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寫手

英國小農夫/不乾不淨吃了沒病?菜不洗可以嗎?

在台灣,媽媽洗菜好認真,不但一片一片剝開來洗,還會用煮過的水先浸泡菜葉。哪知嫁到英國後,超市的菜都是洗好烘乾,才包裝成沙拉袋,水牛人買回來之後,手抓了直接吃。我一邊笑他沒規矩,一邊也擔心他吃了肚子痛。

自從開始種田後,我對洗菜的態度慢慢有些改變。起因來自一顆草莓,據英國園藝家Monty Don觀察,草莓最美味的一刻,就是剛熟成時,充滿陽光溫暖的那一刻,為了不讓香味流失,千萬不能水洗,要直接送進嘴裡。為了等那麼一刻,我們不時蹲在地上尋找那一抹鮮紅。

「哇,草莓熟了耶,要不要吃一顆?」,聽到這句話時,我真是滿心歡喜。畢竟在農地發現熟成的蔬果十分難得,我一秒也忍不住,當下就想吃吃看。就是這樣的心情,讓我不再對沾到泥沙的蔬菜充滿恐懼

說來奇怪,蔬菜經過水洗之後,脆度跟顏色都會退化,尤其是嬌貴的沙拉葉跟覆盆子(raspberries),如果在採收後,先用水清洗乾淨再帶回家,送進冰箱時,往往已經有些枯萎。這可能是大自然的機制,哀悼蔬菜離開大地之後,不再生長的事實。

總之,對農人來說,能在溫暖的陽光下,挖出新鮮的蔬菜,當下品嘗自己辛苦的果實,實在是一件無比幸福的事,我非常珍惜這些片刻,因此越來越喜歡在農地上啃著剛出土的作物,也訝異於蔬菜還未流失水分前的鮮甜。

 

雖然我慢慢克服了一些心理障礙,但難免擔心吃到可怕的病毒,所以還是上網查了一下食安的建議,意外得到關於腸道菌群(microbiome)的資訊。大多數的人都知道我們的腸道裡住了很多種細菌,其中有好菌也有壞菌,這些細菌幫我們消化食物之餘,也是免疫系統的小尖兵,因此大家才會聽到多吃優格,增加腸道好菌這種老掉牙的廣告台詞。

近年來因為濫用抗生素,造成不少病患身體有了抗藥性之後,歐美科學家便開始尋找增強免疫系統的替代方案,轉而注意到腸道菌群的功效。他們做了一連串的實驗,發現光靠攝取蔬菜跟優格,能給腸道帶來的好菌,是非常少的,但是透過觸摸到不同的環境,比如說海水、泥土、樹木等等,卻能夠增加腸道菌群的種類及數量。

換句話說,現代人吃著清潔的飲食,住在一塵不染的居家環境裡,很有可能因此消滅腸道菌群的多樣性,一旦遇到頑強的病毒,身體反而完全失去抵抗力。

近年來,糖尿病、自閉症、甚至是肥胖等慢性疾病都可能與腸道菌群相關。腸道菌群的多寡,也會影響病患吃藥後的反應,大至從癌症病患做化療,小至一般睡眠品質,都是腸道菌群可能影響的範圍。(註一)

醫師建議不應生活在太清潔的環境中,否則身體會失去抗體,這或許是一個值得留意的警訊。但到底怎樣才算過分清潔,怎樣是恰到好處,一般人實在難以決定。關於洗菜這件事,我漸漸感到在農地咬一顆蘋果,或是吃一把沙拉,或許也是跟大自然好菌結合的方法。

當然,超市買來的蔬菜到底要不要洗,是完全不同的議題,畢竟這些蔬果有施灑農藥的疑慮,吃到壞菌是一回事,吃到化學藥劑更是可怕。話雖如此,這並非倡導要吃滿是泥沙的食物,只是同時,或許也可以思考甚麼才叫做「髒東西」?是沾滿土的一把菠菜比較髒?還是灑滿了農藥,看起來鮮美可口的一盒草莓比較髒?這是親身體驗之後才發現的一個無解難題。

註一:摘譯自英國衛報網站(https://www.theguardian.com/news/2018/mar/26/the-human-microbiome-why-our-microbes-could-be-key-to-our-healt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