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兩成蛋農籠飼養鴨,動社批「血腥鴨蛋」,鴨蛋大王:廢籠為國際趨勢

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今(10)日召開記者會,點名部分業者以籠飼型態養殖蛋鴨,不僅違背動物福利、對水禽動物更是一種殘忍酷刑。

中華民國養鴨協會表示,目前籠飼蛋鴨比例約15%,目前仍以「平飼」為大宗,直批動保團體不應以「血腥鴨蛋」之名打擊整體產業名譽。同時也強調,籠飼在提升管理效益上確實有幫助,應尊重業者選擇。

學者表示,國內平飼蛋鴨已經發展很成熟了、農民管理經驗豐富,「不應該走回籠飼回頭路!」而國內最大鴨蛋出口商浤良食品也指出,當前消費者對於動物福利產品越來越重視,若想發展外銷實力,更得與國際「廢籠」趨勢接軌,才能維護動物福利以及提升產業。

對此,農委會回應,民國104年起即輔導非開放式平飼蛋鴨畜牧場,未來會持續推廣平飼模式,針對現存少數籠飼蛋鴨飼養戶,官方會籌組輔導團隊,加強產業溝通與協助。

YouTube video

影片拍攝/上下游記者林珮君

少數蛋農以籠飼生產鴨蛋 動社批:違反水禽天性、為「血腥鴨蛋」

中秋節團圓、送禮不可或缺的月餅,包入國產鹹蛋黃,又香又好吃。不過根據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簡稱「動社」)調查資料顯示,國內蛋鴨約有15-20%採用籠飼養殖,一層層的格子籠,每個籠內約A4紙張大小的空間,塞有二至三隻鴨,讓非常需要水浴、理毛的鴨群,完全無法接觸到開放水源,腳蹼只能終日踩踏、摩擦在乾鏽的籠底,更可能導致過度乾裂、滲出血來。

動社副執行長陳玉敏表示,鴨子有蹼,腳上三個前趾間、生有皮膜相連,以利牠們於水中前進;而鴨子胸部及腹部十分寬廣且平坦、尾端能分泌油脂,戲水時會將油脂擠出並塗抹於全身羽毛上,方便羽毛入水而不會沾濕,「這些特徵都與鴨子長期適應水中的生活有密切關係,水是鴨子的第二生命,牠們在水中會理毛、把頭浸入水裡、摩擦翅膀、抖動等自然行為。」她認為籠鴨不只不符合動物福利,也會對鴨子生命健康造成威脅。

籠飼蛋鴨活動空間狹小,無法戲水、理毛。(提供/動社)
蛋鴨腳蹼終日摩擦在乾鏽的籠底,導致過度乾裂、滲出血來。(提供/動社)

在動社公布的調查影像中,看見許多蛋鴨的羽毛結塊、汙穢,甚至可見紅腫傷口。陳玉敏指出,依照美國人道協會(HSUS)研究顯示,當鴨子無法以水洗澡時,因鳥喙與眼鼻無法保持乾淨、容易增加感染風險,加上籠飼空間狹小,水禽蛋鴨得承受熱緊迫等嚴重折磨,難以生產優質、健康的畜禽產品。

動社強調,台灣鴨蛋產業近年來逐漸展現外銷實力,不應與全球「廢籠趨勢」背道而馳,「國際間已經漸漸在淘汰『格子籠』了,台灣蛋鴨、蛋雞都應該跟上。」呼籲農委會訂定「鴨隻友善生產規範」,輔導少數籠飼蛋鴨戶轉型、制定落日條款,同時禁止再有格子籠新增,才能提升整體產業發展。

養鴨協會:籠飼蛋鴨四大優點、方便管理

中華民國養鴨協會理事長陳自成表示,目前籠飼蛋鴨比例約15%、主要集中在彰化。他指出,採用格子籠主要有四大優點,一來環境在室內、比較容易做到非開放式,減少鴨群與侯鳥接觸;二來是籠飼養殖可讓鴨群隔絕糞便,以及阻絕地面接觸後,避免球蟲病和寄生蟲問題,減少疾病發生和用藥需求,「水禽會有啄食習慣,如果有一隻鴨子生病,排遺就會有病毒、細菌,其他鴨子去啄食,就可能有交叉感染,鴨子容易生病。」

第三則是考量台灣地小人稠、飼養面積有限,籠飼可提高土地利用率;第四是降低管理者負擔,「平飼的話蛋農每天清晨四點就得起來撿蛋、時間被綁住,無法擴大規模企業化經營,籠子比較好管理。」對於動保團體點名籠飼違反水禽蛋鴨天性,他則認爲,目前養殖的蛋鴨為經濟動物、已經經過馴化,並非野生直接抓進來養,並不認同「違反天性」一說。

籠飼蛋鴨(攝影/林珮君)

養鴨協會秘書長李鴻忠也指出,籠飼蛋鴨因減少與外界環境、動物等污染源接觸,鴨群相對較健康,「動物福利的標準是見仁見智的,以世界最大養鴨國──中國為例,「北方地區冬天水池會結冰,業者一樣得在室內養鴨,水禽不見得一定要有水,要因地制宜才是。」

他也強調,籠飼設備的成本較高,並非每位蛋農都願意投入,近年來籠飼比例提高與外銷需求增加有關,「因為需求增加、要增加供應量,才有提高管理效益的需求,農民自己會去衡量收益,應尊重業者的選擇。」

養鴨協會重申,目前蛋鴨產業仍以「平飼」為大宗,直批動保團體不應以「血腥鴨蛋」之名打擊整體產業。也強調,雖然每年端午節、中秋節使用鴨蛋需求大增,但實際上每顆蛋黃才漲5毛錢,整年度的鴨蛋收購價也是有漲有跌,希望民間團體對產業運作的訴求不要傷及鴨蛋農的努力,也不應損害產業名譽。

農委會:籠飼僅佔15%,將輔導推廣平飼

根據農委會統計,國內共飼養216萬隻蛋鴨,主要集中在屏東(45%)、彰化(31%)和台南(10%),每年可供應4-5億顆鴨蛋,約有八成做成皮蛋、鹹蛋等加工使用。

對此,農委會畜牧處處長謝耀清表示,目前台灣蛋鴨養殖戶共400餘戶,其中籠飼約60戶、佔15%,「僅是少數飼養模式,不是主流!」他指出,農委會自民國104年起輔導非開放式平飼蛋鴨畜牧場,未來會持續推廣平飼飼養模式;而針對現存少數籠飼蛋鴨飼養戶,官方也會籌組輔導團隊,加強產業溝通與協助。

而針對養鴨協會提出籠飼型態較能做到「防疫」和「提高土地效能」之優點,畜牧處副處長王忠恕指出,重點是要避免開放式養殖,業者應自行搭棚、讓鴨舍有遮蔽,阻絕候鳥以及飼料不要被污染,尤其是在秋冬季之禽流感好發期,更不該採行露天養殖,「但是這跟有沒有上籠沒有關係,不是叫業者採用非開放式就得上籠。」

動社也指出,以平飼蛋雞為例,平飼可集中在一棟高樓內一層層養殖,並非提高土地利用率就得把蛋鴨關進籠子內。

學者:鴨子就是喜歡水,平飼鴨場符合鴨子生理需求

「鴨子的生理習性就是喜歡水、需要水!」家禽學專家中興大學動物科學系特聘教授陳志峰表示,水禽動物與陸禽不太一樣,鴨子排便多用「噴的」、濕度也較高,若採用籠飼養殖,糞便清理上較為困難,可能讓糞尿堆積、蒼蠅為患。此外,水禽的生理需求就是要與水接觸,「戲水行為可以解除牠的熱緊迫,也有降溫功能,同時水可以讓鴨子整理羽毛,達到清潔、保護的作用。」籠養可能讓鴨子難以調節溫度、生理需求被剝奪,造成較高的折損率。

在他輔導的平飼蛋鴨場案例中,他也會教導蛋農如何建造流動式戲水池,以及場房內設有分溝或高床設備,好讓鴨群排遺妥善集中、不會污染到水池。他指出,國內蛋鴨長期採用平飼養殖,已經發展得很成熟了、農民經驗豐富,這幾年是為了增加產量,才會學蛋雞籠飼、藉此提高飼養密度,但他認為「不應該走回籠飼回頭路!」才不會違背水禽天性以及違反全球友善養殖的發展方向。

水禽動物與水密不可分,戲水是鴨子的天性。(提供/動社)

屏東鴨蛋大王:國際重視動物福利,籠飼不利鴨蛋出口

全台最大鴨蛋出口商浤良食品,共飼養20萬餘隻蛋鴨,加上收購其他蛋農鴨蛋、加工製成皮蛋和鹹蛋,每年外銷至海外二十多個國家、極具經濟規模,實為台灣的「鴨蛋大王」。

總經理歐陵合曾獲得106年「全國十大神農」殊榮。他表示,自家三代都在屏東養鴨,秉持「我養鴨、鴨養我」理念,認為唯有好好對待鴨群,雙方才能共存共榮,「我們的蛋鴨場全部都是平飼,符合福利場規範,就是要求回歸大自然的養殖,讓鴨子每天可以戲水、清理羽毛,也可以好好運動。」

場內刻意壓低鴨群密度、平均一坪養10隻,以及區分出戲水池和飲用水水源,強調只要讓鴨群健康生長,就能降低耗損率、提升產能。他們也研發「自動化集蛋設備」,透過坡度的設計,讓鴨蛋能平穩滾至集中區內,方便蛋農收蛋。

對於「籠飼」養殖的意見,他回應「籠飼比較好管理、這個我可以理解,養鴨方式沒有是與非,只是每個人理念不同。」但他也指出,如果目標是放在開拓外銷,勢必得與國際趨勢接軌,「國際間很注重動物福利保護這塊,如果我們為了提高產量、往籠飼發展,就與我們標榜友善養殖的理念違背,可能不利台灣鴨蛋出口。」

水池能讓鴨子清潔身體以及調節體溫。(提供/動社)

模範蛋鴨農吳鴻基:改善禽舍設備,提升效率

另一位彰化蛋鴨農吳鴻基,曾於107年榮獲「模範農民」肯定,並獲得農委會「非開放式水禽舍模組設計手冊」模範場。其牧場同樣採用較友善的平飼管理模式,並首創高架式地板,讓鴨糞排出後會自動掉到地板下,不會被鴨群踩踏,場內再用高壓水柱清洗,就能保持環境整潔。為了提升蛋農撿蛋效率,他也研發「升降式集蛋箱」,可提升一半以上的工作效率,更讓鴨蛋顆顆乾淨雪白、不再「把屎把尿」。

水禽動物習慣生活在有水的地方,近年來天氣越來越熱,尤其今年夏天氣溫異常飆高、已衝擊蛋鴨產能,他認為提供充足水源給鴨群更顯重要。他也強調,「如果想要產業升級、提升產能,應該是改善禽舍設備,想辦法降低工作負擔、提升效率、減少浪費,而不是養得更多。」

彰化蛋農吳鴻基採行非開放式平飼模式,提倡友善養殖。(攝影/林珮君)

延伸閱讀:

多了益生菌,鴨蛋美味不腥騷!鴨子如貓愛乾淨,吳鴻基打造友善鴨場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