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山飄出紅茶香!被遺忘的陽明山茶業兩百年,《草山紅》踏查重現

若問陽明山有沒有種茶?產茶?大多數台灣人應該都會搖頭。令人驚訝的是,陽明山不僅曾經種出入口甘醇的茶葉,而且茶產業有兩百年的歷史,塑造了陽明山地區的風土景觀和文化厚度,這些飄著茶香的史蹟和故事,都在《草山紅:陽明山國家公園的茶業發展史1830-1990》(以下簡稱《草山紅》)一書中呈現。

史料加田野 重現兩百年陽明山茶產業歷史

由陽明山國家公園管理處(以下簡稱「陽管處」)及衛城出版社共同出版的《草山紅》,今天舉辦新書發表會。衛城總編輯張惠菁首先指出,《草山紅》是陽管處主動發起探問,委託歷史學者陳志豪帶領研究團隊進行研究,梳理出兩百年來陽明山區茶產業發展史,再由陳志豪改寫學術研究成果,由衛城出版編輯為一本面向大眾的書籍。

歷史學者陳志豪帶領研究團隊梳理陽明山區茶產業發展歷史,寫就《草山紅》一書與國人分享。(攝影/楊語芸)

《草山紅》書中不但收錄文獻、史料、舊照片、統計圖表,更製作多幅地圖,也進行了現址的拍攝,以便對照古今。除了書籍外,陳志豪的學生並依據田野調查時採集到的採茶褒歌,製作〈想.茶〉台語歌曲,產生古今唱和的樂趣。

張惠菁強調,陽明山是台北都會最方便的郊區,她自己也經常在陽明山區登高作樂,但過去從來不知道陽明山有兩百年種茶的歷史。茶產業對陽明山的地形、地貌產生重要的影響,也在人文、族群、宗教方面留下清楚的軌跡,但因為茶葉已經從陽明山消失,國人也無從得知這些美好的故事。

出版《草山紅》,最大的功能就是透過史料的整理,完整釐清這段歷史,「這些研究不應該只有學者知道,應該讓陽明山的遊客知曉空間更深層的意義。」張惠菁說。

因地利之便發展茶產業  古道就是採茶姑娘走的路

《草山紅》作者陳志豪指出,與陽管處合作茶產業調查、出版面世,讓他有走出象牙塔的感覺。為了回答「草山有紅茶嗎?」這個歷史問題,他先找出相關資料,包括美國國會圖書館的檔案照片、契約等,但他的企圖不只是回答哪裡有茶?也想進一步釐清它的意義。例如外國人在陽明山國家公園拍的茶園照片,反映的是他們先看到有茶園,才來發展產業。「並非我們過去以為的外國人來買茶,台灣人才開始種茶,而是早在18 世紀就開始出現。」

陳志豪接著指出,陽明山國家公園的特色是緊鄰淡水港,在外銷上有地利之便,英國人、日本人都想要來台灣發展產業。陽明山因為地理位置緊鄰都會區,外來者來到台灣的第一站就是台北,搜尋茶產業的雷達裡就會找到陽明山。

「陽明山茶產業與週遭社會連結在一起。」陳志豪表示,陽明山跟其他國家公園的不同之處在於它與居民的產業活動關係密切,大家會利用山區環境進行經濟活動,創造更深層的人文景觀,使得陽明山的自然美景畫面中,還有很多歷史的層次。例如走在古道上遇到雲霧,固然是自然提供的饗宴,但閱讀《草山紅》便會知道,以前的農夫看到霧就知道可以種茶,現在的古道就是採茶姑娘走的路線。

「大屯溪古道上有 1870 年修築的石板橋,是為了讓茶農跨過大屯溪時,茶葉不會碰到水而興建。」陳志豪以現今仍然存在的「三板橋」為例,建議讀者從書中尋訪茶產業遺跡,在大自然中看到歷史景深,讓已經不存在的茶產業仍有存續的生命力。

大屯溪古道上 1870 年修築的三板橋是陽明山茶產業的遺跡。(里昂紅攝影工作室攝/衛城出版社提供)

石屋曾經是茶寮 陽明山茶火紅兩百年

《草山紅》是研究計畫改寫的書籍,然而一開始為什麼會有這項計畫呢?陽明山國家公園管理處保育課課員高千雯提到,2016 年陽管處進行面天坪石屋群的研究時,發現許多石屋曾經是茶寮,「陽明山有種茶?」的疑慮自然產生,為了找出答案,才委託學者陳志豪進行研究。不過老師是歷史學者,不熟悉茶葉的品種、製作技術,幸有茶葉改良場副場長邱垂豐成為本書重要的顧問,許多關鍵問題才得以迎刃而解。

邱垂豐提到,台灣在日治時代有「南糖北茶」的產業發展,不過茶葉早在日治時期之前就出現在台灣。「我們的祖先自福建、廣東,從北海岸進來後,就把茶樹種籽種在淡水、三芝、金山等地,然後慢慢往大屯山群移墾。」戰後,臺茶繼續蓬勃發展,1970 年代是大屯山區製茶場林立的蓬勃時期,到了 80 年代尾聲,陽明山茶才逐漸走下舞台。

「草山紅」茶樹種在陽明山苗圃 未來將正式發表

本研究進行的同時,陽管處發現國家公園第二苗圃內還留有一小塊舊時茶園,這裡的茶樹經鑑定為「小葉種青心烏龍」,由茶改場邱垂豐副場長命名為「草山紅」,由木柵農會負責烘製。農會總幹事張朝翔指出,大屯山區多火山岩,這種酸性土壤特別適合茶葉種植,加上苗圃位在七星山下,好山好水的陶冶,讓這些五十年的老茶樹表現驚人,「我們的茶師相當驚艷,未來將舉辦正式發表會,將草山紅介紹給國人。」

發表會現場準備的草山紅讓與會者試飲,邱垂豐指出,不同於過往紅茶需要加糖、加奶才能去除苦澀味,草山紅入口甘醇溫和,咖啡因含量較低,非常適合女性朋友飲用。

陽明山國家公園第二苗圃植有長達半世紀的茶樹。(照片提供/衛城出版社)

住民記憶和土地紋理仍在 一起走入茶歷史

張惠菁補充,編輯本書的收穫良多,為了讓《草山紅》成為可以長期閱讀、值得收藏的書籍,也為了嘉惠讀者,特別製作拉頁地圖,協助讀者按圖索驥,找出茶產業的遺跡。她認為茶產業雖然沒落,但民間信仰的寺廟還在、人群還在、住民的記憶、橋樑跟駁坎這些被茶塑造的土地紋理都還在,希望《草山紅》可以幫助讀者,走進這些歷史裡。

張惠菁也提到「公眾史學」的概念,陳志豪帶領學生從事田野調查時,認識早年曾經種茶的阿公阿嬤們,他們的故事在這段歷史中才找到被記錄的位置,也能引發讀者的共鳴。「在此階段的台灣,我覺得非常有意義。」

《草山紅》是第一本有關陽明山茶產業史的專書,讀者可按圖索驥,重回歷史現場。(攝影/楊語芸)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