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行軍蟲防治QA 02 》農民自購性費洛蒙抓蟲合適嗎?牠有沒有本土天敵?

(承前文)秋行軍蟲危機襲台,日前農委會宣布進入「防治第二階段」,呼籲農民只要發現秋行軍蟲卵、蛹、幼蟲、成蟲都要通報,由地方政府啟動噴藥作業。不少農民詢問,是否可用性費洛蒙抓蟲?該蟲有本土天敵嗎?秋行軍蟲可能在台生根,未來該如何與秋行軍蟲共存?《上下游》採訪台灣大學昆蟲系教授許如君、中山大學生物科學系副教授顏聖紘,以及國內專家和防檢局專家,說明當前防疫具體作法。

Q:農民能不能自行使用性費洛蒙防治秋行軍蟲?

日前朝陽科技大學費洛蒙中心發文表示,已配製出秋行軍蟲的性費洛蒙,邀集有意願參與監控測試的農友合作。朝陽科大費洛蒙中心主任曾瑞昌說明,「費洛蒙」如同動物的溝通語言,在昆蟲世界中,性費洛蒙大多由雌蟲釋放出來,遠方的雄蟲接收到這個「訊息」後,會循著性費洛蒙軌跡努力找到雌蟲。而「性費洛蒙誘集器」也是利用該原理吸引雄蟲,讓雄蟲以為誘集器內住著雌蟲,死命往裡頭鑽,最後受困被捕獲。

他解釋,每種昆蟲的性費洛蒙組成都是固定的、且有其專一性,想要知道秋行軍蟲的性費洛蒙結構,就需要在實驗室內培養大量的秋行軍蟲,並將雌蟲隔離、提供充足食物和環境,研究人員趁此收集其釋放的性費洛蒙,分析後得知其確切結構。而由於國內之前並無秋行軍蟲,因此他們是參考國際資料,自行合成秋行軍蟲性費洛蒙,「性費洛蒙的成分和比例要確認,不是劑量越多效果就越好,濃度不對,雄蟲可能就不一定願意跑到捕蟲器裡了。」

他指出性費洛蒙有三大應用方式:監控預警、大量誘殺、交配干擾等。「監控預警」主要是偵測該地區有無害蟲出沒,以利擬定相關防治策略,「每個蟲害有適合牠的性費洛蒙(誘捕器)擺放間距,擺放密度有固定、不是數量多就好。」「大量誘殺」是在監測功能以外再加上誘殺的任務,因此會提高誘捕器的擺放數量,藉此大量捕捉雄蟲;「交配干擾」則是提高雌蟲性費洛蒙的濃度,使附近雄蟲在生理上受到嚴重影響。

馬祖福澳港所誘集之雄蟲(圖片來源/防檢局)

防檢局:性費洛蒙產品需謹慎使用,擔心干擾造成疫情誤判

防檢局局長馮海東表示,性費洛蒙產品在運用上要非常謹慎,「濃度不對、沒有調配好,都會影響效果。」他主張全國擺設的500多處性費洛蒙偵測點應統一品牌,以免偵測點因效力不齊、導致統計結果失真,「我們現在使用的是國際通用的產品,效果有保證,可以做為監測的指標系統。」

因此他認為其他品牌尚未經過個別實驗、無法證實成效,直接投入在現階段的防疫工作上並不恰當,不希望有其他因素干擾官方所獲得的田間數據,造成疫情的誤判。同時,他也重申,當前性費洛蒙使用在秋行軍蟲上僅作「監測」用途(確認一個地方有沒有蟲害問題),尚未進入誘殺階段。

根據我國「農藥管理法」有明定,「未經核准而製造」稱為偽農藥,如果販賣或意圖販賣可能面臨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併科50萬元以下罰金,性費洛蒙也被列為農藥之一。有學者更指出,國外在使用性費洛蒙防治非常嚴謹,一項性費洛蒙產品要先在田間累積非常充分的數據、進行無數試驗,才能確保其有效性。

而運用在監測和誘殺、干擾交配上又要進行更周全詳細的試驗和評估,「不是我們買監測用的來,然後多放幾個就可以變成大量誘殺、濃度提高就變交尾干擾作用,這不夠謹慎專業,不能這樣劃上等號。」強調國外使用秋行軍蟲性費洛蒙誘捕器在IPM(註:IPM,Integrated Pest Management,病蟲害整合管理)運用上也只做監測用途:判斷防治成效如何,需要啟動下一階段的防治、或是已降到危害密度以下。

防檢局局長馮海東表示,18日起全面進入「防治第二階段」。(攝影/林珮君)

Q:國外如何對付秋行軍蟲?牠有沒有本土天敵?

秋行軍蟲為鱗翅目、夜蛾科昆蟲,根據資料顯示,許多鳥類、鼠類和寄生蜂都會捕食夜蛾類昆蟲。顏聖紘也澄清「秋行軍蟲在台灣沒有天敵」的謠言,直言:「當然有天敵啊,幼蟲看起來肉肉的就很好吃。」他指出,關鍵在於耕作方式有無適合天敵進駐:有樹嗎、附近有遮陰處嗎?還是光禿禿一片?如果是在一處烈日曝曬的農田下,「很難相信這種地方會有任何天敵跑進去吃秋行軍蟲。」

在先天環境中,本來就有一物剋一物的生存法則,而後天的耕種方式也攸關著天敵是否持續進駐、是否有意願在裡頭幫農民「抓蟲」。不過他也強調,並非主張放任農地、讓作物自然發展,管理是否得當才是重點。許如君也曾指出,不建議施用廣效性的有機磷和合成除蟲菊酯,因為可能連同天敵一同除去,以及加重抗藥性問題。

秋行軍蟲幼蟲肉肉的,很多天敵愛吃。(圖片來源/花蓮農友)

Q:聽說這隻蟲在國際上「無藥可用」?我國如何進行秋行軍蟲的邊境防疫工作?

秋行軍蟲原生於熱帶和亞熱帶的美洲,2016年傳播到非洲,2017年迅速在亞洲蔓延,中國今(2019)年初淪陷後,已有18個省份傳出疫情。網傳秋行軍蟲「生命力極強,沒有藥劑可有效對付」,或是質疑「為何台灣不用中國防治秋行軍蟲的方法?」

對此,顏聖紘表示,中國遭秋行軍蟲入侵後,並未完整公開防疫資訊,連當地秋行軍蟲的遺傳特質也未對外說明,導致台灣很難了解中國實際上是如何防疫。再加上,他認為大陸型國家的農業管理、耕作方式、農業法規以及農民守法程度和知識程度都跟台灣不一樣,很難以他國經驗「直接照著做」。此外,有些國家在綜合防治做法上並不健全,導致很多藥劑施用後效果十分有限,「但這是管理方式不當,而不是沒有藥可用。」他重申用藥管理的重要性。

秋行軍蟲雖然擅飛,一晚可飛100公里,但所有潛在的入侵管道也不能不防。農委會副主委陳駿季表示,為了防範秋行軍蟲造成我國更大的危害,已強化檢疫措施,包含來自疫區之寄主植物產品、農產品以及其載運工具的檢疫檢查;來自高風險區(疫區國或途經疫區國)之貨櫃的抽檢及巡查;也會請進口商要求出口方落實貨櫃和包裝清潔,以及呼籲郵輪、航運及船運公司確實清潔貨艙及貨櫃;並在全國機場、港口和貨櫃場設置74個性費洛蒙誘集陷阱,偵測有無隨著貨物帶進來的蟲體,以利預警防治。

如何鑑別秋行軍蟲(提供/農委會)

Q:將來的「第三階段」是什麼?以後要跟秋行軍蟲共存了?

農委會擬定秋行軍蟲的防治三階段:「第一階段」是發現幼蟲型態,以現地焚化或掩埋銷毀,希望根除幼蟲發育為成蟲的機會。當前「第二階段」是基於本島已發現數隻成蟲,需要提高防疫強度,因此採取強制噴藥。防檢局表示,秋行軍蟲已入侵台灣多地,要完全清除難度極高,應思考「如何與牠共存」,因此「第三階段」就是提供一套防治秋行軍蟲的SOP,由農民自主管理。

農委會副主委陳駿季表示,目前公告的11支玉米秋行軍蟲防治用藥是依據國外的推薦用藥,但是在台灣栽培管理和生態環境都跟外國不同的條件下,是否還能發揮相同效果需要後續追蹤。

當前重點是收集11支藥劑在田間的效力,有效的藥劑就會舉辦示範推廣,效果不佳的就進行修正,同時也進行玉米以外的秋行軍蟲寄主作物偏好測試,「看每一支藥的個別成效如何,輪替使用後整體的防治效力如何。」以此盤點和建立有用的防治策略,才有足夠資料在「第三階段」到來時提供農民自行防治使用。學者也呼籲,當前急需建立本土秋行軍蟲資料庫,唯有了解牠在台灣的取食偏好、各種防治方式對牠的影響,才能有效的對付牠。(全文完)

延伸閱讀:

秋行軍蟲防治QA 01 》有機田區有蟲一定要噴化學藥劑嗎?不!防蟲除了噴藥還可以做什麼?

撲殺秋行軍蟲教戰手冊!外貌糞便咬痕揪蟲,專家:秋行軍蟲易有抗藥性「看到蟲才用藥」

(閱讀更多秋行軍蟲新聞,請點選這裡)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