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忘為台灣繁榮打拚的煤礦兒女!老礦工自辦文物館,展出珍貴文物照片

「入坑挖土炭,生命春一半,
春一半嘛係趙愛拚;
無拚死全家,要拚死一個。」

「台灣礦工」身影消失30幾年,今(8/10)由老礦工周朝南號召一群老礦工籌辦礦工文物館,盼由老礦工自己策展解說,將他們經歷的生活點滴,真實呈現給台灣社會。在即將開幕前的礦工文物館,貼上上述這句礦工的生活諺語,傳神表達台灣老礦工一生認份勞動的註腳。

這群老礦工的展覽自8/10日起,在侯硐車站旁「瑞三本礦」舊礦務所,展出當年礦工寫真照,以及四處招募得來的礦業用具收藏,希望在礦工凋零殆盡以前,盡可能留下歷史。周朝南盼透過展覽,將一生血淚見證的煤礦歷史告訴社會,盼望台灣社會不要忘記,曾經有一群礦工長年在不見天日的地底下,為今日的繁榮富裕做出奉獻。

早期礦坑女礦工,後因風險太高為避免夫妻同時罹難留下孤兒,政府禁止夫妻同時入坑,女性礦工才逐漸減少。(圖片提供/周朝南)

礦工無人疼惜,老礦工自費籌辦文物館

在東北角瑞芳區侯硐里的瑞三煤礦,由煤炭業四大家族的李建興家族所創創辦,極盛時期在1970年代,煤炭產量佔全台1/2,礦工人數最多達1500餘人。今次老礦工自辦「礦工文史館」借用瑞三本礦礦口舊「礦務所」,展示礦工生活文物。

33年次的周朝南是土生土長的侯硐人,一生與煤礦為伍,直到去年仍在「新平溪煤礦博物園區」維修台車軌道,礦工資歷六十年。今年退休後不甘於礦業文化不受重視,號召老友以每人每月三千元養老金,自力籌辦礦工文物館。

周朝南說:「礦工無人疼惜,只好自己保存歷史!我不甘心老礦工逐一凋零,礦工文化卻逐漸被社會遺忘。既然無人要重視,我就自己來寫歷史。」

周朝南親自導覽解說礦工生活,他手提的礦底專用安全煤油燈,可藉由火光大小判別是否有瓦斯外洩(攝影/林吉洋)

老礦工:地底下裸裎相見、生死與共的兄弟

周朝南的夥伴有何炳榮(40年次)、柯茂琳(38年次)、陳慶祥(41年次)等老礦工,依照過往的礦工人際網絡,四處奔走搜募礦工文物。有許多老礦工家庭拿出自隨身物品、安全帽、挖煤炭工具、工作服、配電設備、通訊設備、維生設備等等,襄助義舉。

籌辦過程何炳榮因為天氣過熱而中風退出,由何的表弟許進益(40年次)遞補參與協助。中間再加入曾任煤礦工人的工運人士毛振飛(工運圈俗稱「老毛」,38年次)加入,構成這次策展的主力軍。

礦工是一群很特別的群體,因為工作環境在地底下條件惡劣,工作危險性很高,礦工的交情往往是「生死與共」,濕熱難耐的環境讓礦工往往赤裸身體來挖礦工作,所以老礦工都以「脫褲纜[1]」兄弟互稱。

礦底狹隘的作業環境(圖片提供/周朝南)

日本人特地來台尋找礦工歷史,台灣卻未珍惜

擔任礦工期間,周朝南無意間買了一台相機,卻特別喜歡拿到礦坑底下去拍照,他說他想讓外面的人知道礦工的工作環境。未料這個無意間的動作,卻讓他保存下大量珍貴的礦工作業照片。

由於台灣礦業師承日本殖民時代的礦業會社,由於日本更早的現代化過程,煤礦文化早已遺佚,就連日本大學教授為了取得日本式的礦業文化,數次遠渡重洋來到台灣,向周朝南索取文物資料複製,翻拍他的照片帶回日本展出。

這讓周朝南發自內心感慨:「日本人這麼重視他們遺失的礦工文化?」於是他發願,要在他們這一代老礦工尚未凋零以前,盡可能完整的蒐集礦工文物,保留珍貴的礦工文化資產,因而有這次的策展行動出現。

研究者日本礦工文化研究者多次來台請周朝南協助研究,藉由台灣的礦工文化了解實際的作業情形。(翻攝/林吉洋)

做礦工「有命賺沒命花」,賺到錢「吃掉、喝掉、開查某開去」

民國59年基本工資600元,公教人員月薪1500元,但是礦工按日計薪一日150元,領班可達將近200元,月收入可達3~4千元,是當時非常高薪的工作,吸引大批中南部移民北上搏命採礦謀生。

東北角瑞芳、平溪、雙溪一帶礦鄉當時人口多達數萬非常繁榮,特別是有煤礦的地方,酒家通常特別多,形成獨特的礦工生活文化。周朝南說礦工薪水高但是「有命賺沒命花」,今天進去不知道還能不能出來,絕大部分礦工賺到的錢「攏係花掉、喝掉、開查某開去」。

「飲乎死,卡贏死無飲;無飲就袂同心。」這句諺語傳神表達礦工們的生命觀,以及礦工們藉由飲酒文化締結的兄弟義氣,在礦場裡面一旦發生礦災,沒有別人可以救援,消防隊救護人員無法入坑,每每發生礦災只有礦場跟鄰近礦場礦工自組的救護隊能夠進坑搶救。

因此礦工可以說是生命彼此託付,因此彼此間感情深厚,鄰居往往也是同一坑工作,生活關係非常緊密。

宴會飲酒圖(圖片提供/周朝南提供)

1984年連續發生20多起礦災,特別是土城海山煤礦、三峽海山一坑、瑞芳媒山煤礦接連發生重大礦災,死亡人數高達289人,因此導致政策改向,開放外國廉價煤炭進口,加上石油應用普及化,台灣礦業因而迅速沒落。

東北角礦鄉一下子失去賴以維繫的產業,立即陷入蕭條沉寂,留下大量廢棄的礦坑與運煤的軌道路線。成為今天大台北地區難得一見人口高齡衰退區域。

礦工妻子辛酸:「我不要在報紙上看到自己先生的死訊」

老礦工毛振飛,工運界認識的人都叫他「老毛」,曾任桃園機場地勤公司工會理事長、桃園產業總工會理事長,是相當知名的資深工運人士。「老毛」受到老友周朝南感動,特別從桃園前來相助。

「老毛」24歲為了高收入進礦坑工作,直到31歲發生礦災。那年在坑底台車連結索斷裂,他跟同事趴在台車上從軌道高速滑下來,同事被好幾噸重的台車砸破腦袋,腦漿四溢當場死亡。他則幸運彈到一處凹壁,重傷後昏迷。

老毛的太太則是在報紙上看到礦災新聞,才知道他出事,趕來醫院找人。老毛無奈地說,做礦工的太太,每天都是提心吊膽過日子,不知道哪一天會在報紙上看見自己先生的死訊,沒有辦法。礦災後太太反對繼續從事礦坑工作,只好跑去桃園找工作,才進了桃勤公司。

綽號老毛的毛振飛,受老友感召前來相助本次展覽,回憶礦工生涯有諸多感慨。後方即是舊礦務所,現今舉辦礦工文物展場地(攝影/林吉洋)

礦工職業風險「超高」,連同矽肺病死亡率高達25%

周朝南翻開一張足足有一個成人高的礦業年表,細數歷年來從業人員約五萬餘人,因為礦災死亡的人數在6564人,礦工死亡率高達12%。而且「這是礦災現場死亡人數」,如果加上後來的塵肺病(又稱:矽肺病)死亡人數,估計礦工因職業災害疾病死亡率超過25%。

礦工死亡率高得嚇人。周朝南指出,根據統計數字平均估算下來:「每採煤炭三萬五千噸,就要死一個礦工。」。礦工心裡有底,每天都是在跟老天爺對賭,能活著走出礦口都是賺來一天。

在礦底下作業風險無處不在,最怕遇到地底礦脈挖到天然氣外洩引發氣爆火災、或者挖到水脈來不及逃生溺斃,也有可能因為結構基礎未能扎實,岩層落盤壓死人。技術簡陋與地質條件讓台灣礦業的死亡率遲遲無法降低。

毛振飛補充,礦場門口附近都會附設一個「停屍間」,年輕的他跑來挖礦,不知情會坐在裡面乘涼休息,被老礦工提醒「這裡是礦災裝死人的地方」,嚇得他趕緊跑出來。

礦坑内溫度奇高又要擔負粗重工作,如果不降溫身体負荷不了,為了降溫,工人用工作靴,取水溝污水沖凉,如同水牛在污水泥裡打滾降溫般,可想像礦工有多辛苦。(圖文提供/周朝南)

礦業為台灣奠下富裕基礎,礦工卻被遺忘

早期煤礦採取管制措施,因深怕煤礦工人罷工,故絕對禁止工會,當時警總特別派駐一組人在礦務所,深怕在礦工組織工會或醞釀罷工、怠工事件,而當時礦工也認為挖礦是在配合政府反共國策,為經濟建設奉獻。一方面感到光榮,但一方面也隱忍下許多辛酸血淚。

然而礦業凋零後,許多老礦工身上的職災問題出現,矽肺病、風濕痛、骨科疾病一一浮現,許多人肺部功能因長期吸入粉塵幾乎報銷,終其一生必須仰賴呼吸器維生。為此,周朝南與其他礦工曾陳情,希望老礦工退休可比照老農領取老農津貼,但遲遲未有結果。

周朝南自身也患有矽肺病,運動量稍多就氣喘連連,但是這群老礦工仍堅持要一一去尋訪當年礦坑地點,希望在礦工凋零殆盡以前,盡可能留下礦工歷史及文物。

周朝南盼展覽不只展出礦業六十年風華,更希望把他們一生血淚見證的煤礦歷史告訴社會,盼望台灣社會不要忘記曾經有一群礦工長年在不見天日的地底下,為今日的繁榮富裕做出奉獻。

礦工在礦坑底下的採礦作業空間其實非常狹窄,這跟台灣礦脈與地形活動劇烈有很大關聯,也註定台灣煤礦成本較進口煤礦更高的前提。(圖片提供/周朝南)

註[1] 「沒穿褲子」,有裸露男性生殖器的意思。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