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前文)近日先後有高雄仁武劉家古厝、宜蘭礁溪天主堂、台南麻豆電姬戲院的文化資產遭到破壞或爭議,《文化資產保存法》再次成為公眾焦點,對文化資產的認定、保護機制引發社會討論。 位於新北市的貢寮的馬崗漁村,也面臨開發公司大舉買地,要求居民拆屋還地,為捍保護百年石頭厝群與與漁業文化,正展開一場「文化資產」的守護運動。

年輕夫婦愛上馬崗,開了島嶼極東的咖啡屋
2013年的時候,仍是職業軍人游伯軒跟太太葉貴嫻一趟環島騎行,經過馬崗漁港,忍不住愛上這個美麗的寧靜港灣。游伯軒形容馬崗是一座充滿人情味的漁村,跟其他做生意的觀光漁港充斥的市儈與刻意營造的色彩不同,馬崗仍保有漁村自身生活步調與生活方式。
自幼在海邊游泳、喜愛釣魚的游伯軒,自稱是一個無可救藥熱愛海洋的人,馬崗讓游伯軒魂牽夢縈,不時跟太太討論著要住在海邊的白日夢,終於2014年緣分牽引下,買下一座正在出讓的古厝。游伯軒也在2015年退伍,整理古厝一圓漁村夢,兩人合力經營「台灣最東邊的咖啡廳」,成為東北角的一處人文風景。
太太葉貴嫻回憶,一開始村子裡面的長輩,還覺得這兩個年輕人很奇怪,「這兩位一點也不像討海人的年輕人」居然跑到這個靜僻的漁村住下來。與村里的長輩逐漸熟悉以後,經常受到村民的照應。經常有村民把新鮮的海產相送,「吃過剛上岸最新鮮的龍蝦,就再也回不去了」,葉貴嫻笑著形容漁村裡面的人情味。

事業正上軌道,土地訴訟隨之而來
正當游伯軒、葉貴嫻經營咖啡屋事業初上軌道時,意外的土地訴訟也隨之而來,對他們好不容易稍稍穩定的生活帶來衝擊。「我想,或許就是因為冥冥中自有注定,命運牽引我來到這裡,就是要我負責來守護馬崗這個漁港,那我也就得在這條路上跟他(開發商)耗下去!」
游伯軒面對自家土地的訴訟雖豁然看待,但他真正擔憂的是,土地開發商進場之後,引進的大型開發方式,很可能會衝擊到馬崗漁港原有的生態環境與生活方式。
游伯軒認為,海洋是孕育生命與文化的地方,馬崗孕育的海女文化與漁夫的職人精神,正是「里海」概念的精彩展現,這是馬崗最可貴的文化資產。(註)

開發方:願維護馬崗的漁村文化,但公司合法土地權益必須確保
在4月29號的文化資產審議公聽會上,開發單位商棋公司對居民「以石頭屋群申請文化資產登錄」的理由提出反駁。開發方主張,馬崗漁村當地石頭厝多數已經改建,目前開發單位也未做出拆除建物的相關規劃。
開發單位指出,居民申請登錄文化資產,只是期望透過文化資產保存方式,藉此做為持續占用他人土地的保護傘。他們主張,文化資產保護,不應去損害取得土地合法權益的所有權人利益。
開發單位代表王唯年指出,向居民興訟是為了保障公司資產的合法權益。至於未來的土地利用形式則暫未確定,須先釐清土地爭議。針對開發案對當地漁業文化可能造成的衝擊,王唯年特別強調,開發單位願意保留這裡的海洋文化,與居民尋求雙贏,溝通的大門隨時敞開,只是居民遲遲不願來溝通。
然而,環團與居民並不這麼認為,在他們看來,開發單位仍企圖透過法律手段威脅居民退讓以達成和解,雙方認知落差似乎暫時未能找到平衡點。

新北文化局:聚落建築群文資認定條件嚴謹
承辦馬崗聚落建築群提報的新北市政府文化局文化資產科科長羅珮瑄表示,文化資產審議程序只就馬崗聚落建築群是否具備文化資產作認定,無關私人產權訴訟。換句話說,文資審議程序並不涉入開發單位與居民之間的土地訴訟。
羅珮瑄也坦言,聚落建築群的文資資格認定條件相當嚴謹,新北市還沒有範例。先前國內漁村列入文資的案例不多,澎湖望安以及金門瓊林可提供參考。
至於馬崗居民關切,關於劃設文化資產後是否會影響到現有居民生活權益?文化資產科羅科長表示,文化資產保存的保護效力是為了保護文化資產調整到可以適應當代生活,不會改變現有的生活方式。
除了政府協助維護文化資產,民眾自行修繕則須經專家委員會審查,原則上採取不破壞現有文資價值的修繕方式即可。侵害所有權人土地權益的疑慮,文資法有相對應容積移轉等相關措施,可以補償土地所有權人的權益損失。
馬崗漁村聚落群進入專案審查,「暫訂古蹟」
目前馬崗漁村聚落建築群進入專案小組審查階段,具備「暫定古蹟」的資格,就居民的立場而言,如果不幸在法院訴訟中敗訴,至少暫定古蹟的資格,仍可以確保馬崗聚落建物不被拆除。
6月3日這一天,於馬崗社區活動中心召開專案小組會議,傾聽居民與地主的意見。審查委員之一的戴寶村委員向馬崗村民詢問:「馬崗是一個百年漁村,重點不一定是石頭厝的完整性,而是這裡的家族繁衍,有沒有形成他獨特的生活文化,產業文化、歷史脈絡與人文活動?」
在台下的江芠萍聽到委員這麼一問,卻急欲向審查委員說明,幾乎是不假思索地,立刻站起來回答:「馬崗自古培養出技術優越的漁夫,有東北角獨特的海洋生活的特殊習慣,也有重要的海女文化,這個是馬崗聚落的文化價值。」

濟州島發揚海女文化,為何馬崗不能?
自小在馬崗成長,現從事海產批發工作的江芠萍大姐表示,過去從不知道自己成長的環境有什麼特別之處。但隨著申請文化資產的工作推動,才更認同馬崗的漁村文化。
因為這場抗爭,江芠萍特別參加旅行團跑到濟州島去,考察濟州島的海女文化。看完濟州島珍惜海女文化發揚光大之後,她感慨的說:「我們馬崗的港灣更壯闊,我們海女文化一點也不輸給濟州島,為什麼馬崗漁村,不能夠有一種發展的道路是保留居民現有的生活方式呢?」
罔市阿嬤的複雜心情
在專案小組會議上,也出現了現年七十八歲的海女罔市阿嬤,然而會議召開後不久,她就悻悻然的走出來,嘴裡念念有詞地說:「嗯,今天的海可以,還要再去海邊。」
或許是會議冗長的發言,讓阿嬤感到不耐,也不知道如何去表達保存現有生活的村民意見。這一天風和日麗,彷彿接受到大海的召喚,海女阿嬤還是選擇做比較有把握的事情,趕緊去海邊採集海石花。
每月初一、十五的前後三天是「大流」。水會退的特別深,因此潮間帶採集的海女在這一天,都要下海去採集,是居民自然形成的一種習慣。
罔市阿嬤的兒女在台北工作,曾一度要把罔市阿嬤帶去台北生活,在台北的生活不出三日,罔市阿嬤待不住都市生活,又跑回馬崗生活。江芠萍說,馬崗村有許多上年紀的老人,她們跟罔市阿嬤一樣,一輩子與海為生。

「馬崗的未來,能否有不同的發展方式?」
大海對馬崗人而言,不只是經濟生活的來源,也是居民的心靈寄託,只要一天不碰到海水便渾身不自在。離開大海的生活,對一輩子從事海男、海女的馬崗居民而言是不可想像。
馬崗漁港至今仍保有海蝕平台景觀和潮間帶的採集文化,以及沿岸的漁業利用乃至於近海捕撈的技術,整個馬崗漁村累積百年的社會文化與生活生產等人類活動,都可完整對應到海岸與近海的生態系統與自然景觀。
馬崗漁村的文資審查期間已經延長一次至108年12月9號。在此前,這場東北角的漁村的文化資產保衛戰,仍在法院攻防以及文化資產審議兩股力量中拉扯。居民的心情與馬崗的古厝聚落仍懸於未知之數。
令人動容的是,不管最終審查結果如何,馬崗保有的純樸生活,與海洋共生的文化,卻已經得到新舊居民自己對自己文化的認同,成為他們心中珍貴而且驕傲的資產。(全文完)

系列閱讀:
被消失的漁村 01》當開發商買下馬崗漁村,消失的海女與百年石頭厝
註:有別於里山倡議(SATOYAMA),日本九州大學柳哲雄教授提出的「里海概念」(Satoumi),旨在創造人與沿海環境的共生關係。藉由人類對海洋的生活調適,形成知識與文化,進而去維繫海洋生態資源的多樣性與永續利用。
我們應讓台灣更多人知道馬岗是仍保有台灣特殊社會文化遺產的漁村,也是台灣難得保有完整自然生態景觀的海岸,我們應該大家一起來共同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