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雞肉消費量創歷史新高,今年(2020)七月份,國人即吃進將近五千萬隻雞,換算一年吃掉5億7千多萬隻白肉雞!同時,進口雞肉量也創歷史新高,去年進口雞肉首度超越本土雞肉供應量後,今年再度上升,7月份進口雞肉高達市佔六成,成產業發展隱憂。
中華民國養雞協會表示,進口雞肉未強制屠宰日期,也可能反覆解凍均無揭露資訊,去年即要求衛福部食藥署應加嚴管理,食藥署表示,去年底開始鼓勵業者「自願試辦」標示屠宰日期,但恐造成消費者混淆,是否試辦將再檢討。
國人吃雞連年成長,進口量隨之增加
依據中華民國養雞協會統計,近十年來,國產白肉雞供應量從平均每週378.6萬隻,成長到去年平均每週442萬隻;然而,進口量也從平均每週223.95萬隻,成長到去年平均每週397.86萬隻,今年三月後,進口雞肉市佔率更是一舉過半,七月市佔率已達六成。
農委會畜牧處家禽生產科長李宜謙表示,國內雞肉市場大宗用於熟食及加工,占比約八成,近六年國內雞肉的需求量,每年約成長5%,但104年禽流感來襲後,許多養雞業者飼養轉向保守,增養幅度跟不上市場需求增加速度,也因此進口量連年提升。
中華民國養雞協會秘書長王建培表示,國內每人平均每年消費32公斤的雞肉,去年消費量甚至超越肉豬市場,106年起政府推動4章1Q,鼓勵各級學校使用國產食材,國產雞肉的每週供應量隔年馬上增加二十多萬隻,然而隨著國產肉需求的增加,價格也隨之攀升,進口雞肉價格卻連年下降,許多餐飲加工業者成本考量改用進口雞肉,進口雞肉市佔率持續攀升,將會打擊國內養雞產業。
健身風潮帶動雞肉需求,疫情帶動自煮市場需求上揚
國內三大雞肉供應商之一的大成企業表示,因健身風潮興起,雞胸肉銷售量持續增加,而今年疫情也使得即食雞肉需求大增,「今年需求量增加時間點出乎意外,有的同業趕著出貨,最快的當然是從國外叫。」
李宜謙說明,年初部分業者擔心疫情影響、餐飲業生意慘淡而食材使用量下降,因此做自主減產,疫情期間國人自煮率提高,不少人選購生鮮雞肉、即食雞肉自行調理,也有不少人選擇外送,仍有一定食用需求量,而隨著疫情趨緩、國人外出比例提高,六七月需求量回彈,但業者增加供應量最快也需要一個月時間,因此短暫出現國內供應量不足情形,進口比例也持續提高。
進口雞肉有價格優勢,佔比持續上升為產業隱憂
中華民國養雞協會表示,國產雞肉供不應求,也導致價格一路攀升,以棒腿為例,國產雞肉棒腿與進口價格上週的差距已來到一倍,對於部分餐飲、加工業者來說,恐因成本考量而改用進口雞肉,而進口雞肉市佔率持續提高,對國內養雞產業的發展來說無益。
養雞協會資料顯示,今年進口雞肉平均價格為每公斤29.12元,而中央畜產會統計,國產白肉雞七月平均交易價格則為每公斤51.03元,兩者價格相差將近5成,而今年未屠宰毛雞價格從年初的每斤的26.49元,漲到七月的29.38元(每公斤48.9元),也創下近十年來新高。
養雞協會肉雞組課長蕭金鳳表示,國產雞肉價格提高,因此許多餐飲及小吃店改用進口雞肉,進口雞肉的便宜此時正好成為攻佔國內雞肉市場的一大優勢。
蕭金鳳擔憂,過去國產雞肉曾有七成的市佔率,隨著國人食用需求增加,進口市佔率悄然成長,甚至到今年進口市佔率高達六成。「市場的建立不易,國產雞肉的市佔率一旦被稀釋,會打擊國內養雞業者的信心,恐造成減養的惡性循環。」
進口雞肉未強制標示屠宰日期,反覆解凍無揭露,造成不公平競爭
養雞協會肉雞組於8月7日發出公告,呼籲雞肉供應業者自主降價以保國產雞肉的市場競爭力,並建議衛福部食藥署應規範零售量販超市、餐飲業等通路,清楚標示使用雞肉來源,生鮮雞肉、冷藏及冷凍雞肉則應標示屠宰、冷凍及分切日期。
蕭金鳳表示,進口雞肉主要來自美國,和進口雞肉相比,國產雞肉最大優勢在於新鮮,「國人愛吃雞腿,但美國人喜歡吃雞胸。」她說明,美國肉品業者分切後,並不會將雞腿分裝,而整個貨櫃的雞腿往往是好幾批不同屠宰、分切及冷凍日期拼湊而成,來台才會分裝。
「貨櫃飄洋過海來台航行需要數個月,落地後分裝、運輸銷售,都不知道反覆解凍幾次。」蕭金鳳說明,國內餐飲業、小吃店成本壓力大,不得已選用進口雞腿,但無法確認這些雞腿究竟何時宰殺、是否新鮮,因此需要清楚標示來源、附上宰殺及分切冷凍日期,才能真正保障國產雞肉及消費者。
食藥署:標示屠宰日期恐造成消費者混淆,試辦通路:未聽見消費者抱怨
針對養雞協會要求衛福部食藥署應要求進口雞肉清楚標示屠宰日期,食藥署表示,去年底開始鼓勵業者「自願試辦」標示屠宰日期,但業者反映會使消費者混淆,例如:屠宰日期標示為五天前,消費者認為不新鮮,是否試辦將再檢討。
但記者實際詢問試辦單位卻與食藥署說法不同,其中全聯超市、大潤發量販均表示「雞肉包裝加上屠宰日期的標示,並未影響銷售量,也沒接到任何消費者抱怨或是申訴。」而全家超商總公司表示,商品包裝加上屠宰日期,外觀差異不大,沒有聽到門市反映客人混淆問題。
家樂福公關經理張君鴻則表示,門市販售雞肉中國產約佔約7成、進口佔約3成,而國產雞肉本就有清楚標示屠宰、分切及冷凍日期,進口雞肉增加屠宰日期標示後,銷售量則是持平,並無任何影響,「主客以婆婆媽媽居多,她們主要看有效日期決定是否採買,標示增加後沒聽到任何抱怨。」
農方呼籲:應要求餐廳、小吃店均強制標示雞肉來源
食藥署表示,將於近期公告各大零售通路及傳統市場應在散裝雞肉上清楚標示產地,預計明年七月開始實施,但大宗使用白肉雞做為熟食及加工的餐飲小吃店並未納入規範對象。
畜牧處長張經緯表示,無論農委會、養雞協會還是業者,農方立場均是希望將餐廳、小吃店、便當店、炸物店等使用雞肉的店家,也都能清楚標示肉品來源。養雞協會肉雞組也表示,國內白肉雞大多用於熟食及加工,餐飲業也是消費者平常食用雞肉的重要來源,納入規範不僅是對國內養雞產業的保障,也是維護消費者知情權益。
養雞協會、禽肉行銷發展協會共同呼籲國內業者降價,讓市佔率回升
除了要求食藥署加強進口雞肉的資訊揭露,協會也呼籲國內雞肉業者應自主降價,蕭金鳳表示,國內白肉雞產業幾乎都是一條龍產線,各大雞肉供應商擁有飼料廠、電宰廠,有的甚至有加工廠,價格絕對是有調整空間,「價格適度調整,國產雞肉市佔率才有回升可能。」
「國產雞肉不應該這麼貴。」中華民國禽肉行銷發展協會理事長卓育生也認為,國內業者應降價,若不願降價也要提供相對應品質的雞肉。但卓也強調,國產雞肉和進口雞肉的價差使得客群有所區隔,國產雞肉價格調節或是產量增加,才有可能挽回市佔率。
農委會畜牧處:現在是淡季,九月後供應量增加一成,價格屆時回穩
對於養雞協會的降價呼籲,農委會畜牧處家禽生產科長李宜謙表示,國產雞肉價格目前來到新高,已和養雞協會、養雞團體開會討論對策,「業者後續會做生產調節,預計最快九月開學後,供應量會比現在高出10%,價格屆時就會回穩。」
「產量可以調節,只是國產雞肉價格永遠不會比進口便宜。」李宜謙坦言,國內白肉雞目前飼養換肉率高、成長快的品種,不過種雞和飼料都是進口的,因此國內毛雞的生產成本每公斤就要26元。但他也強調:「進口雞肉坐船進來都不知道冷凍了多久,國產雞肉最大優勢就是新鮮,而屠宰日期的標示,國內雞肉很早就開始做了,到現在都有標示。」
從農委會、通路及養雞協會說明可見,相較於標示不明的進口雞肉,國產雞肉長久以來都有明確屠宰標示、產地到市場距離短而肉質新鮮,建議消費者多加選購。
更愛吃放養的雞,肉吃著比較緊致.煮出來的湯也好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