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風機太擁擠,擠壓漁民鯨豚,重金屬污染風險高,環團籲「航道以東」勿再開發

台灣西部海岸的離岸風電持續擴張,海越來越擁擠,除了商船航道,還有風機佔據大面積海域,影響漁民作業,連鯨豚海龜都被逼到角落求生。另外,風機施工擾動海沙,影響牡蠣生長;而風機數量過多,也將造成重金屬污染危機(閱讀「研究證實風機污染」,點選這裡)

為解決問題,漁民與環團呼籲政府明訂「航道以東不宜設風場」,亦即,風機應避免興建在靠近沿岸之處,同時應遵守「先遠岸後近岸」的開發原則,落實海洋空間規劃,讓綠能與海洋共存。

環團、漁民及研究員呼籲,「航道以東」海域應該歸還給漁民及生態。(照片提供/漁權中心)

海洋規劃缺位,風場與航道塞爆西部海域 

彰化外海是台灣重要的近岸漁場,也是商船航道,但因為缺乏全面評估,整個海域都劃設為風場。

環境權保障基金會所屬漁民權益暨環境永續中心(以下簡稱「漁權中心」)資深研究員吳斐竣指出,從苗栗到彰化,從風機到航道,西海岸風場是台灣史上規模最大的海上工程計畫,許多仍在環評階段的案子甚至尚未顯示在地圖上,卻已可見整片海域被風場與航道擠滿。

西海岸風場又可粗分為「航道以東」、「航道以西」,漁權中心主任鍾瀚樞表示,與台灣西岸平行的「航道以東」十分接近海岸,目前已有六座風場、面積達 440 平方公里,該處原是西部沿岸漁業共享的漁場,風場造成空間排擠,加劇漁民生計困境與環境壓力。

鍾瀚樞指出,2023 年《再生能源發展條例》修法後,已開放風場可設於領海外,但主管機關遲遲未啟動法制作業,環評委員也曾一致建議落實「先遠後近」原則,廠商卻仍集中開發沿岸淺海(「航道以東」地區)。

紅色區為「航道以東」,與潮間帶最近距離僅約 17 公里,此處興建風場會壓縮漁民生計與鯨豚生存空間。(照片提供/漁權中心)

漁權中心籲航道以東應劃為禁區

因政府即將公布下一階段「離岸風電三之三」政策,亦即將決定哪些新的區位可以開發風場,鍾瀚樞認為,政府應將海洋空間規劃納入開發決策,排除「航道以東」的沿岸地區,也應排除生態敏感與漁業高度依賴區,避免重蹈過去忽視生計與生態的覆轍。

吳斐竣特別點名,「海峽 1 」與「海峽 2 」兩風場原擬聯合開發以降低成本,但「海峽 1 」因遭經濟部撤銷執照,導致「海峽 2 」單獨推進困難。另外,苗栗外海的「美森風場」則因未完成簽約而作罷。他指出,這些空出的區塊不應再新增風場設施,因為航道東側更靠近台灣沿岸,應明確劃設為禁建區,把海洋還給漁民與生態。

風場擾亂海域秩序,航道以東風場衝擊牡蠣生長

雲林縣漁船協會理事長李平順表示,自從風場與航道劃設後,原本的海域秩序被打亂,除風機佔據海域影響作業,風場經常有一半甚至三分之一的風機停擺維修,航道以東到潮間帶之間的饋線經常斷裂,一旦有潛水人員在海裡作業,漁船就得不斷避讓。

他強調,原本環評承諾:「施工期間不得影響當地漁業。」但這項承諾,至今卻不斷被打破。

除了捕撈漁民,養殖漁民也是風機開發受害者。彰化芳苑蚵農洪秋岳控訴,「風機打地樁、鋪設電纜時噴出的海沙,讓蚵苗無法附著,牡蠣長不大、甚至餓死。」嚴重影響養殖生態。

他指出,原本牡蠣從下苗到採收約需一年至一年三個月,可長到約 20 公分,如今養了兩年半,尺寸還不到 5 公分。「有些蚵農四年都沒有採收過,等於完全血本無歸。」

風電施工造成大量泥沙淤積在潮間帶,柵網再也抓不到魚。(照片提供/林昱志)

在地紀錄者疾呼「讓海休息」

「我退伍後回到芳苑,親眼見證潮間帶從繁榮走向衰敗。」芳苑生態紀錄者李國忠表示,隨著離岸風機開發,潮間帶迅速惡化。「每天都在打樁,海水變混濁,矽藻長不出來,牡蠣沒東西吃只能餓死。

李國忠指出,潮間帶原是陸蟹、毛蟹、鰻魚及洄游性生物產卵的重要場域,現在海岸地形改變、食物鏈斷裂,讓這些物種難以生存。「海也需要休息。」李國忠強調,應該立刻停止航道以東的風機開發。

環團憂泥沙與重金屬污染惡化海洋生態

「全台八成的離岸風機都蓋在這裡,彰化承擔的環境代價太大了。」彰化環保聯盟總幹事施月英表示,台灣離岸風電至今已設置逾 400 支風機,其中光是彰化海域就超過 370 支。然而這片海域不僅是南北海流匯聚之處,魚類多樣、是鯨豚重要的漁場,如今因風機密度過高面臨嚴重生態威脅。

她指出,彰化外海濁度本就偏高,風場施工時擾動海底泥沙,影響更為劇烈,「現行的減輕對策根本不足,不管是氣泡幕還是防濁幕,都沒有實質改善。」。

此外,風機的基樁多為金屬鑄造,長期暴露於海流中將釋出重金屬,而高濁度的環境會加速金屬磨蝕,使污染風險倍增。「未來一旦上千支風機落成,每支風機配有三到四個基樁,屆時重金屬污染將非常可怕。」

政府未能全面評估綠能與海洋永續該如何兼顧。(上下游資料照)

風機施工噪音,干擾白海豚棲地受威脅

蠻野心足生態協會研究員郭佳雯指出,離岸風電航道範圍,緊鄰瀕臨絕種的白海豚棲地,施工時的高強度噪音不僅干擾牠們的遷徙與覓食,也對其健康造成長期影響。

根據能源署 2021 年公布的《示範風場營運期間監測作業報告》,在風場施工期間,白海豚在該海域的出現頻率明顯下降,顯示其對施工行為高度敏感。

郭佳雯指出,在風場與航道瓜分海域之下,白海豚棲地與漁民作業空間被迫重疊競爭,「這就像風電廠商坐視鷸蚌相爭,等著白海豚與漁業互相消耗,阻力變小,反而讓開發更順利。」

鯨豚海龜擠在航道求生 保育團體籲釋出空間減少傷害

中華豚類協會秘書長曾鉦琮表示,台灣西岸海域是鯨豚與海龜的主要活動廊道,除了白海豚還有大型鬚鯨、抹香鯨等鯨類經常穿越海域,甚至會非常靠近沿岸活動。

曾鉦琮說明,當航道與風場密集設置,迫使鯨豚群體集中在狹小區域,讓牠們面臨更高的生理緊迫與棲息壓力,更提高混獲風險。他表示, 2021 年以來,台灣海域鯨豚擱淺事件持續偏高,時間點與彰化外海風場大規模開發高度吻合。「難道不能把一些海洋空間讓出來,給這些動物一條活路?」

能源署:無法承諾全面排除航道以東

針對環團與漁民要求「航道以東劃為風場禁區」的訴求,經濟部能源署再生與前瞻能源發展組組長陳崇憲表示,目前多數風場布局位於航道以西,至於早年規劃在航道以東、但後來遭撤案的區塊,業者仍可依現行法規重新提出申請,「我不能直接承諾會全面排除這些區域。」

陳崇憲補充,即使海峽 1 風場已遭撤照,但海峽 2 及美森風場仍保有開發權,「我無法預測業者是否會持續推動」。

陳崇憲進一步表示,雖然離岸風電設置已可突破領海限制,但尚需跨部會協商,釐清能否進一步往外海推進。「相關協商從 2023 年就已啟動,要看國防部在國安考量後還能夠挪出多少空間,才能再規劃」。

延伸閱讀:

研究證實,離岸風機釋出重金屬,恐污染海洋,牡蠣海藻累積風險,學者:應長期監測

【重磅調查】大風吹,吹什麼?風電重擊的海口人生

綠能(風電光電)進入農漁村相關報導

漁民訴願奏捷!彰化風場航道禁漁令,政院認違法需撤銷 漁民:還有禁航令

全台漁民爆氣!烏魚旺季航港局卻劃設航道禁捕,風電規劃不足竟由漁業承擔

彰化航道禁漁,引發西海岸漁業存亡之戰,超過百位漁民串連,要求交通部撤回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三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支持勇敢無畏的獨立新聞!

每一篇深入報導,記錄的不只是農業與環境,更是共同守護的土地價值。請支持《上下游新聞》,讓真相發聲!

上下游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