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網解密02》洗刷海廢污名,刺網全面實名制,如何避免誤傷鯨豚?環團呼籲更積極管理

(續前文)根據全球廢棄漁具倡議組織 (The Global Ghost Gear Initiative, GGGI) 的統計,全世界每年漁業海洋廢棄物達 64 萬公噸。現今的漁網多由耐久性合成材質編織,放在海裡經久不壞,若因為漁具衝突(與他船漁網勾結)、環境狀況(如海流)及天候影響(如暴風雨)而成為無主之物,「幽靈漁具」仍會執行「幽靈捕撈」。

儘管各種漁具都可能因故成為海洋廢棄物,但由於刺網是全世界最普遍的漁法,一旦遺失在海洋中,影響生態的程度更勝其他漁業廢棄物。為推動責任漁法,農委會漁業署的「刺網實名制」於今年 7 月 1 日正式上路,漁民須於刺網網具上標示漁船編號,違者將處 3 到 15 萬元罰鍰。

漁民不會故意丟棄生財工具,針對卡網熱點通報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水產試驗所海洋漁業組長葉信明指出,刺網是重要的生財工具,漁民不會故意丟棄。單張刺網價格不高,僅幾千元之譜,但單網只有幾公尺長,必須把好幾張接成大網才能作業,一組網就要幾萬元。國立臺灣海洋大學環境生物與漁業科學系助理教授蘇楠傑也指出,漁網若有破損,漁民一定會設法修補,「我知道有專業補網人月平均收入可達 10 萬元。」

蘇楠傑表示,刺網實名制除了可以追溯廢棄漁網的出處,也可以減少幽靈刺網,亦即沒有刺網執照卻仍使用這種漁法。葉信明則認為,除實名制外,未來需研發可自然分解的生物材質網具及釣具,才能達到「不留人工物於海洋生態系」。

「從明年 (2022) 元旦起,遺失或遺落刺網必須通報,管理單位或環保團體就可以針對『卡網熱點』進行清理。」國立臺灣海洋大學環境生物與漁業科學系助理教授曾煥昇闡析,實名制是事前管理,通報遺失是為了熱點分析,卡網清理是事後治療,三管齊下,才能減少刺網成為海底廢棄物的機率。

刺網一旦卡在礁石上,需要花費許多人力才能夠卸除。(照片提供/蔡馥嚀)

邵廣昭:國外早已實施實名制,讓漁民避開礁石區作業

得知政府推動刺網實名制,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教授邵廣昭大聲讚好。海洋垃圾中有九成是塑膠垃圾,其中一成來自廢棄漁具。「用實名制來管理是國外早就施行的辦法。」邵廣昭認為,實名制會讓漁民心存警惕,儘量避開礁石區作業,過去那種被底礁勾纏住就拋棄漁網的作法便會大幅減少。

刺網的配件是常見海廢 政府應對刺網有更多管理

因為關懷鯨豚而開始關心海廢和漁業等海洋生態問題,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以下簡稱「黑潮」)執行長林東良表示,去年黑潮完成東海岸漁業廢棄物圖鑑,其中就盤點到東海岸幾種常見漁法的廢棄漁具,包括延繩釣、流刺網、底拖網等等,刺網上的浮標、協助漁網下垂的鉛垂以及漁網等配件,都是常見的漁業海廢。

黑潮對刺網實名制政策給與肯定,「過去因為沒有登記,讓我們拿廢棄漁具一點辦法都沒有,不只清理耗費人力,對生態也產生很大的威脅。」林東良表示雖然耳聞有漁民反彈,但這就是必需推動的政令,「漁業署應該讓漁民知道,網具被丟棄在海裡不單是垃圾,還會繼續破壞生態,影響漁獲。」

綠色和平專案主任鍾孟勳則認為,實名制只是後端管理,「找得到」是哪條船掉落的刺網,無助於減少海中漁網的數量或是降低發生機會。綠色和平認同政府推動漁業資源復育的努力,但希冀政府能夠有更多關於刺網的管理作為,有效改善海洋生態,擴大劃設海洋保護區,甚至增加禁漁區的比例,才有機會全面復育漁業資源。

俗名為浙江藍的刺網浮子,是台灣東海岸常見的海洋漁業廢棄物。(黑潮提供)

基隆早已實施刺網實名制,保護珊瑚礁周邊500公尺全面禁用

「根據我的觀察,在大海中沒有礁石也沒有其他障礙物的地方,單層刺網其實還算友善。」基隆市政府產業發展處海洋及農漁發展科科長蔡馥嚀表示,只是漁況愈來愈差,漁民慢慢從「我只要捕 xx 魚」變成「我只要捕到魚」就好,不容任何「漏網之魚」的心態讓刺網從單層變成三層。其次,因為近岸生態比較豐富,不僅有魚類,軟體類,也有蝦蟹貝等底棲海鮮,因此刺網漁民也愈來愈靠近岸際,「漁法的使用就有點走偏了。」

「3海浬內全面禁用刺網雖然是我們的目標,但要給漁民轉型時間,不能一下子趕盡殺絕。」蔡馥嚀說基隆市政府花了數年時間,才逐步達到刺網實名制及 3 浬內僅可用單層刺網的規定,不過為了保護珊瑚礁,島嶼(台灣本島、基隆嶼、北方三島)週邊 500 公尺仍全面禁用刺網。

另外,蔡馥嚀在基隆沿岸發現,少數漁民會將已經破損的漁網放在珊瑚礁上,「抓到什麼是什麼,運氣好有螃蟹,甚至龍蝦,就算什麼都沒有也不會有損失。」蔡馥嚀強調,違規漁船並不多,但少數漁船就會造成很大的傷害。

包覆在珊瑚礁上的刺網會讓底棲動物繼續卡在網上,成為幽靈漁具。(照片提供/蔡馥嚀)

漁民:漁網都會「顧條條」

雲林漁民李平順表示,雲林沿海多為沙洲,沒有珊瑚礁石卡住刺網的問題,但仍願意配合實名制。「我們這邊冬季多是流刺,夏季多用底刺,除了冬季抓烏魚需要用多層外,基本上都是單層。」

「(實名制)是外行領導內行,」淡水漁民福伯認為,每個漁民都會把漁網「顧條條」,哪有可能隨便丟在大海裡。他說自己都在 10 浬海域作業,那裡沒有底礁,不會勾破網子,何必要實名制。

福伯補充,夏季時因為海水較為清澈,他會用單層漁網,否則魚群不會「自投羅網」,但是冬季浪大,三層漁網較穩固,只是現在能夠抓的魚真的少很多。

刺網作業與白海豚領域重疊  對鯨豚、海龜造成威脅

除了海廢問題外,流刺網誤補鯨豚也是外界關注重點。在「逐食而居」的原則下,人類的漁場也是鯨豚的餐廳,「因此鯨豚跟漁具、漁法的衝突一定會發生。」林東良表示,黑潮的鯨豚顧問曾於 2004-2006 年透過統計推估,台灣東部沿近海使用流刺網每年誤捕近 3,000 隻鯨豚,其中尤以大網目旗魚流刺網為最,主要受害者為瑞氏海豚及弗氏海豚。

林東良指出,國外已有許多鯨豚忌避措施,例如使用聲納干擾,讓鯨豚不敢靠近,台灣也應該引用類似的措施。

綠色和平專案主任鍾孟勳提到,台灣西部沿海刺網範圍和白海豚生活領域高度重疊,如雲林地區的白海豚熱區中,刺網船作業頻繁,這種漁法無法避免纏繞海龜、鯨豚,對珍貴的海洋生物造成巨大威脅。

台灣媽祖魚保育聯盟理事長文魯彬指出,從 2007 年至今,聯盟一再呼籲政府對刺網一定要有更嚴格的管理,「因為刺網是白海豚生存威脅中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媽祖魚保育聯盟的鯨豚研究員郭佳雯強調,所有的漁法都會傷害白海豚,重要的不是禁漁,而是先完整劃設白海豚重要棲息環境,然後在這些區域推動友善漁業以及開發案影響評估。

漁網纏繞在鯨豚身上,會產生永久性傷害。漁民依網繩的粗細及顏色判斷,此網應該是拖網。(照片取自103 年度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補助研究計畫)

只有用得好、沒有天然好 漁法首重管理

長年投入建立永續漁業指標,湧升海洋負責人徐承堉開玩笑地說:「抓不到魚的漁法就是對環境最友善的漁法。」但在漁民就是要抓到魚的前提下,「能夠控制抓到什麼魚」的漁法,才可稱為友善。

徐承堉舉例,許多人認為定置網是友善漁法,但日本的定置網常常會抓到鰮魚,這是漁民不想要的魚,幾百公斤不斷出現在漁網內,漁民先把牠們弄死再丟掉,「這樣有比較友善嗎?」或者,大家都說一支釣比較友善,但一支釣不像其他漁法以「量」取勝,在重「質」的情況下,一支釣往往以繁殖期的種魚為目標,若缺乏管理,一樣會對海洋永續造成傷害。

「問題不在哪個漁法好或不好,而是如何使用?」回到刺網的問題,徐承堉認為,刺網可以從網目大小、施放地點、施放時間來決定抓什麼魚,這是可以規範管理的。換句話說,唯有適地適用、良善管理,才有可能有永續漁業與海洋環境。

延伸閱讀:

刺網解密01》沿近海刺網非死亡之牆,單層、多層刺網對生態影響差異大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