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寫手

歷史、文化、環境共生的大地藝術(6)藝術具有無限的可能─兩個藝術祭的效應(上)

年一度的越後妻有大地藝術祭,此刻正在日本新潟進行,本文作者(台灣歷史資源經理學會秘書長)特別為未能親自參與盛會的讀者們,詳細寫下「越後妻有大地藝術祭」及「瀨戶內國際藝術祭」兩個藝術祭產生的脈絡與展演內容,以及這樣的藝術行動對當地以及日本社會帶來的影響。本文針對藝術祭帶來的社會與經濟效應作分析,閱讀系列其他文章,請見文末附錄。

藝術具有無限的可能性

2009年正逢新潟縣全縣致力推動觀光的大觀光交流年,即便新潟縣夏天氣候多變,大地藝術祭仍然吸引許多人潮參觀,根據第四屆大地藝術祭總括報告書統計,2009年參觀總人數達到375,311人,參與的聚落與展期中作品數量都較往年成長(詳見下表),其中在訪客分析的部分,有六成的來訪者來自外縣市,有四成的參訪者於展期中至少來訪兩次以上,帶給新潟縣的整體經濟效益達到35億日圓以上,媒體效應更是從日本境內延燒到海外。

舉辦年 參觀人數 參與聚落 展期中作品數
2000 年(平成12年) 162,800人 28聚落 146作品
2003 年(平成15年) 205,100人 38聚落 224作品
2006 年(平成18年) 348,997人 67聚落 329作品
2009 年(平成21年) 375,311人 92聚落 365作品

資料來源:大地藝術祭越後妻有三年展2009總括報告書

2010年瀨戶內國際藝術祭方面,委員會最後官方統計參觀人次達到93萬多人,超過原先設定的30萬人達三倍有餘,其中以直島291,728人最多、豊島175,393人居次,小豆島113,274人、女木島99,759人、男木島96,503人、大島4,812人、犬島84,458人、高松72,319人。原本就在海內外享有盛名的直島擁有最多參觀人數並不讓人意外,值得注意的是原本被污名化的廢棄島嶼豊島,因為主辦單位的精心安排,設置包括豊島美術館與許多大師級藝術作品,島上並設置免費公車接駁遊客,帶來了相當程度的人潮與關注。

一項看似成功的藝術計畫往往只是開端,如何繼續讓居民們共同來守護家園,維護環境與藝術作品才是地域永續發展的根基。北川富朗從「越後妻有大地藝術三年展」到「瀨戶內國際藝術祭」一路走來也遭受許多批評與質疑,仍然持續堅持愛護家鄉的理想,藝術祭的名聲吸引世界各國紛紛前往取經,卻常將焦點放在藝術活動執行層面,然而每項活動背後的中心思想與維運機制、對於地域發展與居民生活感受的顧慮,卻是經常被忽略的課題。

2011年二月北川富朗與福武總一郎在直島一場關於瀨戶內國際藝術祭的對談,兩位透過藝術守護自然、土地與環境的耕耘者留下這段共識:「藝術是催化劑,瀨戶內人的微笑與自然才是主軸。」兩位曾經抱持不同藝術經營理念的行動家,在經過持續的溝通與對地方的了解之後,著手實踐一次次與居民對話的藝術行動。

Exif_JPEG_PICTURE
直島碼頭前草間彌生的南瓜作品(攝影/楊偉林)

與居民對話的藝術行動

北川富朗在談到與藝術家之間的互信關係時特別說明:「藝術家們會找出每個地方的特色,例如有藝術家發現梯田是地方的特色,為了吸引大家前來梯田而將藝術創作品設置在梯田;來訪者為了參觀該藝術作品,就會來到梯田散步遊憩。換句話說,藝術創作品就是為了突顯地方原來的特色與資源而誕生的,最初雖然可能是因為土地便宜等因素,但後來則主要基於藝術創作等要素來決定地點。」(註1)

然而設置藝術創作的地點通常都是私有地,身為策展人的北川富朗就必須作為中間協調人,將藝術家為何選中這些地點創作的理由,以及呈現的藝術形式與效應,充分地跟住民們來說明。

獲得認同是這些藝術作品成立的要件,對住民而言,親身參與作品創作就像是完成自己家鄉的彩繪一樣,所有共同完成一項藝術作品的參與者,都感到與有榮焉,於是乎當這件作品永久被保留下來之後,居民也開始自發維護與清理,並且熱心地向參訪者介紹作品。

「藝術就像是新生的嬰兒需要花費時間照顧,但是她能讓所有人都聚集在一起,一起來照顧的人會產生彼此的聯繫,這就是藝術的力量。」(註2)北川富朗常在不同場合提到他的「藝術嬰兒論」,這也就是藝術作為觸媒所具有強大的渲染力。

北川富朗堅持自己挑選藝術家,而且是「好」的藝術家,這樣的評選方式自然受到主觀獨斷的批評,但是藝術祭推陳出新,創意綿延不絕的作品證明了一切,同時國際知名的建築與藝術大師參展也為藝術祭帶來注目的眼光,這在參觀人潮與資金募集上都能帶來直接的收益。更重要的是這些好的藝術家透過藝術作品本身或是與居民互動過程自然而然與地方產生火花,聯繫了逐漸疏遠的鄉村生活網絡,讓人與人之間的距離能夠更加靠近。

其中北川富朗也認為藝術祭海報的設計,是行銷藝術祭的重要推手,瀨戶內海國際藝術祭2010的主視覺設計特別請到日本設計大師原研哉操刀,簡潔而充滿想像的海報設計與識別系統成功吸引國內外人士的目光,儼然成為藝術祭會場中同樣耀眼的藝術作品。

ie1 Exif_JPEG_PICTURE
杉本博司著名的「護王神社」作品(左圖攝影:杉本博司,右圖為玻璃與石塊階梯特寫,攝影:楊偉林)

在大型文化活動年度舉辦之間的空檔,如何讓住民保有對於舉辦或協助活動的熱情,是許多以雙年展、三年展型式舉辦的活動所面臨的重要課題,北川富朗表示:「基本上我兩周會去一趟新潟,每周會去一趟瀨戶內海,參與各種會議或召開說明會來和住民交流,因此必須花大量的時間和民眾相處。

每次去當地不僅是為了藝術祭的活動,還包含相關設施的經營管理,以及政府方面的相關建設與環境維護。」(註3)除了藝術祭活動規劃,北川富朗同時參與地方政策制定與環境維護,因此他表示本身不太可能再到其他國家策劃相關的計畫,因為對於地方上全盤瞭解其實是需要長時間的經營。

藝術祭帶動相關地方網站與部落格的設立,地方居民或是參訪遊客透過網際網路分享當地風情,讓藝術季的效應無遠弗屆;北川富朗個人也自2011年開始在四國新聞上每月發表專欄文章,側記北川個人策展經驗與獨特的觀察眼光,顯見他與瀨戶內海居民與環境互動的心得。

2011年五月文章「瀬戸の花嫁」便分享一場在男木島上舉行的一場32年來未見的結婚典禮,在傳統民謠「男木伊勢音頭」與民歌「瀬戸の花嫁」的旋律當中,幸福的新人在男木島舉行婚禮,在女木島舉行喜宴,在幸福洋溢的感染之下,也讓北川富朗不禁思考著瀨戶內人口流失的問題,以及藝術與傳統結合的可能性。

除了傳媒的效應,自主民間力量的形成,是地域振興與活化計畫得以持續推動的重要因素,西村幸夫教授在「打造觀光城鄉」書中指出「朝向獨立的觀光城鄉營造」必須經由地方組織的成立,讓地域振興事務走向地方自主與經濟獨立。

在越後妻有,2007年成立的「NPO法人越後妻有里山協働機構」便集結了藝術項鍊計畫推行以來形成的民間力量,成員包括越後妻有地域以及外地的人們,2009年成為首次與大地藝術祭執行委員會共同主辦的民間團體,也是當地支援日本「311東北大地震」的民間力量,開始有更多人加入希望讓地方居民生活更快樂而且有尊嚴的夥伴行列。

43_Ogijima_JaumePlensa
男木島上的作品(影像出處:http://setouchi-artfest.jp/artwork/43_Jaume_Plensa/)

(註1) 引自2012年2月本研究訪談北川富朗內容。

(註2)引自2012年2月本研究訪談北川富朗內容。

(註3)引自2012年2月本研究訪談北川富朗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