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龍果的祈禱01》該救還是跌回基本面?紅龍果產量節節升高,收入對半下殺

紅龍果產量年年增加,超出國內市場胃納量,即將進入夏天盛產期,農友們莫不戰戰兢兢,暗道:「今年很危險!」去年政府出手補助收購,卻只是延遲問題爆發,不少專家與農民認為,應讓紅龍果回歸市場機制自然淘汰,長痛不如短痛。

此刻是紅龍果花期,市面上果實還很少,查詢歷年農產品批發行情,往年5月上旬紅龍果在台北市場拍賣均價每公斤都還有一百多塊,今年卻不到七十塊,隱憂已然浮現。「現在量還那麼少,價格就已經這麼低了!」農友擔心,5月下旬開始量產後,價格更不樂觀。

這五年來紅龍果一直處在崩盤邊緣,經常被點名為「下一個崩盤水果」。今年農政單位大力呼籲農友們加強疏花,以確保品質,但卻有些農友擔心價格不好,寧可多留些果,想衝量保本。如此一來很可能倒果為因,使崩盤預言成真。

紅龍果年年猶如未爆彈,該如何因應可能到來的滯銷危機?疏花、產期調節、外銷、加工,是拆除引信的四個方向。請見以下兩文的產業分析。

紅龍果花苞(攝影/蔡佳珊)

從南到北都在種,五年來面積擴張三倍以上

紅龍果超種,是農民心知肚明的事。根據農糧署統計,國內紅龍果種植面積在102年之前十年平均都在800公頃上下,102年起就以每年400公頃的速度激增,106年達2847公頃,107年上升之勢才趨緩。

彰化二林紅龍果產銷班班長莊木期估計,實際面積要比官方統計數字要多25%左右,也就是可能高達3500公頃以上。短短五年內,紅龍果面積擴張了三到四倍。

栽種前三名:彰投屏東,紅肉佔8成

紅龍果對氣候、環境適應力強,繁茂帶刺的綠色枝條匍匐蔓延全台,南自屏東恆春,北至宜蘭三星,都有紅龍果園分布。面積前三大縣市是彰化縣、南投縣、屏東縣,白肉品種種植較早、多位於彰化等中部縣市,其餘種的大都是紅肉品種,專家估計白肉與紅肉比例約為2: 8。

面積擴增,收入卻對半砍

台中區農業改良場助理研究員陳盟松分析,近年面積大增與新品種育成有關。新增果園大多是種植紅肉的「大紅」、「富貴紅」品種,以前紅肉品種都要人工授粉,新品種不用,又是大果,單顆重量可達一公斤以上,頗受市場青睞,吸引農民踴躍投入。

面積擴張、產量倍增、果實變大又變好吃,諷刺的是,農民收入卻對半砍。莊木期估算,四年前的年均價約七十幾元,每分地收入20-30萬,有個五分地就可賺進百萬年薪。而去年年均價只有三十幾元,每分地收入不到10萬元,再扣掉成本每分地約4萬5,農民很難生活。「前幾年本來有很多年輕人回來,現在都又去找工作了,」他嘆道。

彰化二林紅龍果產銷班班長莊木期(攝影/蔡佳珊)

搶種過剩盼颱風,但不同產區仍「強碰」

「農民有一窩蜂心態,前幾年價格好就一直投入,」南投名間果農陳鴻鈞看著紅龍果盛極而衰,五年前市場數量就已經產銷平衡,然而接下來種植面積仍持續暴增,價格也節節下滑,「這三年風調雨順,農民內心深處會祈禱有個颱風來颳一颳,」他苦笑。

104-105年颱風確實挽救了紅龍果的價格,106年起氣候相對平穩,紅龍果價崩危機再起。去年(107)政府出手補助以每公斤15元收購次級果,雖避免農民血本無歸,卻只是拖延病灶,種植面積還不減反增。今年旱災導致荔枝、龍眼大減產,紅龍果少了競爭對手,但究竟市場會如何反應,還很難說。

陳鴻鈞觀察,前些年茶葉行情不佳,南投有許多茶園改種紅龍果,也有從鳳梨轉作的。而南部的屏東更是紅龍果新興產區,近五年種植面積從一百多公頃增加到四百多公頃,不少洋蔥田搖身變成紅龍果園。

屏東萬丹果農洪兆濡指出,一般水果大都是由南到北漸漸收成,產量不會太集中,紅龍果雖然也有這趨勢,但因為產期拉很長,位於中部和南部的紅龍果,可能同時都在收成,「不同產區會『強碰』,這是很大的問題。」

洪兆濡說,「光是屏東在出,台灣就已經消化不了。」莊木期則指出,五月屏東的紅龍果就開始出產,此時價格好,但中部彰化這邊還在開花,賺不到。等到彰化收成,南部也還在出,價格自然下滑。

農改場呼籲加強疏花,農民難擺脫「衝量」迷思

紅龍果吸引農民搶種的原因,在於門檻不高,種了就活,產量又大。一到五月花期,每15天就開一批花,可連續開13-14批。農業改良場在四月就發訊息提醒農民,要加強疏花,原則是「五枝留一果、隔批再留果」。

台中農改場助理研究員陳盟松表示,之前農民疏花模式大都是一個枝條留一果,現在希望五個枝條留一果就好,讓養分更集中在少數果實,提升單果的重量與風味,也控制產量。

但是農民大概只有一半的人聽進去。彰化原斗果菜合作社理事主席許惠萍表示,有一半農民重視品質會疏花,另一半農民就是「顧量」、也沒有套袋,大部分都是老農,「一株應該留4-6顆,他們留十幾顆,覺得疏花疏果太可惜。他們觀念就是留得多,量衝上來,比較划得來。」

莊木期解析農民心態,「疏花做品質是沒錯,但是到時候價錢若不好,也沒作用。」倒不如留多一點,把量做大,保住基本收入。此外,也不是所有通路都偏好大果,像他所供應的連鎖茶飲店,就指定要中型果實。

剛萌發的紅龍果花苞,農民暱稱「珠仔」(攝影/蔡佳珊)

青農落實「批次管理」,收益勝長輩

疏花的作用不只是提高品質,還能做產期調節。研究紅龍果多年的嘉義大學園藝系助理教授江一蘆認為,紅龍果應該更進一步做「批次管理」,甚至大幅減少在夏季的結果量,提前到春季或往秋冬季延後,價格才比較好。

「批次管理」就是隔批留果,需將一整批花全部打掉,下一批再留。但農民會捨不得,也嫌費工。許惠萍就道,「不到一成的農民會做這種事,做不下去,因為很多因素可能他會賺不回來,」譬如說突然來個颱風,價格高漲,農民卻沒果可出。

不過陳盟松詳述隔批留果的好處:兩批果的間隔從15天拉長為30天,樹體養分比較充足,果實品質就提升。他建議農民可以把田區分為兩半,一半作一、三、五批,一半作二、四、六批,就隨時有果實可出,分散天候風險。

陳盟松舉例,彰化有個青農依照「五枝留一果、隔批再留果」建議來操作,與父親的傳統作法對照,收成時雖然結果量看似較少,但品質優良售價好,最後收益確實比傳統作法的田區還來得高。

燈照調節可避開盛產低價,但增電費和人力成本

紅龍果園夜間經常燈火通明,此即產期調節的「燈照」催花技術,可提早生產春期果或延後生產冬期果,避開夏季高峰期。但電費成本昂貴,氣候又難以預料,技術不到位的農民也不敢貿然投入。

位於彰化產區的莊木期表示,紅龍果價格最好的期間就在2-4月,要此時出果必定要用燈照作產期調節。但燈照兩個月,電費每分地要五千元左右,而且南部和中部的氣候有別,「屏東點20天,花苞就來了,我們可能點40天,花還沒來。」不確定會長多少花苞、果實在冬天又成長緩慢,農民覺得成本和風險都提高,收益卻未卜。

燈照可調節產期,但增加電費成本,燈泡選用也是學問(攝影/蔡佳珊)

陳盟松指出燈照產期調節的關鍵:「前提就是果樹枝條要充實飽滿,必須要大大減少夏期果,只能生產原本的五成以下。」譬如正常夏天可產12批果,其中有大小批,大批的大約有六批,就要縮減為只生產二到三批,這樣果樹才能保留充足養分,接下來進入燈照調節,來花量才會多。

不過這個做法就是農民在夏天得更徹底疏花,相對費工,還得和「捨不得」心態抗衡。陳盟松指出,燈照調節果的均價大概一百塊,而目前年均價大約三十幾塊。就看農民自己衡量,計入電費和人工成本之後划不划算。

品質優劣價差逐漸拉大,農民建議讓市場自然淘汰後段班

消費者常覺得市面上紅龍果味道落差很大,有的香甜無比,有的卻滋味寡淡。江一蘆說,「紅龍果要種到有產量出來很簡單,但要顧到好吃,不容易。」

因此,強調品質的農民通常自有通路,走宅配精品路線,而一般農民的收成則良莠不齊,當外觀較小較差、滋味淡薄的果實充斥市場,就拉低紅龍果均價。

果農陳鴻鈞剖析,以前價格好的時候,小果也能賣得不錯,農民會想「以量取勝」。現在大小果的價差已經拉開,「前段班的有自己通路,價錢相對穩定,後段班的,市場自然會淘汰。」因此他認為政府不需要出手干預,農民自己會找出路。

「你越補助,就苟延殘喘。」果農洪兆濡也認為應該回歸商業機制,「沒賺錢,農民就會砍了。」(本文待續,請繼續閱讀)

延伸閱讀:

(2019)紅龍果的祈禱02》外銷慘澹五年沒起色,品質成本是挑戰,應發揮加工潛力

(2018)紅龍果價崩如何殺出重圍?江一蘆、林孟姿夫婦育種,盼新品系取代舊市場

(2018)農委會:火龍果量多但未產銷失衡,創意加工、披薩甜點提升價值

(2017)從價高誘人走向搶種價跌│火龍果 起伏不定產銷路何解?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