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農糧署統計,台灣稻田收穫面積約27萬2800公頃,約比市場胃納量超出2萬公頃,加上近年天氣炎熱,水稻更加豐產,每公頃單位產量節節上升,106年收穫175萬公噸,到去年(107年)更來到194萬公噸,創下史上一期稻作收穫量新高,導致市面供給量增加10萬公噸,糧價因而大跌。
今年(108年)一期稻作即將收成,因風調雨順,農委會推估產量仍居高不下,為平穩糧價,農委會祭出多項調節措施,包含餘糧收購將不限於3000公斤。收購量改採以各縣市平均收穫量加上10%為上限,亦即大多數農友的收穫量均可全數繳交公糧(詳細說明見下文)。
農糧署表示,預估將支出16億台幣,多吸收7萬公噸稻穀,減少市場賣壓。台灣稻作協會理事長陳燕卿表示肯定,增加餘糧收購有助穩定市價。
針對外界質疑,稻米過剩造成公糧爆倉,增加國庫支出,農委會主委陳吉仲表示,將強化公糧外銷。因為稻田除糧食生產並肩負水土涵養、生態及國土安全等功能,國家每年透過保價收購等支出約70億,除帶動稻米400億產值,更延伸2000億社會效應,呼籲國人多支持稻田永續。
水稻收購採雙軌制,公糧收購、直接給付並進
台灣實施「公糧保價收購」多年,收購價共分「計畫、輔導、餘糧」三級(與米的品質無關,僅是收購價格不同),農民收成可選擇繳交公糧,或由糧商收購。2019年一期稻作計畫收購稉種稻穀每公斤26元、秈種及糯種稻穀25元;輔導收購稉種稻穀23元、秈種及糯種稻穀22元;餘糧收購稉種稻穀21.6元、秈種及糯種稻穀20.6元。
因公糧收購並未依稻米品質反映價格,農民多以提高產量為目標,南部因天氣炎熱,一期稻作每公頃稻田甚至可產出一萬公斤濕稻穀(約7千公斤白米),高產加上食米量逐年降低,市場賣壓沈重,也經常傳出公糧爆倉。
2016年新政府上任後,為鼓勵稻農「重質不衝量」,除原有公糧收購外,新增「直接給付措施」,鼓勵農民生產高品質稻穀,可自售或以較好價格交給糧商,政府每公頃給付農友13500元至16500元不等金額,希望提高稻米品質並減少整體產量。
農糧署糧食儲運組組長黃昭興表示,目前全台約有七成稻農參與申報制度(註),申報後可選擇繳交公糧或直接給付,其中約有七成選擇繳交公糧,三成農友選擇直接給付制度。
近年風調雨順,稻米單位面積產量創新高,公糧壓力大
儘管有三成農民選擇未繳交公糧,但是近年風調雨順,溫度飆高導致水稻豐產,105年後稻田面積雖未增加,單位面積產量卻大幅上升,去年(107年)更來到194萬公噸,創下史上一期稻作收穫量新高,市場供給量增加10萬公噸,除了糧價下跌,也造成公糧爆倉。
農糧署副署長莊老達表示,107年共收購53萬公噸公糧,目前公糧約有80萬公噸,其中包含106年公糧20萬噸即將售罄,107年外銷公糧預計於4月底決標,預計售出15萬公噸,每公斤底價約19元(大宗採購另有折扣),其餘數十萬噸公糧將透過飼料用米、加工、做酒等方式消化。
莊老達表示,因今年國際玉米價格高,將釋出約20萬公噸轉做飼料用米,除去化公糧也能提供業者穩定飼料來源。
此外,農委會持續鼓勵農民生產高品質稻米,增加國產米競爭力,並積極輔導糧商加強海外行銷,以調節國內稻米流通量,穩定市場供需,本年度已輔導業者以自營糧拓展海外行銷15,500公噸。
今年一期稻作豐收,農糧署提高公糧收購量,預估增加7萬公噸
莊老達表示,今(108)年一期稻作即將收成,因天氣炎熱預估仍將豐收,農糧署將提高公糧中的餘糧收購量,穩定市場價格。今年一期稻作每公頃收購數量,將採取乾穀計算,其中計畫收購2,000公斤,輔導收購1,200公斤,餘糧則放寬過去的收購限制(一期稻作3000公斤,二期稻2400公斤),改採各縣市「平均產量加10%」總量計算。
例如有某一縣市每公頃平均產量7,000公斤為例,每公頃收購數量上限即為7,700公斤,其中計畫收購2,000公斤、輔導收購1,200公斤、餘糧收購數量則由原3,000公斤,提高至4,500公斤。若稻農所在之縣市,每公頃平均產量9,000公斤,每公頃收購數量上限即為9,900公斤,其中計畫收購2,000公斤、輔導收購1,200公斤、餘糧收購數量則由原3,000公斤,提高至6,800公斤。
收購價則與去年相同,每公斤收購價格(以乾穀計):計畫收購稉種稻穀26元、秈種及糯種稻穀25元;輔導收購稉種稻穀23元、秈種及糯種稻穀22元;餘糧收購稉種稻穀21.6元、秈種及糯種稻穀20.6元。
台灣稻作協會:公糧多收,有助穩定市場價格
台灣稻作協會理事長陳燕卿表示,雖然農友會衝產量,但近年稻米量大主要與氣候有關。政府多收餘糧,對於糧價一定有幫助。陳表示,目前糧商濕穀契作價,每百台斤(60公斤)約1250元(約等於公糧餘穀收購價),東部契作米每百台斤則為1700─1800元,有機濕穀則為2200元左右。
政府收購後將可減少市場賣壓,糧商價格不會往下,但從農友角度來看,消費者直接跟產地農友購買,對農友收入最有幫助。
保價收購制度每年支出70億,支撐稻米產業及國土安全
為避免大量公糧入倉造成囤積壓力,農糧署也將提前標售搗碎糙米12萬公噸、已輔導糧商外銷1萬5千公噸,及擴大公糧外銷等模式,加強去化力道。
陳吉仲表示,農友有許多樣態,專業農、青農具競爭力,適合走直接給付模式,提升稻米品質,而兼業農、老農等則需要公糧制度支持。保價收購制度一年約支出130億(2018年),扣除收入約60億,一年國庫約支出70億,但因此穩定國內400億稻米產值,再加上水土涵養、生態、國土安全及帶動之其他產業,預估社會效應共有2千億,創造效益遠大過於政府支出。
陳吉仲呼籲,國人每吃一口米,背後都有糧食安全、景觀與文化效應,請珍惜稻田並踴躍以高價購買國產米。
水旱輪作、二期改種景觀作物,減少稻米面積
陳吉仲表示,長遠來看,國內稻作面積27萬多公頃,比市場需求(25萬公頃)高出2萬多公頃,也將透過水旱輪作、二期改種景觀作物等方式,讓供需平衡。
陳說明,國內一期稻作(春作)品質產量較佳,二期稻作易受天氣變動影響,今年將鼓勵中部以南的稻作區,在二期改種景觀作物,每公頃補助5萬5千元,「你坐高鐵下去,沿途嘉南平原可看見美麗花海,」透過景觀營造帶動生態觀光。
另外針對五個易缺水灌區,包含石門、寶山、明德、鯉魚潭、曾文烏山頭水庫灌區,約5萬6千多公頃改採每三年輪流水旱輪作制度,輪到旱作時政府將提供補助,除因應氣候變遷,也預計可減少一萬多公頃稻作收穫面積。
註:農糧署糧食儲運組組長黃昭興表示,目前全台約有七成稻農參與申報制度,另有三成稻農未參與申報,亦即無法參加公糧保價收購或是直接給付,採取自售或是直接交給糧商販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