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近午夜,當絕大多數民眾準備入眠,卻是台北花卉市場正要清醒的時刻。來自中南部各地的貨運,載著各地花農們當日採收整理的鮮花,連夜運抵台北,貨運排隊卸貨後,由市場理貨人員整理、驗貨,再交棒給承銷人,從爭奇鬥艷的花卉中,挑出中意者按鈴出價,在天光初現的清晨,載著花去到零批市場或花店,進入花的最後一段旅程。
「在這個恐慌蔓延的季節,也是百花奔放的季節。不妨趁人少的時候戴上口罩,逛一逛花店,保證讓從來沒有想過買花的人,也會忍不住為美麗的花卉綻放生命力而感動駐足。」台北花卉產銷公司企畫室主任林宏彥表示。

台北花市為全國最大切花交易市場
台北花市由台北花卉運銷公司營運,是北台灣花卉交易的心臟,也是也是全國最大切花交易市場,每天的交易量、價,都會影響全國價格與花農採收意願,可見其分量。
「花卉是一個24小時行業,白天從產地剪花,半夜運輸花卉、凌晨拍賣,每天每個時刻都有人兢兢業業的在這個產業的崗位上盡自己的一份心力。」林宏彥表示,白天花農採收後交給貨運,午夜抵達內湖台北花市,凌晨透過拍賣市場,媒合價格完成交易。
花卉成交後也立即由回頭車載運到新竹、花蓮以北的各大花市,也有香港的花卉業者委請台灣承銷業者,代為採購以空運模式出貨到香港。

午夜中無聲廝殺的拍賣市場
三點半切花拍賣開始交易,兩三百位承銷人目不轉睛同時盯緊四大螢幕,數字、品名數量不斷更新,承銷人手指不斷在按鍵上跳動,自己屬意的交易價格提出交易需求。
四大螢幕分別對應花卉交易四大類別:菊科、玫瑰洋桔梗、劍蘭草花類、百合四大類物流軌道。軌道旁機台是拍賣員跟他的助手,負責展示、介紹各批花卉,與承銷人連線完成交易,成交後螢幕公開成交價、量。
前場拍賣市場負責交易,後場隨即整理出貨,動線流暢迅速,一點也馬虎不得。無怪乎台北花卉產銷公司企畫室主任林宏彥說:「拍賣市場是武市,沒有人帶你根本走進去都很難。」

台北花市拍賣市場:優雅流暢的前場,緊湊穩健的後場
林宏彥形容跟台北果菜市場(俗稱一市)相比,最大的差別在於果菜市場「人動物不動」,花市是「人不動物動」。在台北花市拍賣場看不到一市那樣二、三十位承銷人圍著拍賣員,以渾厚嗓門跟生猛氣勢喊價,花卉拍賣則更像是爭奇鬥艷的時尚秀場。
「果菜市場像是魚在搶飼料,承銷人都圍著拍賣員在喊價。我們家不一樣,花卉市場的承銷人都優雅的坐著,只有手上的按鈕不停地在忙。」他幽默地描述自家拍賣場的獨特性。
拍賣員是前場主要角色,他們從軌道上的貨箱內高舉起樣品,介紹每一批次花卉的品質特色,讓承銷人判斷決定是否出價。拍賣員的動作熟練地在兩、三秒鐘內完成,為節省時間維持交易流暢,讓新鮮花卉在最短時間內進入市場。


就如從理貨場到拍賣場的軌道作業一樣,拍賣員也得從上貨、驗貨、助拍、副展、主拍一路養成。對於拍賣員扮演的重責大任,負責管理拍賣市場的業務部副理張擢基也肯定表示「沒有十數年的養成,無法鍛鍊出一個合格拍賣員」。
每一個花農把花送到台北花市,都有機會送上展示台,拍賣員描述外觀,兩百多位承銷人在台下觀眾席,像是評審一樣,手上按鍵不斷增價或者減價。一旦承銷人下單成交,電腦立即列印,由助拍員在箱子上貼上載有承銷人編號的貼紙,從軌道直接送往後場,節奏之快不禁令人乍舌。
貨箱輸送到後場,由出貨人員按照承銷人編號,分區裝卸,承銷人領貨前,只要在列印區感應卡片,可由電腦自動列印今日標下的花種、數量跟價格,一目瞭然。經過出貨口人員掃描,確認種類數量無誤之後,上車或者前往零批市場。

承銷人與花農的另類接觸:台北花卉拍賣市場的「瓶插試驗室」
在切花拍賣場後場有一處玻璃屋展示區,這裡是台北花卉市場的「瓶插試驗室」。花卉公司方便讓承銷人了解每一處花農出產的花卉品質、耐久度、色彩表現,讓承銷人近距離了解產品特色,特別規劃試驗室按月展出當季節令切花。
「例如春節的時候展示百合、銀柳;二月情人節是玫瑰、洋桔梗;三月因應清明節展示菊花、劍蘭;四月現在是火鶴,下一檔次就是母親節的主角康乃馨;五月準備迎來畢業季,又是玫瑰百合。」林宏彥如數家珍地介紹。

物暢其流的道理:花卉交易要透明公開、拍賣講經驗老道
張擢基表示:「台北花市供應花蓮、新竹以北,佔去全台四成以上的量。因為是最大都會區也是最大市場,花樣最多,所以價格也最好。」
「全台有五個花卉拍賣場:台北、台中、彰化、台南、高雄,五個市場拍賣時間都不一樣,花農習慣先送台北花市,了解價格後再決定其他的貨要送往哪裡。」張擢基介紹拍賣市場時,言語間難掩對台北花市的驕傲與自信。
林宏彥介紹,台北花市起自民間,一開始也是花農與花商雙方投資成立,講求交易透明,公平互惠。後來由台北市政府在內湖闢建新大樓,民國103年新台北花市落成後完成搬遷,台北花卉產銷公司亦開放台北市政府入股,目前董事會內同時有政府及農委會代表席次。

辣手摧花並非薄情郎,而是保護花農與花卉價格
林宏彥表示,台北花市最緊張的季節是過年前,每天處理超過兩萬件,上半年則是旺季,平均每天也要處理五千多件。下半年天氣炎熱而成為淡季。現在疫情影響,每天減少一千五至兩千件,僅剩下三千多件。
他解釋「因為疫情影響百業蕭條,公家民間活動都減少,花卉需求下降,價格不好時很多農民自己在田間就會銷毀、甚至放棄採收節省成本。」而另一方面為了保護花卉價格,台北花市跟果菜市場不同,也沒有殘貨制度「為不影響價格,沒有人下標就會銷毀。」他補充。
花卉進入花市一樓的零批市場,花卉仍然可能無緣走到消費者面前,由於買氣下滑,零批市場的店家無奈表示:「這幾天來,一些沒賣掉的花卉已經到開花期,或者冰箱已經冰不下去,很多殘貨到中午前就被當作垃圾銷毀掉。」
在花卉市場B棟的盆花市場受影響較小,因為保存時間不受拍賣影響,價格也較穩定。林宏彥解釋:「盆花可以存放,只是由小盆換成大盆,所以由賣方花農決定,由市場的人負責照料盆花。」B棟盆花市場一片靜悄悄的,跟A棟切花市場熱絡的交易氣氛差異頗大,彷彿兩個世界。
花商:眼看繁華起起落落,這段時間要撐過去
現在正值春天百花齊放,以往是花卉市場最熱銷的季節,然而今年受疫情影響,量多價低,花商跟花農同樣都不好過。
承銷人之一,批發老闆盧先生就說:「這幾年下來買花的人少,台灣花店生存不易,從大馬路旁搬到巷弄裏面,再從一樓搬到樓上做個人工作室。只剩下老店還可以勉強苦撐。現在受到疫情衝擊,花店更難生存,結婚的人少,只剩白帖在撐,有買也是簡單布置。」盧老闆說明「消費者要含苞待放」,切花在店裡開花後並不好賣,放到中午只能銷毀。
另一位承銷人李老闆說:「台灣人沒有買花的習慣,買菜的錢不能省、買花則是可有可無。疫情蔓延以來生意慘淡超過一個月,生意少掉近半,花農不敢採收,花商也不敢進貨。每家花商的冰箱都是滿的,中午一到不得不忍痛丟掉」他轉念道「這個時間點,各行各業都不好過,平安就已經是賺到。」
主動出擊,讓花卉療癒身心
台灣區花卉發展協會的副理郭雅文說「花店這個產業過去不是沒有賺到錢,這段時間大家都盡量撐下去,花卉是非常專業的市場,作息也是日夜顛倒,行業流動少,大家都捨不得裁員或無薪假,因為一旦專業人才流失,要再養成都要很久時間,寧可硬撐下去,也不讓專業人才流失掉。」。
為了搶救花卉產業,農委會提出花卉振興紓困方案,林宏彥預告,台北花卉公司也將投入在士林官邸、大安森林公園及圓山花博布置展場。花卉業者將主動出擊,接觸民眾,希望民眾有機會讓「美麗的事物走進心理,讓花卉療癒身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