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怠惰,檳榔共業三十年

成千上萬的蜜蜂在地上抽搐而亡,死因是農藥中毒,蜂巢中發現檳榔花粉。《上下游》記者循線直追,竟然闖入了草莽龐大的檳榔王國。

穿梭在密林中,我們赫然發現政府對檳榔的「三不政策」:不輔導、不鼓勵、不禁止,使得整個檳榔產業長年處於無政府狀態,猶如一張鋪天蓋地的黑網,羅織出令人瞠目結舌的歷史共業,牽動全島生態環境與數十萬人的生計。一口氣將黑網掀開,驚見十多項農藥、四項重金屬殘留,爆點處處,但也挖出意外礦藏。台灣島上有四萬公頃的檳榔園與我們同在,相當於1.5個台北市大,不管你吃不吃檳榔,都必須關注。

YouTube video

爆點一:全台第二大作物,噴藥沒人管

檳榔是台灣僅次於稻米的第二大作物,是「果品」之首。政府明知農民有用藥需求,卻完全沒有任何推薦用藥,等於「種檳榔不能噴藥」,毫無規範更無輔導。農民只好「自由發揮」,農藥行開什麼就噴什麼。《上下游》到中南部產區採樣檳榔、荖葉和死亡蜜蜂送驗,發現農藥殘留驚人,一長串藥名猶如農藥雞尾酒,並出現芬普尼禁藥,一個荖葉樣本更殘留高達19種農藥,違法超標鐵證如山。

四萬公頃農地的用藥行為全無管制,不只蜜蜂無辜遭殃,更造成巨大的生態浩劫,漫天噴藥的農人也身受其害;末端亦無抽驗把關機制,吃檳榔的百萬人毫無防備暴露在農藥風險下,尤其檳榔會上癮,重度嚼食者所在多有。

農人舉起水槍向檳榔樹高處噴灑農藥(圖片提供/賴鵬智)

爆點二:重金屬殘留與不明添加物

檳榔必搭配紅灰、白灰一起吃,《上下游》從台灣的北、中、南抽樣,將檳榔和紅、白灰送驗。由於懷疑其中含有毒物質,但成分不明,故而決定檢驗危害甚深的重金屬。結果赫然發現,檳榔確實有重金屬殘留,其中的鎘和砷是一級致癌物,鉛則是2B級的可能致癌物,讓檳榔毒上加毒。紅灰、白灰單獨送驗的樣本,鎘、鉛、砷濃度更高,甚至驗出汞。

而為了讓檳榔保持嫩白爽脆、甘香可口,瓶瓶罐罐的化工原料更堂而皇之進入檳榔產業鏈,記者上網購買到漂白劑、嫩果粉、軟絲水、Q寶……琳琅滿目卻標示不清,無從辨別成分。

同樣的,政府再度以「檳榔致癌」為藉口,撒手不管視而不見,將檳榔摒除在食品管理範疇之外。

礦藏一:產銷井然有序,堪稱農作物模範生

檳榔長年在野,產銷體系卻運作完美,不論盛產或減產,農民都賺得到錢,年產值高達114億,這跟其他農作物屢屢供需失衡,形成強烈對比。檳榔到底是怎麼辦到的?《上下游》入山直探檳榔價格決策中心:「菁仔聯誼會」。

嘉義中埔菁仔聯誼會是國內最早成立的盤商組織,在檳榔產業中最具威望,而最大產地縣市南投,也有許多檳榔園是由嘉義人當年過去開墾經營,故而南投與嘉義共同決定價格,中埔菁仔聯誼會可說是「喊水會結凍」。

記者深入會中,親炙檳榔江湖的一線操盤手,暢談供需平衡心法,並帶回產業最前線的「綠金」製造現場。

礦藏二:檳榔轉作非夢事,彷彿若有光

爹娘不疼的浪子有可能回頭嗎?政府長年忽視,即使推動廢園轉作,也力道微弱、成效不彰,但檳榔產業下滑,勢必要面對轉型。經過多年摸索,山坡地和平原區各自找出一條可行之道,苦茶、咖啡、檸檬、可可的豐富多元滋味,逐漸開花結果,取代檳榔的辛辣苦澀。

背負著致癌與毀山滅林兇手罪名,檳榔真的罪該萬死?其實專家各有不同見解。不過二十多年來檳榔聲名狼藉,如同抹不去的猩紅污漬,被文明社會放逐邊陲。

這個備遭冷落唾棄的罪惡之果,卻是勞動階級的醒腦大補丸,是暗夜的運將、揮汗的工人、海上的漁民,最可靠的夥伴。我們也聆聽了嚼檳者的剖白,明知飲鴆止渴,為何不得不吃?少有人認真過問,政府更是裝瞎。

《上下游》訪問農委會、食藥署、國健署各相關單位,農委會坦承檳榔沒有合法用藥,把責任推向食藥署沒有制定標準,食藥署則把檳榔排除在「食品」之外,一再跳針:「如果政府去管、去抽驗,民眾就會以為檳榔是食品,可以吃。」而國健署無奈表示:檳榔沒有納入《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確實是個漏洞。

省工好顧、利潤佳、農藥沒在驗、加工和通路都免操心,對日益衰老的農村來說,還有比檳榔更理想的作物嗎?但口腔癌罹患人數年年成長,十有八九是嚼檳榔,多少壯年人口因此顏面傷殘甚至喪命,又怎能輕忽其貽害?

《上下游》記者跑遍南投、嘉義、屏東各大檳榔產地,遍訪各方說法,爬梳海量資料,還請出了淡出江湖多年「阿秋檳榔」幕後傳人現身,為您重塑模糊神秘的檳榔產業面貌,釐清檳榔與島上人民的愛恨恩仇。

檳榔小檔案:

檳榔是全台第二大作物,面積僅次於水稻,近4萬3千公頃的檳榔園,相當於1.5個台北市大,主要分布在南投、嘉義和屏東。檳榔年產量超過10萬公噸,年產值高達114億新台幣,以此產業為生者約六、七⼗萬⼈,全國約有百萬的嚼檳者。

完整專題請看:【獨家調查】揭開全台最大農藥漏洞│檳榔共業30年

專題製作團隊

採訪寫作:鄭傑憶、蔡佳珊、林珮君、劉怡馨
攝影: 蕭禾秦、方仕帆、蔡佳珊、林珮君、劉怡馨、鄭傑憶
影像拍攝:劉啟稜、蕭禾秦、方仕帆、蔡佳珊
專題編輯:蔡佳珊、鄭傑憶
美術編輯:蕭名宏
影片旁白:呂培苓


本專題由財團法人建蓁環境教育基金會專案贊助經費,但完全不干預採訪寫作,確保新聞獨立性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