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通膨助攻本土大豆搶市,種植面積創26年新高!業界:補助導致良莠不齊、無分級定價

大豆種植面積突破4400公頃,創下26年新高!今年 1 月,大豆產業策略聯盟成立,農委會主委陳吉仲宣示目標:五年內大豆面積要增加到一萬公頃,食用大豆自給率更躍升 5.2 倍,從1.9%至10%。

Covid-19疫情爆發以來,全球原物料價格飆升,進口豆漲價,和國產大豆的價差縮小,反讓國產豆的市場競爭力提高。不過,也有農民對產業現況感到擔憂,認為水稻轉作大豆的補助金額太高,很多人只是為了領補助亂種,未來產出大豆會良莠不齊,應建立分級分價制度,讓品質穩定。

本土大豆復興中,圖為台南四號黃豆(上下游資料照)

疫情、戰爭、通膨拉高進口豆價格,國產豆有機可乘

上週(9/29)聯盟舉辦年會,學者、生產者、加工及食農教育工作者齊聚,聯盟總召集人蔡財興表示,各縣市的大豆面積都增加,不過目前採後處理的乾燥、分級選別和倉儲設備還不足,需要農政單位協助。

全國大豆每年需求量約258萬公噸,九成為榨油及飼料用,國人食用量僅一成,這些大豆幾近100%仰賴進口。1960年代,國產大豆曾高達 59,665 公頃、產出 75,226 公噸,後來不敵進口大豆競爭,種植面積一落千丈。直到過去10年來,在休耕地活化以及大糧倉政策推動下,國產大豆面積才慢慢回升。

2020年Covid-19疫情爆發以來,原物料價格上升,正是國產大豆復甦的好時機。中央研究院經濟研究員張靜貞說明,目前糧食價格是1961年有紀錄以來第三高,近兩年來疫情肆虐、俄烏戰爭和通膨升息推升糧價,現在黃豆、小麥、玉米的價格還在上升,且全球庫存都相當吃緊。

台南區農業改良場副研究員吳昭慧表示,過去國產黑豆和進口豆價差較小,加上黑豆茶的推廣,因此本土大豆的黑豆種得比較多,以台南3號為主力。但市場消化量還跟不上生產量,以致2018年時國產黑豆發生滯銷。

她觀察,「目前進口黃豆供應不穩」,蔭油所用黑豆需求也增加,因此正是國產大豆切入市場的好時機。

進口豆漲價,正是本土大豆搶攻市場的好時機(照片來源/種苗改良繁殖場)

國產大豆陡增1000公頃,但採後處理量能不到位

農糧署署長胡忠一透露,今年大豆種植面積已達4400公頃。產銷策略聯盟總召集人蔡財興說明,目前大區輪作、水稻四選三政策下,大豆面積較去年增加1000公頃,但後續面積還要再增加有其難度,因為未來還有玉米、高粱等其他作物會瓜分轉作面積。此外最讓人擔心的,是今年種下的大豆到明年採收時,乾燥、分級選別以及倉儲的設備都不足,僅部分契作主體有完整設備。

蔡財興說出了很多同業的擔憂,偉耘雜糧生產合作社在宜蘭南澳種植30公頃有機黃豆,理事主席黃柏凱表示,現在國產大豆和進口豆的價格接近,市場接受度也持續提高,明年預計會再增加10公頃面積。不過整體大豆生產狀況參差不齊,因此希望產銷策略聯盟能夠精進整體生產到採後處理的技術。

吳昭慧提醒,新加入大豆生產行列的農民可能機械設備不到位,一定要找到能合作的契作主體。種植時也要注意時機,研究單位現在都鼓勵秋作,每年8月至9月種下最好,因為大豆成熟時怕雨水,若要在上半年種植,則建議選在 1 月中旬之前或是3月以後播種,3月後種的黃豆最好選光鈍感的品種。

國產豆製品銷售量成長,但仍須擴大市場

整體而言,國產大豆的產量品質都提升了,做成的產品也越來越多元,芽菜、豆漿、豆腐、豆皮都有。「連續三年契作面積都在增加」,大人物農產運銷合作社總經理陳建瑋表示,合作社配合國產豆奶進入校園營養午餐的政策,提供大豆給光泉代工製成豆奶,目前政策推廣已慢慢看到成效。

隨著《食農教育法》通過,豆奶需求會提高,合作社契作面積也從30公頃一路成長到今年130公頃,明年還會增加到500公頃。

國產大豆產品想進入連鎖通路市場,「穩定」是關鍵。陳建瑋說明,現在連鎖超商及餐飲都對國產大豆產品充滿興趣,「價錢反而不是問題了」,不過,通路最在意穩定度,包含食品衛生、品質以及供應量。

因此,產品上架前要找尋合適代工業者,確認製作品質及風味,上架後倘若熱賣則必須更穩定供應,「現在國產大豆產品相當熱銷,全台各地都在搶豆子」。

「國產大豆的品質越來越好,已經和進口豆差不多」,豆腐商業同業公會全國聯合會榮譽理事長陳水冰表示,公司約六年前開始採買國產豆做產品,當時一年採購量只有50公噸,現在提升到100公噸。過去生產國產豆製品利潤低、甚至虧本,要以「做功德」的心情生產,現在不僅價位拉高、利潤調整到和進口豆的製品接近,消費熱度也持續上升。

不過,國人對於國產豆製品的支持度還需要再提高。陳水冰說明,對加工廠來說,要做多少產品都不是問題,重點是市場成長速度能否跟上,現在國人消費國產豆的意識還不夠普遍,「國產大豆現在還是比進口豆貴,但價錢不是問題,我們業者希望策略聯盟或是政府,能持續跟國人推廣消費國產豆製品」。

本土大豆豆芽(攝影/林怡均)

提高國人消費本土大豆的關鍵:食農教育

為向國人推廣食用國產大豆,大豆產銷策略聯盟編制了「休閒食農組」,蔡財興表示,聯盟在北中南東各地培養種子教師,現在已累積了300多位,「這是撒豆成兵」,未來這些種子教師會到各地校園做食農課程,讓孩子知道國產大豆怎麼從農地進入餐桌,透過孩子回頭影響家長來支持國產大豆產品。

雲林縣西螺鎮文昌國小的大豆食農課程就相當成熟、堪稱模範。教務主任王信智說明,西螺農業發達又有百年醬油廠,大豆食農課程已是學校的特色課程:低年級學生從認識豆子開始並進行創作,到了三年級就做黑豆漿,四年級時種植黑豆,五年級則會到專業黑豆田參觀,並做黑豆醬油,入甕後日曬約200天,直到六年級時開甕,這時孩子會設計包裝來賣醬油,「這些醬油就會成為孩子的畢業基金」。

推廣食農教育第一線的老師們充滿熱情,兒童食育協會創會理事、臉書社團「食農教育點子膠囊」版主楊雅安表示,目前臉書社團已有5892名成員,組成非常多元,有學校老師、農民、加工業者等,社團內平常會交流各式各樣的資訊及教案,大家會透過食農教育,努力讓國產大豆的新鮮、保護環境的好處可以進入國人的心中。

產銷策略聯盟欠缺整合,市場紊亂

國產大豆的前景可期,但此時也是產業亟需整合的時刻。嘉義縣義竹雜糧生產合作社理事主席翁育群直言,現階段中央政府鼓勵轉作的政策提供很多獎勵金給農民,不少投機份子為了領補助金而進場,卻沒有認真種植大豆,導致收成量和品質參差不齊。

契作主體的收購價也落差很大,從每公斤14元至30元都有,但是現在大豆產業沒有分級定價制度,因此收購情形非常紊亂。

市場混亂,農民和業者都有感。陳建瑋透露,去年沒料到國產豆製品的市場會成長這麼快,因此契作面積都非常保守,今年國產豆製品熱銷,所有業者都在搶購國產豆,產地甚至出現坐地起價的狀況。

翁育群擔憂指出,現在北部和中部都有地方政府加碼補助農民生產大豆,唯獨南部沒有,但硬質玉米及高粱的轉作獎勵卻加碼,不少南部的大豆產區紛紛全面改種其他,這對未來國產大豆的供應很不利。

大豆產銷策略聯盟的運作也需要精進才能充分整合,翁育群表示,甘藷、花生等作物的產銷策略聯盟運作都相當成熟,大豆聯盟應參照其經驗,包含統一分級標準、對外制訂分級價格,以及盤點不同區域需求來協助,才能達到「策略聯盟」的目的。陳建瑋則坦言,現在策略聯盟缺乏產業統合性,無法呈現產業內多元的意見,希望有公正第三方來主持聯盟運作。

大豆產銷策略聯盟年會(攝影/林怡均)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三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