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蟲系男孩變身蜂農,尋蜜源、躲農藥,林岳陞遊牧八年,經濟自主自由

蜜蜂會生產美味的蜂蜜,卻也可能螫到人痛不欲生。在中部地區,有一個年輕蜂農林岳陞,被蜜蜂螫到發高燒、喪失記憶,卻反倒走上養蜂之路。

林岳陞並非出身蜂農家族,只是因為就讀中興大學昆蟲系,上了一門養蜂課,竟一頭栽進養蜂世界。他笑著說:「被叮雖然還是很痛,但叮久了也就免疫了。」他原本只是想賺點零用錢,慢慢演變成全職養蜂,之後更創立了自己的蜂蜜品牌「丘山蜜徑」。這個青農從零開始,自產自銷已經八年,從來沒虧過錢,還有寒暑假可以放,一起來聽聽他養蜂賣蜜的故事。

青年蜂農林岳陞把蜜蜂養得非常繁盛,迎接春天採蜜忙季(攝影/馬振瀚)

養蜂課的「震撼教育」,怕蜂的青年竟決心養蜂為業

講到為何會開始養蜂,林岳陞笑著說,自己是透過體育資優的身份進到興大昆蟲系就讀,難免擔心課業不如同儕。當時他覺得反正書讀不過別人,但至少要找件自己有興趣的事才行。大二那年他上了學校的養蜂課,打從心底覺得養蜂很有趣,便決定認真把養蜂當成「有興趣的事」來做。

然而林岳陞馬上就發現養蜂不是等閒工作,有次他在課堂上被螫到,怕到整個月都不敢去蜂場。與蜜蜂「親密接觸」後,他挫折了一段時間,但是想想既然都已經下定決心要認真養蜂,勢必要回到蜂場給自己一個交代,於是硬著頭皮回去上課,努力克服對蜜蜂的害怕。

後來又有一回,林岳陞連續被蜜蜂蜇了七、八次,這次他只覺得頭有點暈,之後還去教籃球。沒想到當晚就開始發高燒,隔天醒來,甚至完全不記得自己有去教籃球,宛若失憶一般。

對比養蜂初期被蜂螫的狼狽模樣,和現在完全不需穿防護衣,也能在蜜蜂包圍下工作的他,可說是180度大轉變。林岳陞開玩笑說,「如果現在的我遇到當初的自己,我一定會笑他。」

林岳陞手中的噴煙器是每位養蜂人必備的工具(攝影/馬振瀚)

從兩箱到一百箱,穩扎穩打的養蜂之路

養蜂課結束後,林岳陞在老師的協助下,買了兩個蜂箱放在自家後院,開始了他的養蜂生涯。當時家人聽到他要在家養蜂的決定,不僅沒有反對,反倒十分支持,已從警職退休的父親,更是興致勃勃地投入跟他一起養蜂。

林岳陞的父親跟他一起照顧蜂箱,而且只要看到蜂蜜就會買回來研究,交了許多「學費」之後,兩人越來越了解養蜂產業,父親也從支持他、跟他一起養,到最後也買了自己的蜂箱來養。

父子倆雖一起養蜂,但是方法卻不相同。林岳陞是從學校、研究單位學習有關蜜蜂的知識,但父親則是從業界前輩那邊學習。「畢業後,我爸很希望能幫忙投錢擴大蜂群,但我當時是希望用養蜂的收入來慢慢擴大,而不是額外投入資本。」在經過一段時間的磨合與溝通後,他與父親達成了彼此支援但互不干涉的共識,目前也按著自己的節奏來發展蜂群規模。

2018年,林岳陞的蜂箱已經從最初的2箱成長至15箱,而後院的空間也無法擴大蜂群規模,因此他四處找尋可以放蜂箱的地方。蜜蜂對農藥非常敏感,蜂農需要根據不同作物噴灑農藥的時間遷徙,因此必須選擇農藥風險較小的環境,詢問農民是否願意讓他們放蜂箱。

「我覺得農民的個性很純樸,互動都是講情誼,他喜歡你就會讓你放,不會要你用利益交換。」林岳陞語帶感謝地說,他在台中市郊找到一片菜園,菜園主人聽完他們的要求,二話不說就出借田地,而且完全沒有提起租金或報酬的事。由於這片菜園不會噴藥,成為他固定的「放蜂基地」,他的蜂群也從15箱逐漸壯大到100箱的規模。

林岳陞的蜂群正在穩定壯大(攝影/馬振瀚)

躲農藥、尋蜜源的四季遊牧生活

蜂農看似忙碌,卻又如蜜蜂般自由來去,這位年輕蜂農是如何度過一年四季的呢?

春季龍眼花與荔枝花盛開,蜂農農忙季也就到來,只要採蜜時節一到,林岳陞便會帶著蜂箱從放蜂基地,來到霧峰桐林的荔枝園、龍眼園採蜜。採蜜期一過,便會儘速離開果園,避免蜂群受到花季後期噴藥工作的影響。

夏天近了,也意味著蜂農「放暑假」的時刻到了。林岳陞指出,蜂農在夏天的工作,主要是替蜂群找個能減少日曬雨淋的地方避暑,並定期用草酸為蜂群除蜂蟹蟎,此外只需3-4天巡一次蜂場,靜待秋天採蜜期的到來。

夏末秋初百花開,秋天是蜂農採百花蜜的季節。不過秋天的採蜜量比春天少,因此秋季不如春季繁忙,有些蜂農甚至選擇秋天不採蜜,只維持除蜂蟹蟎的日常工作並等待過冬。而他在秋天時,會將蜂箱從菜園移到竹山,讓蜂群在此過冬,並以周圍的櫻花、梅花和咸豐草為蜜源。

林岳陞表示,每年要遷徙到何方採蜜,蜂農必須自己打聽,他會騎著機車四處觀察,若有發現適合的果園環境,便會上前與農友攀談聊天,詢問可否讓他放蜂採蜜。以他的經驗,農友們一般不會拒絕,也都很願意幫忙,在他養蜂的八年間,幾乎不曾找不到地方放蜂採蜜。

市集擺攤是林岳陞重要的銷售途徑之一(圖片提供/林岳陞)

自產自銷,不靠盤商,雖辛苦卻自由

蜂蜜屬於高單價的農產品,通路是決定蜂農能否撐下去的關鍵。林岳陞指出,「台灣有非常多養蜂產銷班,但彼此之間鮮少有實際的技術交流,在行銷策略上也很匱乏。」他進一步解釋,傳統蜂農多仰賴盤商收購,不僅通路為盤商控制,蜂蜜的收購價格又長期過低。一個鐵桶的蜂蜜,他自己賣可以賣24萬,盤商收購卻只有6-7萬,落差高達四、五倍以上。

自認在行銷與通路上都比傳統蜂農更有競爭力的他,選擇包辦從生產到行銷的所有工作,並且找到一群願意支持他的客戶。林岳陞分析,自產自銷的蜂農,一般只要確定銷路並鞏固既有客戶,就算只養20箱也都能賺錢。他強調,唯有自己掌握通路與客群,才能跳脫蜂農收益長期為盤商所控制的局勢。

「如果有人問我好不好做,我會跟他說不好做」,林岳陞表示,雖然他賣蜂蜜收入不錯,但是產銷全靠自己不僅辛苦,也經常感到挫折。擺市集與社群平台是他重要的銷售管道,但有時候出攤了不一定有生意,且近兩年受疫情干擾,若市集取消,對收入的影響更是明顯。此外,他也坦言,自己平時已花費大量時間在照顧蜂群,未來要如何投入更多時間與精力於社群平台上經營品牌,仍是深具難度的挑戰。

林岳陞會到市集擺攤,同時也將蜜蜂帶到人群的眼前(圖片提供/林岳陞)

從賺零用錢到全職投入,從來沒虧過

「雖然養蜂最初只是為了賺零用錢,但我當時就已經把養蜂當成經營一間公司,收支有專屬帳本,從大學時期也就已經開始有賺錢,從來沒有虧過。」大男孩林岳陞開心笑談營收。

林岳陞說,養蜂不只有趣又能賺錢,而且可以自由自在地生活,不用受辦公室拘束,雖然收入不平均地分散在各月,但有明確的寒暑假,讓他認定這才是自己想要的生活方式。

回顧八年的養蜂過程,林岳陞表示,一個人做久了還是會孤單,但是看到自己與蜂群的成長與壯大,或是產品得到認同,衡量優劣之後,他還是想要繼續走下去,「我喜歡這八年的人生」。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