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我國《溫室氣體管理法》規劃,2050年的碳排量要降至2005年的一半,但地方政府的執行方案參差不齊,民間團體組成的能源轉型推動聯盟(以下簡稱能轉盟)指出,許多縣市執行方案淪為作文比賽,且並非所有縣市都訂出長期減量目標,亦缺乏具體、有效的減量政策。
能轉盟要求各縣市應依據其都市型態與地方特性,來規劃減碳長期目標以及氣候變遷因應對策,並提出六大訴求,包括整合編列氣候預算、綠能發展納入利害相關人共商、管制用電大戶以及低碳交通納入整體規劃運輸等。除了民間團體,目前亦有44位跨黨派地方議員、在野黨及執政黨的地方黨部加入連署、支持民間團體的訴求。

氣候變遷迫在眉睫,民間團體六大訴求要求地方治理
國內各地關心能源議題的民間團體於2015年組成能源轉型推動聯盟,並從2017年起對地方能源治理進行長期評比、提出建議。今年氣候危機更加嚴峻,能轉盟以近期水情告急、眾多縣市限水為例,說明氣候變遷是全面性影響日常生活與產業,而相關調適及應對措施不能僅靠中央訂定,也需要地方政府協力。
能轉盟整理過往評比結果以及國內外值得效法的氣候治理案例,提出「能源轉型,地方先行:地方氣候治理」六大訴求,以利未來中央及地方政府規劃時有所依據。六大訴求包含:可行且因地制宜的長期氣候目標及策略、完善氣候治理架構預算編列、提升能源效率並化管制力道與範疇、綠能發展機制納入利害相關人共商、管制用電大戶並強化責任、低碳交通納入整體運輸規劃。
針對長期氣候目標及策略,綠色和平專案主任張皪心指出,全臺 22 縣市所提出的「溫室氣體減量執行方案」中,有 15 個縣市未設定量化的中長期減碳目標,其他訂出具體目標的縣市,也僅是參照中央政府2015年訂定的「2030年減量20%、2050年減量50%」目標,看不出積極度。
張皪心表示,各縣市的方案因資訊公開及數據累積的不一致,外界也難以檢視,地方政府應明確盤點轄內溫室氣體排放量,訂出具體可行的長期減碳目標及策略,並定期公布執行成果。
整合不同計畫統籌編列氣候預算,發展多元管道以免斷炊
對於完善氣候治理架構預算編列,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研究員魏揚則表示,目前地方政府的能源與氣候治理相關業務和計畫與預算編列缺乏整合、分散在不同主管機關,建議未來地方政府成立類似「氣候會報」的治理架構,由地方首長統籌各局處,訂定該縣市之減量目標與調適、規劃整體性的能源與氣候相關政策,並據此編列「氣候預算」。
魏揚以挪威奧斯陸為例,為在2050年達成淨零碳排,奧斯陸在2017年編列包含36項措施在內的氣候預算,用以降低建築、交通與廢棄物部門的碳排放。政府文件更清楚寫出「本市需藉由將氣候預算與一般預算程序整合,來強化本市的氣候行動」,另外也針對該預算預計採取之措施的成本、效應和時間表進行審定,以利掌握其目標及達成的可能性。
魏揚表示,有些地方政府自籌財源偏低、過度依賴中央補助,例如:過去三年中央編列了70億元的縣市共推節電預算,但今年開始僅剩1億元,不利於地方政府後續執行能源轉型,若想避免斷炊,地方政府也可考慮透過公私協力、群眾募資、發行綠色債券等多元管道自籌氣候預算。

綠能設置應納入公民參與,地方用電大戶需納管、公開名單
能源轉型亦是氣候變遷的關鍵,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主任吳心萍表示,台灣綠能開發機制未納入利害相關人共商,容易與當地社區出現衝突,屋頂光電爭議最少,但目前各縣市政府的公開招標幾乎都是商業邏輯,許多不到100kw的學校屋頂都被廠商排除,主婦聯盟基金會去年評估,全國中小學有施作太陽能的比例平均在4成以下。
吳心萍建議,應效法歐盟,盡力排除「公民參與能源轉型的障礙」,例如:比利時部分地區甚至規定,再生能源開發公開招標的條件中市民必須有一定比例的持份。以主婦聯盟基金的「干豆好綠能電廠」為例,在關渡國中的屋頂設有63片太陽能板,其中32片是由24位市民出資,發電約20kw,電費收入2%回饋給關渡國中。

除了增加公民參與,用電大戶也應嚴加管制。台灣再生能源推動聯盟理事長高茹萍表示,今年元月能源局正式公佈用電大戶條款,要求用電大戶設置10%的再生能源,但大戶標準為訂為5000kW以上,全國僅有500戶受到規範,總共只能增加1GW的設置量,與2025年20GW的目標相距甚遠。
目前僅有台北、台中跟台南有公布用電大戶名單,高茹萍認為,部分地方政府依相關自治條例要求用電大戶裝設一定比例再生能源,但因無罰則或罰則過輕,使得企業裝設意願低落,地方政府應更積極地監督管理轄區內的用電大戶,依據《能源管理法》將用電量超過800KW以上用電戶皆視為用電大戶,並制定強制性的規範、公布名單、設定明確的罰則與誘因機制。
公共運輸品質提升,能轉盟年底舉行地方能源與氣候治理評比
除了能源轉型,交通運輸的碳排減少亦有改善空間。地球公民基金會研究員楊書容表示,運輸部門排碳佔全國12.4%,是第四大排碳部門,六都的排碳佔比高達65%,2018年交通部調查報告更顯示,通勤汽機車的比例已提高至43%及59%,而汽機車使用所排放的空污與碳排的外部成本,卻是選擇低碳運輸的行人與自行車騎士概括承受。
楊書容說明,交通減碳的三大原則包含減少移動需求、移轉私有運具使用至公共運輸、改善運具能效,例如:提升公共運輸的服務品質,並在市區設置空氣品質維護區禁止老舊車輛進入、在市街狹窄的觀光區設立人行徒步區,推動汽機車停車收費並將之運用於優化公共運輸、並加速交通運具的電動化。「中央能提供輔導及補助,但很多措施推動都是要靠地方政府!」
能轉盟表示,將在今年底舉行第三屆地方能源與氣候治理評比,除了再生能源發電度數、節電成效之外,更將檢視整體氣候與能源治理能力,包括組織架構的完善度、行政資源投入多寡、是否納入公民參與及民間資源、電力供需潛力、資訊公開程度等等。除了民間團體,目前亦有44位跨黨派地方議員連署支持此六大訴求,且執政黨及在野黨的中央及地方黨部也表示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