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國內高麗菜自八月起爆量超種,十月起甘藍(高麗菜)市場價格已出現下滑趨勢,甚至出現「三顆五十元」促銷公告。對此,官方回應,部分田區因病蟲害問題嚴重、品質不良,才會拉低整體價格,預估後續隨著氣溫下降、採收的甘藍品質也會趨於穩定。
除了國產爆量,今年甘藍進口量也較去年同期倍增,農糧署表示,一期作甘藍面積有減少、使得夏季缺菜明顯,進口量才會增加。也有貿易商指出,今年終於在東南亞試種成功較貼合國人飲食習慣的軟種甘藍(註),能一改「進口高麗菜較硬、不好吃」的印象,因此軟種甘藍進口量稍有增加,但強調十月起不會再大量進口,以免與國內甘藍大出相撞。
甘藍爆搶種潮 九月仍是黃燈警戒
八月起進入國內甘藍種植期,由於農民預估今年價格好、加上日前豪雨導致復耕期趨向一致,以及政府首次啟動「生產登記制度」、宣布保價收購,使得八月連三旬出現甘藍搶種潮,供苗數甚至出現「紫爆」危機,農糧署緊急發布預警通知,勸戒農民勿再增加種植面積或分散種植期。
甘藍生長期約70天,八月上旬種下的甘藍苗預計在近期即可採收,當前也將進入平地甘藍的主要產期。根據全台果菜市場交易資料顯示,才剛上市的甘藍價格已較去年同期低出許多,且曲線一路往下(圖中藍線),每公斤約在25元上下,今(16)日全國市場均價14.2元/公斤。此外,部分田區傳出甘藍盛產、價格不如預期,以每顆10元提供民眾自行採收,市場上也出現「3顆50元」的促銷公告。
雲林農業處:八月上旬種下的菜現在開始大出
對此,雲林縣農業處農務發展科科長高建平表示,「八月初期種下的高麗菜現在剛開始採收,市場菜量才會出現高峰。」他解釋,多數菜農會在八月上旬拼第一波栽種期,這樣甘藍就能在十月中旬採收,再晚就會撞上平地甘藍大出時節、價格較不好,且採收後還有充分時間讓田間菜葉腐爛、作為基肥養分。
之後則會跳到十一月底種下第二波甘藍苗,期待一月底收成時因接近農曆年節、菜價有機會大漲,「許多農民都會傾向在八月上旬跟十一月下旬這兩個時間點種高麗菜,因為中間這段(指十一、十二月)的菜價普遍是最低的,當然這也跟政府日前一直在呼籲農民不要搶種、預警效果發酵了有關。」
高建平指出,十月起進入平地甘藍盛產期,依照市場供需行情、價格本來就會「盪下一點」,但整體並沒有出現崩盤問題,唯有個案田區因病蟲害問題較劇、甘藍採收品質不佳,盤商不願收購,價格才會異常低落。
小知識:甘藍每旬超種警戒值為540萬株,在390萬株以下為綠色燈號,390-540萬株為黃色燈號,達540萬株即為紅色燈號,600萬株以上則是紫色燈號。
農糧署:今年氣候熱、蟲害多 不良品拉低價格
農糧署作物生產組組長徐煇妃表示,今年夏季氣候異常炎熱,病蟲害多、田間管理難度高,又八月底連日豪雨不斷,雨停後也有病害問題,「八月中下旬雨水多、氣候熱,很多菜都腐壞、長不好,導致現在採收的高麗菜很多品質不穩,或是較小顆,因此影響拍賣價格、也把整體價格往下拉。」但她澄清當前甘藍沒有「價崩」情形,也強調等之後天氣漸漸轉涼,氣候趨於穩定,高麗菜品質得以提升、價格就可能稍往上漲。
農糧署作物生產組科長傅立忠補充,國內平地甘藍以「初秋」品種為最大宗,喜歡攝氏溫度15-25度間的環境,適合九月過後的涼冷季節栽種;而八月上旬就種下的多為改良種如雪翠、228、台中2號,雖然較耐熱、但很怕下雨,一泡水菜芯就容易爛,就算挺過八月豪雨的甘藍、採收品質也不佳,因此當前甘藍的市場價格才會稍稍偏低。
國內夏季缺菜 進口甘藍量倍增
高麗菜產量名列所有蔬菜之冠,一年四季都吃得到,但夏季裡國產甘藍產量較少,加上多颱風,短缺時供不應求,每年還是得從國外進口,其中以印尼、越南、南韓、泰國為主,品種大多是水分少、耐貯存的耐熱種高麗菜,口感較「初秋」硬、與國人偏好食用的品種有明顯差異。(品種說明請見文末)
翻開今年進口農產品統計,六至九月的進口甘藍總計4.05萬頓,幾乎是去年同期(2.25萬頓)進口量的兩倍之多,顯示今年進口甘藍數量確實有成長趨勢。
傅立忠解釋,一來是去年整年度高麗菜價格普遍不好,因此今年一期作(指一月至四月底)在高山栽種的甘藍面積有減少,導致四月過後「有一段供應量銜接不上」,夏季國產甘藍數量少、價格高,當然也就帶動進口量增加。二來則是今年傳出有貿易商首次在國外試種軟種高麗菜量產成功,可望一改「進口高麗菜不好吃」的印象,引進較貼合國人飲食習慣的品種。
試種「高峰」成功 業者:抗病、耐熱較「初秋」優
國內知名蔬菜供應商、太陽生鮮農產公司總經理胡英傑進一步說明,去年底至今年初,國內供應給加工廠(如水餃、包子)的硬種高麗菜出現欠收問題,主要是氣候炎熱、產量減少;而今年夏天的高山高麗菜也因高溫出現大片黃葉病問題,這都使得國內甘藍價格飆漲,因此貿易商便增加進口數量、填補菜缺口,其中進口甘藍95%為硬種、5%為軟種(包含高峰、初秋)。
胡英傑解釋,他們三年前開始在東南亞國家的高海拔田間試種「高峰」品種甘藍,前兩年產量稀少,今年終於在越南、韓國的高海拔(約1,200公尺以上)田區試種成功、收成順利,使軟種比例從過往的3%提升為5%,今年夏季至九月底陸續自越南、韓國各進口400、300噸的軟種甘藍。
他指出,「高峰」屬於軟種甘藍,菜葉嫩、口感接近「初秋」,但抗病性、耐熱性都較「初秋」好,「初秋比較嬌貴,溫度一高就容易染病,下雨也容易爛,而且亞洲幾乎只有台灣在吃這個品種,其中日本、韓國、東南亞國家偏好吃硬種高麗菜,例如做成沙拉那樣。」
對於「高峰」甘藍「要會種也要會運下山」,因為軟種品種十分怕摔,儲運上需調整進口甘藍常用的網袋包裝、改以紙箱裝載。他們估計,進口成本(包含田間管理、採收、包裝、紙箱資材、運費和關費)每公斤約25元,若市場反應良好,明年可望擴大該品種在國外的契作面積。
進口商:九月後就不再進口
高麗菜菜金菜土,成為每年秋冬裡的產銷未爆彈,而進口甘藍也成為爭論點之一,每當國產甘藍價格低落,許多矛頭就指向進口太大量、才波及本土價格。
對此,胡英傑表示,進口商時常「裡外不是人」,缺菜時被要求進口蔬菜、平穩物價,國內豐產時又被指責不努力外銷。
以「高峰」契作經驗為例,與國外農民的合約早在半年前就要打下、收購價量都是談好的,並得預付五成費用、由我方提供種苗和輔導生產技術,而採收後無論虧損與否都得「照單全收」,「如果知道要虧錢就不收了、這樣以後誰敢跟你做生意。」他也強調進口軟種甘藍只到九月底,目前已經停止、會待庫存貨銷完為止。
官方:會朝研發耐熱種努力
然而台灣如何面對自己夏季的菜缺口?一定非得從外國進口補給?
胡英傑認為,多數台灣農民還是習慣栽種「初秋」,而且台灣土地長年耕作、普遍缺乏休耕機制,加上氣候異常、病蟲害加劇,這些都會增加生產成本。
另一方面,他也認為不該把夏季蔬菜供應的重擔都落在高山產區,「現在溫度年年上升,以前海拔700公尺就能種初秋、現在都要到1,500(公尺)以上,這樣會越往高處種,但又不該鼓勵山區過度耕作。」因此他認為國外如果有合理土地、又能符合安全生產標準,也可適當交替供應國內蔬菜。
農糧署則表示,甘藍屬於自由進口品項,貿易商會依照市場需求、衡量進出口數量,並避開十月起的國內甘藍盛產期,應不會衝擊國內市場價格,「業者會挑有利潤的時間點進口,例如夏天五、六月缺菜時,或是七、八月颱風季,秋冬要進口風險太高了。」
至於其他甘藍品種的研發,農改場也會繼續推廣改良種如「台中2號」,只是其口感上偏硬、還是不如「初秋」受到大眾喜愛,將來農業單位會朝向更多耐熱品種的育種、以及輔導農民栽種「初秋」以外品種的工作繼續努力。
註:小知識─甘藍分為「軟種」和「硬種」兩大類:
軟種:葉球蓬鬆、葉片柔軟、水分含量高,適合炒食但不耐貯放,如初秋、高峰、雪翠、台中1號、台中2號等品種,其中以「初秋」栽種面積為最大宗。
硬種:葉球緊實,葉片纖維含量高,口感較生硬,適合沙拉鮮食用,也由於含水量較低,常作水餃與包子加工用途,如大蕊、228等,進口甘藍以「硬種」品項為主。
等到農民都不種看你們吃什麼
市場拍賣一公斤才五,六塊,都還沒有爆大量
108年八、九月甘藍育苗場售出資料統計是什麼單位?
Q:108年八、九月甘藍育苗場售出資料統計是什麼單位?
A:農糧署網站的公開資料https://www.afa.gov.tw/cht/index.php?code=list&flag=detail&ids=630&article_id=5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