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蘭高鐵站要設哪?交通部首度與宜蘭民眾面對面,地方意見分歧,站址仍未定案

高鐵宜蘭站設址爭議不斷,候選站由北至南分別為四城、宜蘭、縣政中心及羅東,目前呼聲最高的是四城站和宜蘭站。交通部過去一直以「未有定案、尚在研議」為由拒絕透露選址細節,引發民眾極大的反彈。

在立法院前會期交通召委邱臣遠的要求下,今日交通部率領鐵道局親臨宜蘭,部長王國材表示,除傳達鐵道局的分析評估外,更是為了聆聽地方的心聲,「希望 1,700 億的建設趕快在宜蘭實踐。」

高鐵設置宜蘭端四個候選站址評估(翻拍鐵道局簡報)

鐵路高架建設影響高鐵站址評估 四城站易淹水

鐵道局局長伍勝園以簡報分析四個站址的優劣之前,先報告「關聯計畫」:宜蘭至羅東鐵路高架化綜合規劃情況。因為有此高架工程,高鐵站址的選址才出現變數。

伍勝園指出,2020 年由行政院核定全長 16.1 公里的鐵路高架案,已於今年 7 月 15 日啟動綜合規劃及環評,預計 2032 年 10 月完工。高架將自四城南端 400 公尺處開始爬升,至冬山河南端止,並將利用高架建設機會,新增縣政中心火車站。

四城方案路線最短、經費最省,腹地廣大且不在鐵路高架計畫範圍內,因此不會與高架建設工程相互影響。不過對於蘭陽溪溪南民眾而言,至高鐵轉乘時間較久,且特定區內有原民遺址,且多為私人土地,並有八成為特定農業區。再加上該處是土壤液化潛勢區,易因豪大雨而淹水,需加強排水系統。

宜蘭站與台鐵共構 工程期最長

伍勝園指出宜蘭方案的優點,「周邊人口密集、公共設施完善,搭乘人數較多,有公有土地的開發潛力。」但他接著分析,高鐵為了列車調度需求,須於車站南側設置尾軌(道岔及橫渡線),不過現有宜蘭車站南端為一彎道,為了安全,尾軌不得設置於曲線上,高鐵若選址宜蘭,原有的車站月台必須北移。再加上與鐵路高架工程重疊,宜蘭的工程期將延誤至少 40 個月。

由於鐵路高架高 10公尺,高鐵站體也是 10 公尺,加上兩者間需設置穿堂層,因此高鐵台鐵共構不只工程複雜,且未來站體將高達 30 公尺,相當於 9 層樓高,對都市景觀恐有嚴重衝擊。

宜蘭站雙鐵共構高度將達32公尺。(翻拍鐵道局簡報)

縣政中心需徵收土地 羅東對遊客不便

伍勝園接著指出,縣政中心位於宜蘭、羅東之間,區位居中,兼顧溪北、溪南發展,且有廣大腹地,不只可開發車站特定區,且容易新闢完善的聯外道路系統。周邊土地可利用區段徵收開發,讓地主可以參與。不過路線長、費用高的缺點外,與四城方案一樣,有私人土地徵收時程難以掌控及位於易淹水區域的缺點,與鐵路高架工程重疊的影響,縣政中心方案將延誤 28 個月的工程期。

最後,羅東方案路線最長、經費最多,且根據過去城鄉旅次的統計,假日期間從北部、西部前來的遊客有 62.5% 停留在蘭陽溪以北,倘若高鐵設置羅東,這過半的旅客都必須折返往北,才能抵達旅遊目的地。

伍勝園強調,宜蘭高鐵案仍由專業顧問公司綜合規劃中,目前沒有定案。希望今天蒐整鄉親意見,在兼顧專業、切合民意的基礎上決定站址所在。

地方首長:尊重專業判斷

宜蘭縣縣長林姿妙表示,宜蘭十二鄉鎮全部動員,大家都期盼高鐵到來,只是希望交通可以兼顧宜蘭東西南北平衡發展。

宜蘭市長江聰淵強調交通部必須廣納各界意見,拿出可以說服各界的最大公約數,「宜蘭火車站有接駁功能,又是都市計畫用地,」他提醒交通部,規劃案作得漂亮,送入環評卻被退件,「民進黨會被罵死,說是在騙選票,得不償失。」

礁溪鄉鄉長張永德感謝政府將礁溪四城列為高鐵候選車站。但他對政治力介入表示遺憾,希望大家不要霸凌專業,玩弄民粹而犧牲高鐵前來宜蘭的美意。

交通部長王國材強調,宜蘭高鐵站址未定,民意必會納入考量。(攝影/楊語芸)

地方民代各有堅持

宜蘭縣議員吳宏謀接著表述,「簡報已經說明各方案的優劣,最快、最好的地方就是四城,這就是專業的選擇。」他強調遊客到宜蘭都是先來礁溪,再從礁溪幅射出去,選擇四城才最有利於觀光發展。他並且疾呼交通部要硬起來,不要被民代施壓就不敢選擇四城。

冬山鄉代表會主席黃強呈強調,「如果設址四城,國道五號只剩下停車場的功能,從蘇澳到四城要 50 分鐘,大家直接開車去台北,何必坐高鐵?」他建議選址縣政中心,不論從冬山、員山、三星,都是 20 分鐘車程就到。「建設不要怕花錢,但要看得長遠。」

宜蘭縣議員林錫明表示自己住在縣政中心特區,140 公頃開發後,30 年來生活範圍內連一家麵店、超市都沒有,高鐵拉到縣政中心,才能發展這個區域。「開發四城 400 公頃,要叫誰來住?建設要摸著良心來做,該給宜蘭縣民最好的選擇。」

交通要以安全為前提 需避開土壤液化潛勢地區

宜蘭大學名譽教授張智欽本身是都市規劃委員,專長為環境變遷與永續發展。張智欽表示,自己從 1995 年就參與宜蘭治水計畫,深知四城除有文化遺址外,還有淹水問題。而縣政中心是填土而來,宜蘭縣鐵道以東都有土壤液化的問題。「豪大雨一來,四小時就要降雨 600 公釐,這樣的地方要建 9 公尺高的站體,大家要想想安全問題。」

宜蘭縣小客車租賃商業同業公會理事長陳有正說,自從媒體報導四城方案,引起民眾嘩然,一個政策不能得到民意支持,就需要檢討。「錯誤的政策比貪污更可怕,」不能用過去 20 年的思維來規劃宜蘭高鐵,讓四城重蹈覆轍。四城對消費者不便,就無法抒解雪隧塞車。「選在宜蘭站雖然建設時間長,但交通最重要的是安全,而且要選不會淹水的地方。」

宜蘭大學名譽教授張智欽強調,四城及縣政中心預定站址為易淹水地區。(攝影/楊語芸)

務求畢其功於一役 不該以高鐵為由投資土地

宜蘭縣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陳世玉表示,高鐵不管設址何處,務必考慮冬山、蘇澳、三星、五結等地區的接駁問題,這才是在地居民真正需要的。她認為宜蘭設站可以沿用原來的公共設施,不應該另外設站在偏遠地方。「西部高鐵已經有許多失敗案例,不能把宜蘭當成實驗,要一次就成功,不要再來一個半身不遂的國 5。」

宜蘭縣客家聯盟協會總幹事游國連指出,交通部 8 月 19 日提出四城方案後,他隨即發起連署書,直到昨日(9/24)共收到 5,000 份,希望設置在宜蘭站,他會將連署書交給交通部作為參考。

「高鐵建設應該投資城市,而不是投資土地。」游國連根據交通部提供的資料計算,透過區域徵收土地後標售,四城住宅土地 24 萬/坪,商業區 32 萬/坪;縣政中心住宅土地 40 萬/坪,商業區 60 萬/坪。以此土地成本計算,未來四城一棟房子要 2,000 萬,宜蘭人不吃不喝 50 年才買得起,縣政中心要 70 年,「這樣的房價年輕人根本買不起,新市鎮要如何形成?」

立委:宜蘭站有專業顧問及最多民意支持

台灣民眾黨立委邱臣遠表示,「宜蘭縣有 25 名議員、9 名鄉鎮長、9 名代表會主席聯署意見書後提交立法院,指出(選址)宜蘭站有最多的民意。」既然有超過四分之三的地方民意代表支持高鐵設站在宜蘭,交通部便應充分尊重。

邱臣遠表示,過去交通部忽略與民眾溝通的重要性,讓大家覺得不受尊重。既然高鐵已經是全國民眾關注的焦點,地方民意又強烈反彈,政府必須用公開正面的態度來面對民意。「交通建設是好事,不要演變成政治事件了。」

民進黨立委陳歐珀表示,行政失序的結果,各種陰謀論甚囂塵上。「當家不作亂,但交通部政策反覆,引發宜蘭不安。」他指出,去年委託世曦顧問公司的期中簡報就已指出「綜合考慮各方案後,設置宜蘭站的經濟效益最高,民眾最為便利。」但交通部卻在八月中旬改弦易轍,既違背專業,又違逆民意。

陳歐珀也指出,交通部想透過四城或縣政中心的開發平衡支出,「但是全世界只有台灣還在用區段徵收強徵民地,非常嚴重。」為了對歷史負責,懇請交通部不要讓宜蘭再亂下去。

說明會會場外許多黑衣人穿著「支持四城」的背心。(攝影/楊語芸)

交通部:並非選定四城 而是拋出各種考量

在20位與會人士發言後,王國材強調,「今年七月鐵路高架開始綜合規劃時,發現顧問公司評估的宜蘭有共構、高度等問題。」不能說政府的立場有轉彎,更不是已經選定四城站,而是拋出其他方案,希望大家再考慮。當宜蘭站有上述問題時,支持宜蘭的鄉親們如果仍舊選定宜蘭,交通部也會再考量。

「我今天如果直接宣布在哪裡設站,可能走不出會場了。」王國材希望透過溝通讓大家知道交通部的難題,如何降低建設的衝擊可以再集思廣益。「期待地方有更好的共識,大家歡喜迎接高鐵到宜蘭。」

延伸閱讀:

宜蘭高鐵爭議01》規劃站址大轉彎,高層屬意「四城」,472公頃農地將被強制徵收

宜蘭高鐵爭議02》選址規劃黑箱作業,地方竟無權探問,超額徵收犧牲人權

高鐵開進宜蘭,在地人怎麼看?公民團體舉辦工作坊:「宜蘭人的聲音不該被漠視」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三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支持勇敢無畏的獨立新聞!

每一篇深入報導,記錄的不只是農業與環境,更是共同守護的土地價值。請支持《上下游新聞》,讓真相發聲!

我要贊助

你的支持,讓土地的故事被更多人聽見!

支持《上下游》,讓台灣農業的價值被看見,守護安心的食物與珍貴的土地。

我要贊助
上下游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