恆春洋蔥存亡關頭!土壤病害長年累積,噴藥也無效,水旱輪作難推動

好吃的恆春洋蔥正面臨產業存亡危機,危害洋蔥的黃萎病、炭疽病及細菌性軟腐病,病菌長年潛伏在土壤中,近年來隨著氣候變遷、冬雨頻率提高,洋蔥的病害也愈發頻繁,使得洋蔥產量下跌、農民收入大受影響,今年採收時的植株良率只剩四成。恆春鎮農會總幹事林順和煩惱地說:「以前洋蔥很好種,近年來的洋蔥越來越難種」。

高雄區農業改良場輔導洋蔥產業多年,研究員指出,洋蔥病害多透由土壤傳播,同一塊田區採收後多採休耕,使得病菌連年積累,一遇到下雨便好發。農糧署南區分署則表示,藥劑對洋蔥病害的防治效果有限,水旱輪作較能有效降低病菌密度,鼓勵產地農民在休耕時間改種植水稻,或是在綠肥植物翻耕前將田區灌水。

恆春半島洋蔥病害嚴重(圖片提供/林順和)

氣候變遷使得洋蔥病害好發,產量及收入下滑

我國洋蔥主要產地在南部的屏東和中部的雲彰地區,屏東的恆春半島是最大產區,產季在3月中旬至4月,因有強勁落山風,讓養分充分鎖在地下的球莖中,使得恆春洋蔥風味獨特。不過,洋蔥農最怕遇到下雨,因為只要一下雨,各式洋蔥病害就會顯現。

從小跟著家人種植洋蔥的林順和說明,過去一直都有洋蔥病害,但以前並不會常常發生,近年來的氣候變遷、降雨異常,讓洋蔥病害頻仍、產量降低,以今年狀況來說,年初春節下雨已讓還未採收的洋蔥損失不少,後續仍有多波降雨,「如果不下雨,還有八成多的植株可以收,下了雨、發病只剩下四成植株可以收。」

今年洋蔥收成狀況不理想,供給量下滑,價格便爬升。林順和表示,洋蔥大球若能達到每公斤15元,便是不錯的價格,今年價格為每公斤20元,「價格很不錯,可是產量不好,很多農民沒有賺到錢」,而讓人擔憂的是,倘若種洋蔥的農民收入不如預期或是虧損,那可能導致洋蔥產業萎縮、甚至消失,「洋蔥養活了恆春,產業保不住,這是我們不樂見的。」

恆春洋蔥連年耕作下,病害纏身,產業面臨危機(上下游資料照)

病害透過土壤傳播,藥劑僅能抑制無法根除

洋蔥病害不斷發生的原因,在於病菌是透過土壤傳播,高雄農改場作物環境課長曾敏南說明,洋蔥三大病害分別為黃萎病、炭疽病及細菌性軟腐病,危害最久的黃萎病是真菌性病害,20年前在恆春當地爆發過一次,後續農改場緊急選出藥劑賽普護汰寧,才得以防治。不過藥劑無法完全根治,因為農藥只能接觸土表,而造成洋蔥黃萎病的鐮刀菌仍潛伏於地下。

炭疽病及細菌性軟腐病則是近年來因降雨時間而頻頻出現,曾敏南表示,炭疽病是真菌性病害,主要出現在土表,細菌性軟腐病則是透過土壤傳播,兩種都容易在下雨後出現。其中比較棘手的是細菌性軟腐病,因為可用藥劑種類少,而近年來恆春洋蔥種植初期都會遇到冬雨,因此病害愈加頻繁。他坦言:「藥劑雖能短暫抑制,但長遠來說,無法根除土壤中的病害。」

病害長久累積導致了洋蔥的連作障礙,農民的種植習慣更讓危害加劇。曾敏南說明,農民購買洋蔥種子後會在自家田地中撒播育苗,但潛伏在地表下的病菌依然存在,每年翻耕、幼苗再次定植時又會感染。

藥劑無法根除病害,有可能透過健康種苗改善嗎?曾敏南回應,倘若農民願意使用苗盤、乾淨的培養土,並輔以藥劑來育苗,未挾帶病菌的健康種苗確實生長狀況會比較好。但實務面來看,獨立育苗的做法對農民來說經濟效益不大,曾有種苗業者嘗試過,最後也因為「袂和」(台語的不划算)而作罷。高雄農改場目前正在研發洋蔥育苗機械化,希望未來透過省工的操作方式提高健康種苗的產能。

水旱輪作即可解決,但實務面難推動

藥劑行不通、健康種苗沒有效益,難道沒有別的方法可以對付這些病嗎?有!曾敏南表示,其實只要在洋蔥採收後,整塊田接著種植其他作物即可。洋蔥是旱作,接著種植水稻,水旱輪作下,土壤中的病菌密度便能降低,以過去輔導高麗菜輪作的經驗來說,約四至五年,病害發生頻率便會下降。

但恆春地區的水旱輪作在實務面卻難以推行。研究洋蔥多年的高雄農改場旗南分場副研究員黃祥益說明,恆春洋蔥採收完的時間點為4月,此時種植水稻管理挑戰高,農民多傾向在原本洋蔥田上種植綠肥作物、領取休耕補助,對於輪作水稻興趣缺缺。

黃祥益分析,恆春洋蔥田小而破碎,多數農民的洋蔥田形狀並不整齊,機械難以操作,種植到採收缺乏人力,現在病害好發,對洋蔥產業的威脅不小,「恆春半島是因為特殊的落山風才形成獨特的產業文化,如果消失,說真的,非常可惜。」

休耕時田區灌水、整平,評估用滿江紅做綠肥

洋蔥產業面臨的病害危機該如何是好?農糧署南區分署長羅正宗表示,恆春地區的田區沒有重劃,彼此的灌溉水道相連,病菌才會一傳十、十傳百。

羅正宗認為,實務面來說,若要將土壤全面改良是大工程,還是先建議農民「休耕時將田區灌水,翻耕時地盡量整平」。因為農民會在休耕種綠肥植物,綠肥長到一定程度時翻耕,翻耕後才接著種植洋蔥,灌水的時機點就在翻耕前,讓田區充分灌水後數日後再進行翻耕,如此一來可稀釋病菌密度。翻耕整地的過程要將田區弄平,後續灌溉時才不會橫流,使得病菌流布到別的田區。

除了以上建議,羅正宗表示,最理想狀況是水稻及洋蔥輪作,但考量到農民收益,南區分署後續會再去花蓮訪視水生植物「滿江紅」的生長狀況,評估是否將「滿江紅」列入推薦的綠肥作物。

滿江紅是水生的綠肥植物(圖片來源/花蓮區農業改良場)

延伸閱讀:

大雨後恆春洋蔥災損三千多萬,天災救助今起申請,進口洋蔥價昂難遞補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三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支持勇敢無畏的獨立新聞!

每一篇深入報導,記錄的不只是農業與環境,更是共同守護的土地價值。請支持《上下游新聞》,讓真相發聲!

上下游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