下子接收過多的水份與養份,但表皮細胞卻沒有緩衝時間、跟不上果肉成長的速度、裂了開來,「裂果」的枇杷當然不能出給客人,即便口感依然好吃,還是只能挑起來、擺在標誌了「不合格」的桌上。曾預估,他們的枇杷產量每年大約是1200斤,今年遭逢乾旱和下雨夾擊,產量大概銳減了一半。

詹貴溶說,捨棄了對物質生活的追求,務農帶來的是無形無價的、心情上的收穫。生活很悠閒,步調慢很多,她說,「山中無歲月,今天禮拜幾我真的都忘了!」不論是因為失業而不得不的枇杷人生,或是今年屋漏偏逢的乾旱雨害,夫婦倆人一致樂觀面對,並且對來時路深表感謝,「運氣很好,很多貴人我們都很感激。」

晚上詹貴溶還要趕著下山家教,平日曾勝彥也有工作得忙,包裝工作稍歇,詹貴溶喘了一大口氣地說:「哇!今天先出這樣了,明天還有好多還沒出咧!」曾勝彥沒事人兒一樣地說:「沒關係,我們明天三點起來再弄。」

凌晨三點?天都還沒透出微光呢,就要起來出貨嗎?「當然啊,因為白天的時間我們要在園裡,打!拼!」曾勝彥比出一個加油手勢,充滿鬥志,簡單有力。

採摘完成!(攝影/段雅馨)

小知識:枇杷膏是枇杷做的嗎?

枇杷膏是用來清肺止咳、舒緩喉痛的家庭常備藥,不過其主要成分是枇杷葉,而非枇杷果實。枇杷葉是中藥典記載之中藥材,加上川貝、桔梗、沙參等藥材,以及麥芽糖或蜂蜜,可熬煮為枇杷膏。枇杷葉還可用於辛夷清肺湯、清燥救肺湯等藥方當中。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