罔市阿嬤今年七十八歲,依然是勇健的海女,儘管馬崗人的未來命運猶未可知,忐忑的心情只有大海可以傾訴|林必修提供

被消失的漁村 01》當開發商買下馬崗漁村,消失的海女與百年石頭厝

台灣最東邊的位置,不是在宜蘭、花蓮,更不是在台東,而是新北市的貢寮。為了指引往來航行的船隻,這裡設有三貂嶺燈塔,山頂上醒目的大型球體雷達站即是燈塔所在,正下方的聚落,就是台灣本島極東點—馬崗漁村。

踏入馬崗,第一印象就是非常的寂靜,順著村裡蜿蜒曲折的小路可看到兩三間隱密的迷你雜貨店,居民相當少。特別是依著緩坡搭建的百年石頭厝群,屹立在海岸邊,見證馬崗的漁村文化的興衰。

走往海的方向,大多數村民的日常圍繞著漁港,看似靜謐的漁村生活,現在卻正醞釀一場風暴,為保護漁村的石頭厝聚落與漁業文化,正展開一場「文化資產」的守護運動。

由外海望向馬崗,右側U形港灣則是卯澳,兩地行政歸屬於福連村,過去是貢寮反核運動的重要據點。注腳貢寮工作室吳杉榮提供
馬崗漁港空照圖。注腳貢寮工作室吳杉榮提供

海洋孕育的漁村文化

馬崗坐落在北部濱海公路緩坡,村落與港口合而為一,向外就是一望無際的藍色太平洋,聚落外南北毗鄰著狹長的海蝕平台,有許多已經過人工開鑿成為九孔的養殖池。

當男人乘船出去外海捕魚時,這些潮間帶就是馬崗「海女」的工作場所,透過海耕與採集文化,深藍的大海成為經濟收入來源,也供應飯桌上的一日三餐。

老照片裡面展示馬崗海女的歷史,展現海女們的風華與自信。注腳貢寮工作室吳杉榮提供

每年三月到五月是海石花的採集季節,即便是上了年紀的海女們,依然會熟練的在潮間帶採集海石花,潛水的海女俗稱「藏水」;或攀行在礁岩上的俗稱「站山」。

這些七、八十歲的海女依然身手矯健,每日沉默望著海,卻似乎隨時關注著天氣與海象,盤算著下海的時機。資深海女們談吐自然率性,但一見到相機卻是無比的害羞,笑罵著:「阿婆七老八十的皮皺皺,有什麼好拍的、也不事先通知,讓我回家換件衣服化個妝再出門!」

罔市阿嬤今年七十八歲,依然是勇健的海女,儘管馬崗人的未來命運猶未可知,忐忑的心情只有大海可以傾訴|林必修提供

漁村兒女,向海討一口飯吃

由於生活與三餐圍繞著海,村子裡面的日常對話,多的是關於海的語言與知識。

「初三四,十八九,三貂角,卯澳口。」自小在馬崗成長的江芠萍大姐,至今還可隨口念歌唱出一段馬崗當地居民朗朗上口的一段俚語。意思是初三初四,十八時間,魚群會聚集在三貂灣、卯澳馬崗一帶,抓魚的人總是不會空手而歸。

海女在岸上潮間帶採集,海男則要出海捕魚,往往是兩人一組,一個潛水下去抓魚,另一個則控制漁船。在海上對海的知識必須十分充足才能生存。

退潮的時候,洋流叫做「苦流行」,漲潮的時候叫做「飽流行」。懂得掌握洋流方向,可以從馬崗、卯澳,一路順著流向福隆一帶。過去捕魚的漁船沒有那麼發達,不像現在都靠引擎,全部都要人工划船,必須要知道洋流,才能夠在海上順利作業。

江芠萍大姐說,海水什麼時候海水漲潮退潮,都是馬崗人家自幼熟記的海流時刻表,居民背得比北部濱海公路稀少的公車班次還熟。由於全部的生活都海有關,海洋相關的地方知識,比什麼都還要重要。

江大姊帶孫子走海蝕平台(攝影/林吉洋)

適應海洋的石頭厝聚落「走風颱」驚險刺激

為了適應東北角海岸的環境,馬崗的先民們就地取材,運用當地的石頭與礁石,以人力打造出特的石頭厝,反映出先民適應海岸環境的過程。

馬崗的石頭厝,屋簷低低的,沿著岸邊的緩坡,一層庇護著一層,房子與房子相互掩護,就怕颱風天的風浪。漁村的石頭厝,藉由繩索綁住石頭的重量,扣著石頭厝的鐵皮屋頂,防止強風吹襲將屋頂掀起。江芠萍大姐回憶,「走風颱」是海邊人家兒時最刺激驚險的回憶:

「馬崗漁港外港的堤防還未建起來以前,強烈颱風帶來的巨浪會打到岸上的石頭厝。所以靠海邊的石頭厝,門口都有一道防風牆,牆面開一道牆眼,我們會從牆眼可以觀察颱風天的風浪,一旦風浪過於猛烈,我們全家就從屋後的側窗爬出脫逃。」

「細漢唔知會驚,只覺得颱風天全家在一起跑去親戚家避難,很好玩。有時風颱過去,回到屋子裡面還可以抓魚,那是颱風意外的驚喜。不過怎麼不曉得,小時候覺得石頭厝很大,可以從屋子這邊,跑到屋對角那邊。怎麼現在看,才發現古厝原來這麼小!」

文史專家蕭文杰解說石頭厝牆眼的功能,風土建物是先民是適應海洋環境的一種文化象徵(攝影/林吉洋)

開發力量進逼東北角海岸

海洋不只供應豐富的漁業資源,還有馬崗人家的一日三餐,海洋同時也孕育出馬崗的村落文化。然而馬崗的平靜日常,現正面臨前所未有的衝擊與挑戰。

東北角海岸風景特定區」於1982年依據發展觀光條例成立,是台灣第一座國家級風景特定區,為維護景觀及生態環境,區內實施近三十年的禁建令。

2010年3月,時任行政院長吳敦義推動「改善庶民生活行動方案」,由經建會提案原預計實施區段徵收,解編土地、變更地目後標售給財團興建觀光飯店、別墅等設施,這個方案後來引發輿論譁然,環團與學界反對而告終止。

儘管方案終止,卻無法阻擋開發的力量卻步步進逼東北角海岸,國土政策在2000由「分區使用管制」走向「開發許可制」,制度上限制一般民眾私自改建,但是對於大型的開發商卻是採取逐案審查,導致各種土地開發公司逐步收購因長年限制發展而價格低廉的私人土地,藉由變更土地地目後,轉售大型開發單位而獲利。

土地開發公司進場,要求拆屋還地

2012年開始,便有土地開發公司開始進場籌備開發並陸續收購土地。2018年開始,土地開發公司陸續控告其中九戶住戶,要求拆屋還地,造成馬崗居民的恐慌,擔憂失去祖厝的居民紛紛開始投入自救行動。

由於過去土地登記觀念並不普及,往往是口頭約定就在土地上搭建石頭厝,當許多居民都是等到接到開發公司的公文通知,才發現祖傳石頭厝坐落的土地早已轉賣給開發商時,不得不感到錯愕。

土地開發公司向住戶提議,地上物的石頭古厝,以一坪一萬五的價格收購。若無法提出租約的住戶,則要求拆屋還地,但是馬崗聚落的石頭厝,經歷許多土地權利更迭,房屋租約早已不復追查。

馬崗的石頭屋與石牆留著過往的生活記憶。(拍攝/林吉洋)

石頭厝提報文化資產登錄,對簿公堂

在環保組織介入並提供法律援助下,居民開始蒐集馬崗的歷史文化資料,二十餘戶居民決定以馬崗石頭厝所具備的歷史文化價值,以「聚落建築群」向新北市政府提報文化資產登錄,藉此保護聚落的文化景觀遭到破壞。

目前有24戶聯名提報申請文化資產,劃設區域的範圍含括主要的石頭厝聚落區域共有30戶。而在這區域內,超過半數的土地,實際上已經由開發公司完成土地收購。

另一方面,一些無法提出租約證明的居民也陸續接到法院通知,與開發單位對簿公堂。其中包括由外地來到馬崗定居、經營咖啡屋的一對年輕夫婦游伯軒、葉貴嫻。游伯軒堅定的說,「我想,或許就是因為冥冥中自有注定,命運牽引我來到這裡,就是要我負責來守護馬崗這個漁港,那我也就得在這條路上跟他(開發商)耗下去!」(文長待續,請繼續閱讀)

延伸閱讀:

被消失的漁村 02》馬崗漁村百年石頭厝「暫訂古蹟」擋的住開發腳步?

馬崗申請聚落建築群文化資產認證的範圍,在劃定範圍的A區內,建商收購的土地佔過大半。新北市文化局簡報資料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