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麗菜搶種再創新高、十一月甘藍出苗亮起紫燈警戒!繼八月下旬高麗菜(甘藍)超種,農糧署發出「紫燈」警示、勸戒農民勿再增種後,九月栽種風潮稍有降溫,然而十月甘藍種植再度超過合理範圍,連續亮起三次紅燈。
儘管甘藍一開市就價格疲軟,但十一月甘藍種植數量仍衝上新高。根據最新統計數字,短短10天內全台供苗數達711.1萬株,相較近五年同期上漲34%,已超過「警戒值540萬株」基準(註1)。此波栽種期預計一月下旬進入採收,雖適逢農曆年節、市場需求大,但供給量變多、也有產銷失衡的疑慮。農糧署二度發出「紫爆」通知,呼籲農民勿再進場種植。
.jpg)
甘藍市場價格疲軟,11月底拍賣價跌至每公斤10.5元
今年國內甘藍自八月起爆量超種,十月份市場價格已出現下滑趨勢,市場上甚至出現「3顆50元」促銷公告。綜觀十一月的甘藍全國市場拍賣走勢,近期交易價格始終在每公斤10-11元之間擺盪,今(28)日台北一、二市的甘藍拍賣價平均落在每公斤10.5元,為本月最低價。
.jpg)
雲林農民:天氣變冷,看好後續市場需求
對此,國內甘藍生產第一大縣、每年栽種面積都在1,900公頃上下的雲林縣,農業處農務發展科科長高建平表示,十一月上、中旬種下的高麗菜,目標就是看準明年的農曆年節市場,109年春節時間提早、1月24日就是除夕夜,會打算的農民早已種下第二批的甘藍等著收成。此外,近日天氣變冷,農民也預期消費者食鍋需求上升,瞄準餐廳和家戶的高麗菜購買量提升,菜價有機會大漲,更增加了生產意願。
雲林縣土庫鄉洪姓農民表示,往年栽種1.5公頃的花生田,而今年因為八月豪雨不斷,打亂二期落花生的生產計畫,索性將一半的田區都轉作高麗菜,「種花生要按照節氣,太晚種會不好顧,高麗菜就不一樣、對播種時機比較沒限制,而且今年登記種高麗菜可以領資材補助、當然要來種。」他的首批甘藍在八月底種下、十一月初才剛採收完,整理好田間後又立刻種下第二批甘藍。
雲林縣農業處表示,今年雲林二期落花生的栽種面積比去(107)年同期少了300公頃,雖然不清楚其中轉作高麗菜的實際數字,但確實有聽到許多花生農今年都有意投入甘藍生產行列。
.jpg)
「萬一價格上揚,沒種就虧到了」
高麗菜生產期約65天,在彰化縣竹塘鄉栽種6公頃甘藍的蔡姓農民表示,今年天氣沒有去年熱、應該要70天才能採收,若要趕上明年一月的農曆過年,最慢11月10日就要播苗。對於甘藍再度亮起紫爆危機,他認為是預期心理下的反向操作所致:因為十月份的甘藍價格低迷、迫使生產面積下降,因此大家便覺得「應該沒人要種了、那我來種一點!」否則冬季甘藍價格一漲起來,自己的田卻沒出產,就虧大了。
除了邊看市場動態邊操作的小農心態外,他也認為企業集團在這一波更加碼投資了甘藍生產。因為十一月起氣溫下降,種出來的甘藍品質較好,耐儲運、外觀也漂亮,加上天冷、生長期變長,相對的產量會增加,是增量生產的好時機。
專業農:賤價拋售拉低整體菜價,「對整個產業來說,是跌倒。」
面對「高麗菜賭局」,他感觸很深。每年甘藍滯銷時,就會看到許多農民上網行銷、或是開放遊客自行採摘,打著「每顆10元、救救菜農」的悲情牌,「但這樣真的好嗎?每次都有20%的人喊出『10元高麗菜』,這卻讓其餘80%想賣更高菜價的農民失去通路。」
賤價拋售的結局就是拉低整體菜價,「對整個市場、產業來說,是跌倒。」因此他強調,農民要懂得觀察市場、提前想好通路,不要一窩瘋搶種,否則高麗菜產銷失衡的劇碼連年都會上演。
登記制度未能落實,十一月至今僅有89公頃
為了更精準掌控生產資訊,農委會今年首次實施「甘藍種植登記制度」(註2),八月一日開辦至今,全台甘藍田已登記面積共934公頃。平地甘藍種植高峰期多在八月和十一月,相較八月全台共有365公頃參與登記制度,十一月迄今只有89公頃的甘藍田來登記。
高建平解釋,八月播種時農民有充分時間施予有機肥、等待肥料作用,因此這一筆每公頃最高3萬元的有機質肥料補助對農民的誘因極大,因而提高了參與登記的意願;但十一月播種的甘藍苗,因為近期天冷、農民擔心生長期會變長,為了趕上過年消費暢旺時期,幾乎都是第一波甘藍採收後就速速復耕,不一定會施予有機質肥料了,「乾脆不登記,因為沒有申請肥料補助的誘因了。」
農糧署副署長蘇茂祥表示,近日受到東北季風影響,全國各地氣溫下降,彰化、雲林等西部蔬菜產地生產的甘藍,拜天候轉冷之賜,品質大幅提升,但也提高了農民增產的意願。農糧署會持續發布預警通知,希望農民勿再增加種植面積或分散種植期,以保障自身權益。
.jpg)
延伸閱讀:
高麗菜價跌比預期更早!本土超種爆量、進口暴增兩倍,期待冷風拉高菜價
【專題】拆解高麗菜賭局│老天作莊全民買單
【註1】甘藍每旬超種警戒值為540萬株,在390萬株以下為綠色燈號,390-540萬株為黃色燈號,達540萬株即為紅色燈號,600萬株以上則是紫色燈號。
【註2】凡參與登記的高麗菜田,申請有機質肥料可獲得每公斤3元補助(每公頃最高3萬元),當碰上交易價格低落時,政府會給予每公斤至少6元的成本價補貼,並協助銜接加工、外銷和行銷管道消化產量(每人補助以兩公頃為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