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農民聞之色變的秋行軍蟲蔓延台灣,主要寄主植物範圍包含76科、353種,主要危害玉米、水稻及高粱、棉花、十字花科、葫蘆科、茄科等經濟作物,也可能現蹤非農地的區域,如學校、家裡菜圃,或是軍營中的植物、高爾夫球場的草皮等地。
台灣繼8日苗栗通霄、宜蘭頭城(10日)、嘉義鹿草(10日)陸續發現秋行軍蟲後,今(13)日再添兩例確認案例,分別來自台東鹿野的玉米和宜蘭大同的玉米筍,偏好吃玉米及水稻兩型都有。「秋行軍蟲災害緊急應變小組」目前接獲民眾通報總計78例,分佈在雲林、台中、新竹等縣市,正在等待專家形態鑑定中。
國內如何把握關鍵的14天「黃金撲殺期」,農民是否該提前用藥?如何進行物理防治?秋行軍蟲又有哪些天敵?
幼齡幼蟲和卵會群聚,可把握時間集體清除
秋行軍蟲一個世代約三十天,從幼蟲長為成蟲約十天,若氣候炎熱,可能縮短為七天,因此在牠尚未長成具飛行能力的成蟲前,就是最好的消滅時間點。台灣大學昆蟲系教授許如君表示,這隻蟲最麻煩的地方就是「很會飛」,秋行軍成蟲一晚可飛行100公里,一生可飛行1,000公里,寄主範圍比斜紋夜蛾、甜菜夜蛾還廣,因此應該趁卵和幼蟲集中時,一次清除乾淨。
她從秋行軍蟲的生長週期進一步討論防疫作法:秋行軍蟲偏好在下位葉產卵,1-3天後會孵化出幼蟲,3-6天內屬於一至二齡期(即幼齡期),幼蟲通常會集體行動,特別喜歡吃葉子最嫩的地方─和桿交接處的新嫩葉生長點,葉子會出現明顯孔洞、缺口,與葉蛾類的啃食痕跡相似。


「土壤10公分深以內」也需檢查是否有蛹
隨後轉為三齡蟲,6-14天內屬於三至六齡期,秋行軍蟲不再集體行動、而是分散移動,「幼蟲會朝著作物上方爬,呈現擴散情形,此時心葉和穗最容易出現明顯危害痕跡,幼蟲也容易躲藏、在心葉處容易發現。」部分幼蟲也會掉進土裡。
等到15天時,進入末齡蟲階段,秋行軍蟲會鑽到土壤化蛹,差不多等一週過後,就會變為成蟲,雌雄蟲交配後平均十日會死亡(最多21天),雌蟲一生平均可產1,500-2,000顆卵,繼續延續下一個世代。
她強調,農民越早偵查,才能在早期利用物理防治撿除卵塊或將初齡蟲移除,因此建議農民不時往田裡走,觀察作物的心葉處是否有被咬成孔洞狀,而「土壤10公分深以內」也是不可忽略的一點,應動手翻動表層,檢查有無掉地面的蛹。

蟲體辨識加上觀察糞便殘留
農業試驗所助理研究員江明耀也指出,秋行軍蟲為夜行性昆蟲,白天比較不活動,喜歡躲在陰暗處或是藏匿在玉米芯內(為了吃較嫩的植株),因此應該仔細觀察作物上有無出現危害特徵:在心葉周圍出現咬痕,或是一坨坨淺咖啡色、濕濕的糞便殘留,「蟲體辨識看『頭部有黃色Y字型、末節有四個點』,作物上找咬痕或糞便。」
相較於中國地大物博、農田多數採粗放管理,容易導致害蟲入侵和棲息,目前已知有18個省份淪陷;而台灣多以精緻農業為主,他認為管理上較有利、防疫上較能施力,「目前只發現第一世代,是集體清除的良機,當前田間管理、密集巡田最重要!」

秋行軍蟲頭部有黃色Y字型、末節有四個點

.jpg)
農友還原事發經過,看糞便感覺不對、緊急通報
國內第二例通報且鑑定為秋行軍蟲案例的宜蘭縣頭城鄉陳姓農友也完整還原「事發經過」。他表示,自己栽種約一分地的玉米田,田裡蟲害以玉米螟、葉蛾為主,玉米螟幼蟲會蛀穿心葉,植株上出現一排排小孔,過去多用蘇力菌防治,只是該區玉米三週前才剛種下,尚未開始用藥,平日巡田也未見異狀。
上週起政府頻頻宣導要加強巡田,10日白天下田時,他在幾株玉米上看到葉片有被啃咬的痕跡、上頭也有一坨坨咖啡色蟲子糞便,因此特別提高警覺、立刻拍照傳給農方單位。
「然後就被通知確實是秋行軍蟲。」陳姓農友的玉米田昨日下午進行耕鋤,作物割除、掩埋、並撒烏肥消毒,自己鄰近田區栽種青蔥和花生,雖非秋行軍蟲主要寄主作物,但周邊仍吊掛數個性費洛蒙誘蟲器,加強監控成蟲。
.jpg)
教授:秋行軍蟲易有抗藥性,要看到蟲才用藥
秋行軍蟲來勢洶洶,繼苗栗、宜蘭、嘉義後,今(13)日再添兩例案例(台東鹿野的玉米田、宜蘭大同的玉米筍),不少農民憂心忡忡,猶豫是否該提前用藥防治?也好奇能否找來天敵「一物剋一物」?
對此,許如君認為,應該「看到蟲才用藥」,因為秋行軍蟲比其他夜蛾更容易產生抗藥性,同一種不要連續使用三次,就連有機農友常用的蘇力菌,牠也可能產生抗藥性。
此外,她再指出,不該用廣效性的有機磷和合成除蟲菊酯,因為可能連天敵一同殺死,以及加重抗藥性問題,這些都是廣用農藥可能產生的風險。目前防檢局緊急公告的可用在玉米上,防治秋行軍蟲的11種藥劑中,「護賽寧」和「依芬寧」屬於合成除蟲菊。
農委會花蓮區農業改良場也建議農友,平時先做好田間管理,若發現疑似秋行軍蟲,在通報防疫單位的同時也用藥防治,才能在等待檢驗結果時降低蟲體繁殖蔓延的速度和風險。
防檢局是否將開放更多藥劑?
除了防檢局新公告的玉米秋行軍蟲用藥規範外,水稻、高粱也是牠的主要寄主作物,江明耀表示,這兩種作物在發現秋行軍蟲後,可以使用原本對付夜蛾類的藥劑。至於如何應付抗藥性的問題?是否會開放更多藥劑使用?
防檢局副局長鄒慧娟表示,要經過評估後再決議,若要進口國外的新藥品也要先通過農藥法規、走完農業登記程序。而她特別強調,用藥時要特別注意鄰田污染問題,以及遵守噴藥後間隔日數內不得採收農作物之規定。
天敵是否能控制秋行軍蟲族群?
至於天敵策略的部分,農委會副主委陳駿季表示,「天敵理論上是存在的、可以產生作用的,但能不能立刻達到控制族群的目標,可能還是一個問號。」江明耀補充說明,經資料比對後,國內具有潛力的天敵如赤眼卵寄生蜂、椿象等,赤眼卵寄生蜂和小黑花椿象會吃蛾卵,黃斑粗喙椿象則會吃秋行軍幼蟲。
保持生態平衡、讓天敵來對付秋行軍蟲的方式不是不行,「而是在不同階段有不同的防治戰略!」江認為,目前當務之急是希望將第一代害蟲全體撲滅,因此採取的防治手段較強烈,若有一天不幸讓秋行軍蟲徹底「進駐」台灣,完全根除有困難、必須與牠共存時,為了拉長抗戰陣線,才可能改變策略、用其他較柔性的作法。
背景知識:農委會在全台空港、海港和田間設置500個性費洛蒙監測點,能引誘成蟲,用以判斷是否有秋行軍蟲第二世代產生,目前誘蟲器尚未捉到成蟲,故推測國內現身的秋行軍蟲都只是「第一代」的幼蟲階段。同時農委會更宣布,即日起民眾只要在田區發現疑似案例、主動通報,事後鑑別為秋行軍蟲,即可獲得獎金一萬元。
農委會:發現蟲體,現地焚燒掩埋噴藥
「秋行軍蟲災害緊急應變小組」(簡稱「應變小組」)今日上午再度召集各縣市政府舉開災害防救會議,會中針對發現秋行軍蟲的緊急防治標準作業程序協調確認。
農委會副主委陳駿季表示,一旦確定當地出現秋行軍蟲,地方政府會依天候、地形、該區栽種方式採用現地「焚燒」或「掩埋」兩種方式銷燬,並進行全區噴灑殺蟲劑以確保沒有蟲體存活,而處理後的農田需持續加掛性費洛蒙誘集器,確定三個月後沒有蟲跡才可復耕,銷燬和休耕損失都會依法補償。焚燒處理事宜已和地方環保局達成共識。
在「掩埋法」的處置上,會先割除作物、挖洞深埋二至三公尺、撒烏肥(即「氰氮化鈣」,遇水會釋放氰化物,作為消毒用途)、最後覆蓋一公尺的土壤,以及噴灑藥劑,加強撲殺地表殘存蟲體。由於烏肥屬於化肥,如此一來,有機驗證田區配合防疫而使用化學藥劑時,勢必會衝擊作物、也可能影響「有機認證」資格。
若不幸需噴藥,有機農友可申請「暫時性管制」
對此,應變小組解釋,會協助受災的有機農友向驗證機構申請「暫時性管制」,在管制期內(即尚有化學藥劑殘留時間)所生產的作物雖然暫時不能宣稱「有機農產」,但最終不會影響農民的有機驗證資格。不過藥劑會殘留多少時間?農友何時可無虞復耕?該情況有無補償制度?應變小組則回應會再跟農糧署研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