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寫手

自伐型林業及木文化的呢喃

前言故事:

我認為,林業與木材利用及木材文化是息息相關,沒有文化與環境的薰陶、無法有正確的使用木材的觀念;沒有健全的產業,甚至無法讓人們有途徑可以親近或瞭解自然。

請妳輕閉雙眼細思回想,上回進入山林是什麼樣的經驗,被群木環繞、蟲鳴鳥啼及野生動物在樹叢間移動的聲響、山嵐掃過樹間枝葉搖曳映出季節的變動。

是的,我想愛山愛自然的人,都有在靜謐的環境下體驗過這種美妙無可言喻。

但是否曾注意,您  腳下踏的道路、林道、登山道、廢棄鐵道,是不是因為前人的開拓,才使得您可以進入山林。那前人的開拓,不論是為了伐木而設置的林道、為了探險而開設的登山道、為了狩獵而延著獸徑開闢出的步道等。因為有人類的介入,才使得在這個當下的您,可以在相對安全的環境下,親近自然。

自然天災與人的力量

2009年的八八風災發生時,我正在歸仁的航特部的特戰單位服役,風災兩天後下午,長官突然緊急召回所有的同袍,在營區看到新聞播出的畫面,山崩了、路毀了、優美的溪谷被亂石泥流填滿。我們的任務開始了,北群跟南群的所有單位的,在特四營的連長的帶領下,第一支救援隊,在天氣條件極差的情況下,坐著UH-1H直升機,帶著七人的團隊前往山林救援,其他單位也跟進前往小林及那瑪夏等區域救災。第一批隊員回來,他們在深山、夜裡踏著泥濘土石流,利用繩索引領留在村落的上百位居民,安置到安全地點,使這些民眾獲救。但,救援也有無力回天的時候,小林村被掩埋、南台灣山林崩毀,到處都是無家可依的居民。

在強降雨超過山林的自然承載力後,使台灣山林變色。那所謂的土石流,是因為人類破壞水土保持、進行濫墾濫伐造成的嗎?

過了多年後,讀到了林務局局長的文章,內文表示台灣土石流的泥流體積,百分之七十以上是來自『原生林』如此云云;巨大的倒木無人維護、根系薄弱卻無法處理、經年累月的自然變遷等,或許使原生林的環境,因極端氣候的衝擊,再也無法因應天然災害的強度。

原生林,是自然崇敬且不可觸碰、人工林是需要保護,而不能砍伐。這是台灣的林業,在1990年禁伐後,大致維持至目前的現狀。

擁有木材資源的寶島,使用99%的木材來自國外,其中大部分為生產地不透明的海外原生林(馬來西亞、非洲、寮國、越南等。),一般人能購買的木製產品,是昂貴且沒有在永續環境下製造的產品;就算能夠買到人工林的產品,價格也被業者抬烘到天價,而使消費者望而卻步。

木建築人與建築的生命互染

我居住的地方,是在高知縣的鄉下,屋子前方有一條河流及小山坡跟農田,左側有自己的一小片林地,鄰居都是長期居住於此的人家,就像動畫狼的孩子雪與雨,女主角媽媽移住在鄉下後,出現的日本老爺爺老奶奶鄰居一樣。我家是用檜木及杉建造而成,屋子的樑柱部分被白蟻侵蝕、化妝材的表面剝離飄散、地板微微下陷;隔壁鄰居奶奶的家也是木造建築,她們已經舉家搬去市區居住,但奶奶跟女兒經常卻回來整修屋子。奶奶已經超過70歲,她架著斜梯,攀爬到了屋頂上,與女兒修補屋瓦及天花板,維護家裡的木構造材的品質。同樣是木造建築,隔壁奶奶家的屋子,雖然沒有經常居住,卻保持的非常乾淨且機能健全,我的屋子則斑駁及腐朽。

造成房屋狀態的差距,就是在於我不懂得如何保養及維護及修繕我的屋子,而隔壁奶奶與女兒卻有這些技能及智慧,維持房屋的狀態。木建築並不是蓋完、木材浸透藥劑後,就可以維持長久穩定的狀態;如汽車需要更換機油及濾網等備品一樣,木頭建築也需要居住者悉心的保養及維持,甚至於更換腐朽配件。木建築保養及維護的技術及技能,伴隨著奶奶的人生,木文化的傳承在我鄰居奶奶的生活中體現了,這是來自台灣的我所沒有的。

京都、奈良的木造建築聞名世界,但這些木建築如果沒有木工匠即林業生產者的持續產出及維護,世界上的旅客還有辦法前往京都、奈良了解木建築的美嗎?我想是非常困難的。木建築是生命延續及傳承的載體,無論在京都或是高知的鄉下,持有傳統價值的日本人們,在日常生活中體現了對木材的尊重,也是因為有此種的文化,木材乃至林產業才能在日本永續發展。

鄰居奶奶的家

我的家

 

林業、木文化及尊重自然

孩子們在木頭溜滑梯玩耍

木頭是天然、且可自然更新源源不絕利用的材料。相較於高耗能的鋼筋、及挖開太魯閣的水泥比較起來,善加利用台灣原有的林木資源,在人類與自然永續對話及平衡下,使人們可以更親近台灣孕育的木材,是我們這世代必須正視、且努力化解的課題。

自伐型林業的主要施業要點就是密集的林內作業道,在環境友善及師法山林的工作要旨下,以最低侵擾的人力進入山林,協助山林自然復育。

林業新芽的種植與蔬菜稻米不同,稻米或蔬菜播種時,會考量作物成長後所需的空間及養分,間隔足夠距離使作物生長,直至可以收穫。林業則因為樹齡非常的長,剛開始每公頃種植三千株以上的苗木,樹木會因為空間及光照的競爭而使得樹木自然死亡,人類在這時候就必須協助及照料森林,使樹木可以健康成長。有作業道的自伐型林業,可以使工作者在最少侵擾下,將不適合生長的樹木移除,逐漸的、在經過百年以上的疏伐工作後,此人工林就會逐漸長回生態較豐富的生態體系,使針葉樹、闊葉樹及地表植被可以分層存在於人工林中。而林業工作者及木材產業,也可以利用多次疏伐的原木生產木製產品。

以前在環團任職過,目前的工作要我鋸掉的立木,不知如何的我也是於心不忍,工作中的我抱持崇敬的心態,維護山林、希望自己的工作可以使森林更加健全;生產的原木則送至加工廠使進行最大的加工利用。期望自己工作的森林,其樹木可以維持百年以上,創造出美麗的混合林,也希望生態可以回復。人工林的樹木,是連結人與自然最直接也最珍貴的產物,利用木材而建成可遮風蔽蔭的建築、利用柴火給予寒冷地區人們溫暖,我的女兒在木製的積木及木建築內學習成長。在珍惜所得的木材資源,並且妥善利用大自然的給予,我想就是環境教育及文化傳承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