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卉產業30年總檢討,品種研發、外銷拓展、內銷斷層待解,切花盆花需增通路

臺灣以蝴蝶蘭聞名國際,花卉產業更是發展蓬勃,三十多年間花卉種植面積成長10倍以上,但花卉市場求新求變,國內品種研發速度不及國外、外銷則依賴蝴蝶蘭且偏重特定國家、內銷市場出現消費斷層,國內更是長期缺乏花卉教育。

今年受到Covid-19疫情影響,花卉外銷受阻、內銷市場失序,花卉產業長年累積的問題一一浮現。上週(10月14日)臺中農改場舉辦花卉產業研發前瞻與國際佈局研討會,產官學界分別說明花卉產業現況及問題,並提出可行解決方向。

中興大學園藝系榮譽教授朱建鏞認為,臺灣花卉需要明確的育種目標,應朝國外沒有的特殊品種研發,例如:將瀕危的臺灣原生種植物園藝化,在國際市場上會更具特殊性。農糧署則表示將延續今年的花卉輔導措施,強化購花通路的開發。

國產花卉30年來明顯成長,卻也潛藏許多問題待解(攝影/林怡均)

花卉產業崛起,種植面積和產值節節高升,苗圃類居首

過去30年,臺灣花卉產業總值從40億元成長至182.9億元,外銷總額也從4億元提升到67.6億元。然而,長年下來也累積許多問題,包括未正視品種權、研發速度不及他國,以及過度依賴特定市場。今年Covid-19疫情來襲,更重挫花卉外銷,內銷市場也因祭祀活動取消、餐飲業和觀光業蕭條,使得大量節慶及商業用花無處可去。

研討會中,農糧署作物生產組長陳立儀說明,1984年國內花卉產業迅速崛起,1994年後產業漸漸成熟穩定,國內花卉種植面積從1978年的1241公頃,來到去(2019)年的14455公頃,2019年農業總產值約5150億元,其中花卉約佔3.55%。

農業統計年報上將花卉產業分為四大類,分別為切花、盆花、苗圃以及種籽。陳立儀表示,過去切花類種植面積最多,但近十年來減少了617公頃,苗圃類及盆花類則陸續增加。2019年苗圃類種植面積為9546公頃,成為四大類之首,苗圃類包含庭園苗木及草皮等,種植面積成長和都市綠美化、觀光業以及休閒農場的發展有關。

切花多用於祭祀及婚喪喜慶,今年疫情影響業績少3億

國人消費以切花及盆花居多。花卉主要產區為彰化、南投及台中,全台交易近九成都是透過五大批發市場(台北、台中、彰化、台南及高雄),其中七成交易額都是切花,主力品項為香水百合、火鶴花、菊花類、玫瑰、洋桔梗、康乃馨和劍蘭。

台北花卉運銷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張堂穆表示,全台五座花卉批發市場在2019年的總營業額為49.36億元,台北花市就貢獻了24.1億元。統計發現,消費者買花有30%用於祭祀、30%婚喪喜慶、25%送禮,僅15%為居家擺飾,且消費市場出現斷層,「買花的客群年齡偏高,年輕人較少買花。」

張堂穆對國內切花市場表示擔憂,近五年來市場的花卉進貨數量不斷下降,今年更因為疫情,所有祭祀、喜慶及活動停擺,交易量大減,2月至6月的營業額比去年同期足足少了一億六千多萬。花卉批發市場更破天荒將供貨農民繳納的管理費退回,「三個月退了一千多萬,只希望花農可以撐過去。」他表示,6月後交易量才漸漸回穩,但今年總銷售額預計會比去年少3億元。

受疫情影響,今年花卉交易量大減(攝影/林怡均)

盆花價格30年沒調漲,種子種苗長年依賴進口

盆花部分,年產值約10億元,中華盆花發展協會秘書長黃國棟說明,彰化田尾的盆花產量佔總產量的一半以上,而國內盆花的主要銷售通路為批發市場或是園藝店。

去年交易量第一的盆花品項是蝴蝶蘭,熱銷類別則有地區性差異,北部以小品盆栽、季節性開花盆栽為主,中部為季節性開花盆栽,南部則是觀葉盆花。

「盆花的價格三十年來都沒變,這是警訊。」黃國棟分析,比起切花,國內盆花市場較小,也因此沒有種苗商投入,國內組織培育苗大都只供應蘭花,導致其他盆花的種子種苗長年仰賴進口。種種因素使得盆花生產成本提高,長期發展堪憂,「我們必須要有自己的品種,國外品種來台種植,只能內銷,出口是非常不利的。」

盆花的價格30年來都沒調漲(攝影/alittle)

外銷品種單一且倚賴特定市場,內銷市場需要更多通路

「相較於其他農糧產業,花卉產值不算高,但有三成以上都靠外銷。」陳立儀表示,花卉可說是以外銷為導向的產業,但出口值中六成以上是蝴蝶蘭所貢獻,且外銷市場另一大隱憂為多輸往特定國家,例如:蝴蝶蘭對美日兩國的出口值就佔了六成、國蘭則99%依賴韓國。

除了外銷,內需市場也正在萎縮,陳立儀表示,國內花卉消費量在2006年時達到歷史新高7499萬把,接下來卻連年減少。而花卉並非民生必需品,消費量會隨著經濟發展波動,像是921地震、2008年金融海嘯及2009年失業率過高,都造成花卉消費額下降。此外,據中興大學行銷學系教授李皇照統計,2018年國內每人對花卉的年均消費額僅926元,遠低於其歐美日等國家。

花卉內銷市場究竟面對哪些瓶頸?張堂穆認為,國人其實是喜歡花的,只是不知道去哪裡買花。今年因疫情影響,農政單位幫忙媒合全聯及家樂福等通路後,各鋪貨店面每月花卉的消費額持續成長:6月首次試辦的捷運花店,無論是來客數還是銷售額都是翻倍成長,顯示出國人仍有花卉需求。

盆花也和切花一樣,需要更多銷售通路,例如:定期辦理展示交易會、每月舉辦不同主題市集吸引不同族群,方能讓盆花銷售更多元。黃國棟更指出,盆花目前沒有拍賣機制和品質分級,應建立以品質來計價的交易模式;此外,過去業者擔心商業資訊外洩,所有產銷資訊都沒有留下,盆花協會則希望讓產銷資訊透明,才能避免產銷失衡。

自有品種研發速度不及國外,業者需正視品種權

至於花卉產業的外銷問題,研討會與會學者與園藝業者不約而同指出,癥結在於缺乏自有品種的育成、研發速度過慢,以及國內業者普遍不夠重視品種權。

「如果蘭花不再受歡迎,我們有沒有其他花卉能補上缺口?」農試所花卉研究中心研究員兼主任戴廷恩犀利提問,全場一陣沉默。他指出,整體花卉市場品種更新速度非常快,而國內花卉育種人員短缺,且外務繁雜,難以專注於研究,且很多研究計畫都把花卉排除在外。

「大家都想育出好品種,但好品種的指標是什麼?」戴廷恩表示,國內育種速度想要跟上,必須要有詳細的數據記錄及市場調查,例如:各國偏好的品種、花色、主力消費族群及消費額,還有花卉本身的繁殖力、儲運數據。此外,花卉產業也需要充分整合,譬如包材規格和冷鏈系統。

陽昇園藝公司總經理楊勝安認為,互惠平等、正視品種權是進入國際市場的基本原則。他轉述荷蘭花卉業者對臺灣的看法:「Copyright means that copy is right.」因此,荷蘭業者不太願意將新品種及技術教給臺灣業者。楊勝安認為,未來花卉育種的研發,應是公私部門接力合作,而商業模式可以比照出版業,由育種者和業者共享品種權。

在日本大受歡迎的文心蘭(攝影/林怡均)

學者建議:將臺灣原生種植物園藝化,建立特色品種

對於花卉產業未來發展方向,研討會上各方均認為必須要從品種研發、運銷市場整合、增加銷售通路、加強國人美感及花育等方面著手。

農糧署作物生產組長陳立儀表示,未來花卉輔導措施會從生產端和消費端雙管齊下,生產端會協助農民導入智慧化設備,消費端的強化則以延續今年疫情的促銷措施為主,包含向各地廟宇推廣「以花代香」、加強校園花卉教育、媒合各大超市通路、設立捷運花店,提供民眾便利的購花管道。

研究及輔導花卉產業多年的中興大學園藝系榮譽教授朱建鏞認為,臺灣花卉品種需要價值定位,必須要有明確的育種目標,且要考量需讓業者方便繁殖且成本低,而最重要的是市場性。

朱建鏞建議,未來應朝國外沒有的特殊品種研發,例如:將臺灣原生種植物園藝化,「這才是國外沒有的品種!」此外,花卉的品種授權金高、審查過程過於冗長,這些程序都必須調整,才能及時跟上市場速度。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