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七里香》愛上繁體字,馬籍學者林增毅落腳台灣生根,研究貢獻全球森林

林增毅手上有兩只戒指,左手無名指戴的是婚戒,右手的尾戒則是加拿大森林學會 (Canadian Institute of Forestry) 的授與,凡於該學會認可的學術單位取得森林學位者,皆可獲頒一只。

「尾戒要戴在慣常寫字的那隻手,」現在臺灣大學森林系任教的林增毅說,目的是提醒自己,每次簽署的文件都可能影響森林生態,「一定要慎重。」

馬籍華人林增毅選擇台灣任教,並針對台灣森林特性進行研究。(攝影/楊語芸)

15歲訂定人生志向,執意往森林研究路途前進

身為馬來籍華人第三代,出生在吉隆坡都會區的林增毅,從小鮮少接觸大自然。為何會走上森林研究之路,又來到台灣教書?

學生時代的他,深受《星際迷航記》(Star Trek) 和《超時空要塞》(ちょうじくうようさいマクロス)的影響,想當工程師、做機器人。在校成績不錯,林增毅於同儕間也頗有人緣,但始終覺得自己的生命少了點什麼,像繪本《失落的一角》一樣,是個不圓滿。

轉機出現在 15 歲那年,林增毅參加馬來西亞政府舉辦的青少年活動,在國家公園內露營五天。那是他第一次進入森林,也是第一次進行夜間探索、野外求生、繩索救援等活動。明明是從沒有過的經驗,林增毅卻有種熟悉、舒坦的感覺。「原來這就是我缺的那一角」,露營後他有了重大的感悟,15 歲便決意往森林研究的路上前行。

方向確立,但前往目標的道路卻得自己開闢。馬來西亞只有一間大學設有森林系,但由於該國複雜的升學體制,就讀華語中學的林增毅無法報考,他因而萌生出國的念頭。可是父母反對他唸森林系,認為「那是會餓死的科系」,並試圖勸說他選擇比較可能有工作、又跟森林有關的環境科學系。

從高二起,林增毅和家裡爭執一年未果,還好那時大伯從中國到馬來西亞探親,他說了句公道話:「多少青少年渾渾噩噩、不知所往,難得林家的孩子有那麼明確的夢想,作父母的應該成全。」這才讓林增毅得償所願。

林增毅與指導教授 Dr. Douglas Maguire 合影於奧瑞岡花旗松州立國家公園。(林增毅提供)

橫跨三洲六國,完成學位訓練

1998年初,林增毅前往加拿大就讀大學先修班,半年後申請進入紐布倫斯威克大學 (University of New Brunswick, UNB) 林業與環境管理學院,在專門訓練林業需求人才的科系取得學士學位。林增毅說,母校與加拿大森林產業合作密切,教學完全採問題解決導向,包括林業經營、土地利用、生態保護、野生動物管理等產業可能面臨的情況,以及各種解方和技術,通盤傳授給學生。不僅讓學生有實戰的經驗,也確實促進了產業的進步。

因為早就心向學術,UNB 畢業後,林增毅前往德國哥廷根大學  (Georg-August-Universität Göttingen) 熱帶與國際林業學位學程攻讀碩士,再轉往美國奧瑞岡州立大學 (Oregon State University, OSU) 攻讀博士學位。

求學期間,林增毅在各國累積了許多有趣的閱歷。大學時曾以交換學生身分住過瑞典一年,碩士時參與瑞士森林土壤碎化的研究,並透過柏林大學和北京政府的合作,前往新疆塔里木盆地研究胡楊木如何保護塔里木河不被沙漠掩蓋。另外,他還分別在南韓「森林與氣候變遷中心」以及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環境科學、政策與管理系」完成博士後研究。

林增毅在新疆塔里木盆地進行胡楊木研究。(林增毅提供)

從馬來西亞到台灣,從產業回歸學術之路

除了完整的學術經歷外,林增毅回到馬來西亞後的幾份工作,皆與所學有關。他在馬國一個名為《經由森林規劃工具保護生物多樣性》的聯合國計畫中擔任統計顧問,後來又進入某非政府組織的「森林信託」工作,負責為大型產業設計原料永續的生產鏈。例如替全球最大的食品工業豐益國際 (Wilmar International Limited) 尋找符合永續標準的棕櫚油,或是幫雀巢的 Kitkat 巧克力的包裝紙和運送紙箱尋找 FSC 認證的紙漿。

林增毅說,從大型產業端解決環境永續的問題,影響力遠遠大過個人消費者在環保上的努力,他很喜歡這個信託部門的工作方向。只是得知臺灣大學森林環境暨資源學系有教授職缺時,他心中有了動搖。

在此之前,林增毅只隨同岳家來台灣觀光過,後來回想,「七天都在坐遊覽車」是唯一的印象。不過他自高中畢業後便因著求學與工作周國遍歷,跨國搬遷對他一點也不困難。再加上他口袋中有幾個一直想要解決的學術問題,相較於解決產業困境,他想:「教書之後可以做研究去累積更多知識,或許對全球森林的幫助會更大!」

畢竟是15歲就立定的志向,完成學術挑戰仍是他想追求的成就,林增毅就這樣帶著妻子和僅 5個月大的女兒來到台灣,這個他僅有淺薄印象的國家。

從《七里香》認識繁體字,就像找到自己的根

然而,說林增毅對台灣的印象淺薄也不完全正確,他在加拿大有個好朋友是台灣人,教他認識正體中文之美,對他有極大的影響。

林增毅的祖父早年由廣西移民馬來西亞,外公則來自福建,林增毅的父母、也就是華二代就讀馬來西亞的華語學校時,教材還是正體字。也不知道為什麼,到了第三代入學時,教材就成了簡體字。林增毅在家裡講華語及粵語,也會馬來語和英語,當時他還不識正體、簡體的差別,文字只是溝通的工具而已。

在加拿大留學時,來自台灣的好友介紹林增毅閱讀席慕蓉的詩集《七里香》(顯然是文青無誤,居然會帶詩集移民),並跟他介紹每個字的由來與典故。林增毅試著用正體字重讀幼時學校傳授的中國古詩,竟發現了簡體古詩無法傳達的意境,他恍然大悟,原來正、簡之間不是筆劃多寡的問題而已。

《七里香》書封

他隨手以桌上的「採訪大綱」為例,指著「訪」字說它「從言,方聲」,簡體的「访」就缺少形聲的意義。他說自己還有些正體字不諳讀音,但只要配合上下文閱讀,就完全沒有理解上的障礙,「學到正體字,對我而言就像找到我的根一樣。」

聊到了「根」,不免好奇林增毅是怎麼看待自己的背景。「我是馬來藉華人,因為文化衝擊與融合,我的血液裡也有馬來和印度文化。我們這一代不願意稱自己為中國人。」他說:「我的根不是一個國家,往上溯源,我認為我的根是中華文化。」

林增毅的同僚,臺大森林系教授關秉宗補充道:「林老師會到台灣任教的原因之一,是他希望他的小孩能在一個自由的中華文化環境下成長受教育。」他又提到,幾年前美國曾有知名大學擬聘請林增毅,但林增毅決定留在台灣任教,希望他的小孩能受中華文化薰陶,應是原因之一。

以全景圖演算森林樣貌,結合原民智慧定義保育區

來到台灣,認識台灣的森林樣貌,也釐出它帶給學術界的挑戰。林增毅說,台灣面積小,但垂直變化大,在很短的交通時間內可以見證闊葉木到寒帶林的林相變化,例如從水里到玉山、從宜蘭到雪山都不過數小時而已,這種垂直變化迥異於其他國家,林相豐美、物種多樣,比比皆是瑰寶。

森林面積廣大,但分布位置垂直,調查費力,許多巡山員走不到的地方,就算空拍,也無法瞭解樹冠下的情況。針對這樣的特性,林增毅開發一種運用幾何分析的演算法,透過 GoPro 之類擁有兩個魚眼鏡頭的攝影器材,在林下不同高度拍攝兩張全景照片後,演算法即可根據照片中的相對位置,測知一定半徑內的樹木數量、直徑尺寸以及生長狀況。

在腳架上架設 Ricoh Theta 後,於不同高度處拍攝兩張森林的全景照,即可進行林相的演算。(攝影/楊語芸)

林增毅也提到,由於一般手機拍攝全景照片的理論不同於 GoPro,目前不適用這套演算法。不過他未來可能會再開發新的公式,讓一般山友在登山時回傳的全景照片也可以派上用場。林增毅說,這是公眾科學 (citizen science) 的概念,民眾協助搜集科學資料,和科學家一起為環境科學而努力。

除此之外,林增毅還提出所謂 3P 取樣法(Probability Proportional to Prediction,取樣機率與預測量成正比),運用原住民或當地居民的知識找出具有高保育價值的地區,並經過機率值比對、複查後,讓開發計畫在其他物種多樣性低的地方進行,進而保護物種多樣性高的地方。例如依據原住民的知識,決定將某區域伐木後改種棕櫚樹,一來維護當地居民的發言權,二來也不必耗費大量人力進行普查,是一種一石二鳥的作法,也適用於台灣森林的開發及保育。

林增毅在台灣進行的上述兩種研究,為他贏得今 (2020) 年度吳大猶先生紀念獎的榮耀。

關秉宗說,林增毅的研究領域並不熱門,但他卻能樂於其中,並要求學生基本觀念必須正確,確實執行各步驟,讓關秉宗印象深刻。

加拿大造林地之全景圖。(林增毅提供)

樂見女兒在台灣長大,滿懷赤子之心期許台灣學生

談到台灣的學生,林增毅委婉地歎了口氣說:「學生不愛發言,有點可惜。」他說自己在大學受的訓練,就是通過提問、回答、討論來增進知識,培養論理與說服技巧,快速掌握問題的核心。學生對他教學方式的評價是「太美式了,有些不習慣」,讓他有點哭笑不得。

林增毅說,有句話他很喜歡:To say it is impossible, it is a failure of imagination,想要送給台灣的學生。他說這話時目光爍爍,那不是大人的說教,而是他真心的相信,就像小朋友推薦好吃的糖果一樣。

想來,林增毅的確有赤子之心。他說起新疆親見隕石衝破大氣層後碎裂四散、瑞士深山聽見牛鈴聲聲響;聊到童年看的卡通、學術前輩樹立的典範,他臉上皆是孩子看到新奇事物的驚喜狀。好像一路俯拾而來的記憶,皆是可以窩在懷裡的寶貝一樣。

然而他人生真正的寶貝,卻為他帶來考驗、甚至驚嚇,今年甫入小學一年級的女兒帶回家的「注音符號」作業,讓林增毅舉雙手投降。這個講英語、粵語、華語的三聲帶家庭來台灣已經六年,正在上班上學、逛街買菜、搭乘捷運的台北日常中,慢慢融入社會。

截至目前為止,林增毅周遊列國的步履中,台灣是他停留最久的國家。「在台灣生活有它的壓力,但是台灣很安全,也很有趣,女兒在這裡長大,我很安心。」採訪結束前,他下了這樣溫馨的結論,臉上依舊是那堅定、認真的笑靨。

林增毅遊歷各國,落腳台灣,實踐他對森林的熱愛(攝影/楊語芸)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