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寫手

感受自己與環境的連結─成龍濕地國際環境藝術節

編按:近日上映的電影「候鳥來的季節」中,有不少場景位於雲林縣口湖鄉的成龍村,這裡因地勢較低加上過去養殖業抽取地下水,原本就有地層下陷問題,尤其在六輕蓋了之後,地層下陷急速惡化,許多農田成為鹽分沼澤,並與草澤、池塘、魚塭、溝渠共同形成了「成龍濕地」。

農委會林務局近年在當地投入生態復育,讓濕地成為水鳥天堂,並邀請長期進行環境教育的「觀樹基金會」進駐,與居民共同發展社區營造,成為台灣地層下陷區成功扭轉劣勢的案例。

「觀樹基金會」進駐成龍濕地已有三年,每年舉辦「成龍溼地國際環境藝術節」,邀請各界藝術家與志工齊聚濕地,進行環境藝術創作,並以此活動和村民討論環境的未來。

以下文章為作者採訪成龍濕地藝術節後的採訪報導,邀請大家來認識這個可愛的地方。

──────────────────────────────────────

阿伯的迷你接駁車

「在雲林口湖鄉成龍村的『成龍溼地國際環境藝術節』已經走到第三個年頭了。在清明節過後,獲選參展的藝術家們以及志工群便陸續進駐這小小的村落,著手進行他們的作品,一個月後,他們與村裡的大人小孩們一齊為藝術節開幕、開始積極宣傳,並熱情的迎接參觀訪客。」………

在我去成龍村以前,我本來以為這篇文章的開頭該是這樣的。我也以為,它應該跟近年來許多以藝術之名包裝觀光之實的嘉年華活動差不了多少。

可是沒有。

這個村子太有個性,他們不走討好遊客的路線:不太宣傳、沒有指示標誌、還有那交通方式,噢那除了開車以外,令人極度絕望的交通方式…。

但也就是這樣直接而不做作的風格,令人一踏入村子裡就覺得自在。我在廟前下了計程車,正搞不懂方向時,一位伯公從廟裡走出來,在知曉來意後,他拍了拍發燙的機車座椅要我上車,然後下一秒,我就在這輛迷你的「接駁車」上享受涼涼的自然風了。

1-21-1
(左)盯著伯公的頭顱,覺得我跟他好近。(右)相當特別的濕地藝術活動

外國人攏住底家啦!

伯公載我到一個三合院,「那些外國人攏住底家啦!從這裡行過就是他們做的東西。」我說了謝謝,伯公靦腆的笑笑,又騎著車走了。走進院子,一位金髮的外國女士坐在廊下跟我打招呼,這畫面乍看之下甚是特別,不過,看一個偏僻的小村落如何弄國際環境藝術節,原本就符合我此行的獵奇心態,我暫且按奈著自己,期待更多衝突而奇怪的景象並置。

很幸運的,這位跟我打招呼的女士就是策展人Jane ,於是在日頭赤炎炎的下午時分,我得以一邊乘涼休息、一邊對這個藝術節有初步的認識。Jane 之前策劃過「關渡國際自然裝置藝術節」,三年前觀樹教育基金會與她接洽,使她來到這個樸實的小村子。

她說,成龍村是”a completely local village” ,有別於仍位居城市中的關渡,這個在地味十足的村落讓她很期待當國際藝術家進駐時,彼此會擦出什麼樣的火花。可想而知,一開始村民與小朋友們都很害羞,尤其又在語言的隔閡下,彼此是生疏的。但在觀樹基金會與志工的協助下,兩方開始有了對話,加上小朋友天生的好奇心使然,他們開始敢靠向前,看看這群藝術家在做些什麼,距離也就慢慢的拉近了。

”Later we found that if you could get the children, you could get the whole village.” Jane 表示,每週四下午兩個小時的環境課程,讓同學跟藝術家能面對面互動,除了討論人與環境的關係,同學們也親自參與裝置藝術的製作,後來甚至會主動去找藝術家們,看需不需要幫忙,更大方的出借家中所有的工具(志工表示:「最實用的莫過於腳踏車了!」)因此,這些裝置藝術是整個村子共同完成的成果:

麻繩綁著笑聲與打鬧、文蛤殼或許是某戶人家昨晚帶來的家常菜之一、一張張色彩鮮豔可愛的畫作背後,可以看到小朋友們認真構圖的臉…這群外國人在這裡是很怪沒錯,但他們所做的事情,卻能這樣自然的融入村民的生活中。

1-3
成龍藝術節的策展人 Jane

為什麼要辦這個藝術節?

走在溼地旁的小路上,我遇到了觀樹基金會的QQ湄(綽號由來是因為她有一頭QQ卷髮),向她問了這個問題,才知道本來成龍村是以旱田耕作為主,雖然抽取地下水灌溉,但當地的地下水資源充足,使用與補充有其平衡。然而,北邊蓋了六輕之後,地層迅速下陷,旱田沉入水中無法耕作,連綠肥都無法栽種,得不到一般休耕補助。恰好有人看到了「生態休耕」這項補助項目,便向林務局申請,而後觀樹基金會進入村子裡,著手這個「旱田變溼地」的案子。

在轉型的過程中,村民們的態度是保留的,在傳統觀念裡,田就是要用來生產糧食、支撐生計,因此很難理解,把田擺在那讓水鳥入住,意義何在。「辦這藝術節的主要目的,是在於讓村民討論他們與這塊溼地的關係、了解環境對人的重要性。」

聽到這兒,我突然明白,這個藝術節不刻意張揚的根本原因,在於它現階段的目標與對象很明確,不是遊客量,而是拉近村民的生活與溼地的關係,進而思考溼地的更多可能。

我半開玩笑的向QQ湄抱怨這裡真的太難找了,她說第一年她們還有做大型的指示旗子,第二年回收做了小的鯉魚旗,「今年我就跟小朋友說不用做了啦!」她那種隨性的調調,其實也正就是整個村子給人的感覺。

我跟著她走回被他們稱作party house 的三合院,藝術家與志工們都聚集在那吃小點心了。QQ湄遞了一盒起士蛋糕給我,我一邊吃一邊聽大家聊天,氣氛熱鬧又溫馨,據說每晚都會有村裡的人帶家裡的菜來分享,他們的食材也都向村裡買,這種相互依存的關係,也是藝術節想要傳達的一個核心概念吧。

1-51-6

自在的氣氛,村民自動作導覽

在成龍溼地待了一整個下午,這個地方給我的感覺,就是舒服自在。不像大型展覽或其他人擠人的活動,總得跟著人群一窩蜂的趕場,迅速的瞄過所有的作品後,用手機打個卡為此行留下記錄;在這裡,你就跟著自己的步調隨意亂逛,吹著涼涼的風,期待著在幾步路後又與另一個裝置藝術相遇。

偶爾你會遇到騎腳踏車經過的小朋友,他們會害羞的跟你點點頭打招呼,當你沒發現隱匿在某個老房子裡的作品時,他們會自告奮勇的帶你去看,「那裡還有一個喔!」儼然是一個個小導覽員。

1-4

濕地藝術作品散見在村內的各個角落。

2-1

「誰來晚餐?」可能會被淹沒的世界

今年藝術節的計畫名稱是「誰來晚餐?」,以水產養殖的環境議題作為創作主題。策展人Jane 表示,這次獲選參與的六位藝術家從60個不同的國家,自180位提案者中選出,比起去年申請的137人又增加了不少,作品的形式也更加多元。她希望,藉由各種不同的媒材,以及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藝術家,能讓這塊溼地擁有更多可能性。

最先與我相遇的是一件在老房子裡的聲音創作,藝術家許雁婷蒐集了許多成龍村的聲音,例如海鮮水產品在收成、準備、料理時的聲響,或是生產過程中機械與人們工作的聲音。雁婷表示,現代社會充斥大量的視覺刺激,她想要藉由另一種感覺形式,帶領人進入飯桌上、廚房裡、或是魚塭旁,「聲」歷其境的體驗成龍村民的生活,同時,也讓村民們得以用另一種媒介觀看自己平日的作息,其實充滿這麼多豐富有趣的聲音。(請見文末連結)

另一間房播放著一位成龍村民朗誦著他所做的台語古詩,內容是成龍村的歷史,輔以雁婷的田野錄音作為背景。我一個人在房子裡聽著這位伯公說故事,直白的語言帶著聲韻的美,一字一句傳入耳膜,這是他們自己的語言、是詩、是生活,在裡頭你聽見了滄海桑田、人事變遷,你聽見了小人物在大環境下的認份,你聽見了一段彌足珍貴的生活史,屬於這麼一個看似平凡的小村子。

我在途中經過了只給鳥兒們住的成龍民宿,似乎是前兩屆的藝術家留下來的作品,通常裝置藝術在展期結束後,會繼續留在村子成為地景,除非下一位藝術家挑選了同樣的地點,否則溼地上的藝術品是會一直累積的,因此,如何與其他藝術品相容、相映,也是藝術家們所需考量的。

2-4 2-5

走著走著我來到了一副沉在水中的大碗筷前,再往前看發現還有一支大湯匙。他們是印度藝術家Prashant 跟志工用漂流竹與麻繩辛苦綁出來的大型裝置藝術,表達的是”sink into” 的這個概念,成龍村產出的食物一直在隨著環境變化,這些沉進水中的食器提醒著我們,倘若不關心環境議題,所有賴以為生的一切終會被淹沒。

2-6

(上、下)竹子的顏色與溼地的地景十分相容,好像他們本來就在那裡一樣,沒有突兀的感覺。

2-7

 感受自己與環境的連結

往回走到主要道路上,小麥膚色的藝術家Isabelle 正坐在陽傘下與志工談笑著,在她旁邊的,是一棟鴨舍,牆上與屋瓦上貼滿了很多色彩繽紛的裝飾物,我貼近一看,原來是塑膠袋所做成的。就在我打算稱讚這些塑膠袋的艷麗效果時,Isabelle 告訴我,她想表達的是塑膠袋已經大舉入侵我們的生活,我們可能在不知覺中,讓塑膠袋肆無忌憚的吞沒了一棟房子。

聽完她的描述,那些葉型的塑膠袋們竟也變得有點可怕,果然我們很容易被光鮮亮麗的事物所吸引,卻看不見一旦使用過度,那股反噬的力量,太陽漸漸西沉,溼地的溫度愈來愈舒服,我帶著相機來到Janet 的裝置藝術旁。

來自南非的她此刻正幫一位小女孩用麻繩做一隻小鳥,她的作品是由許多插在竹竿上的小雕塑組合而成,他們排列成環狀,象徵著無止盡的能量、事件和生命。其中還有一個張大嘴巴的人,顯得很突兀,我問Janet 怎麼有個大頭怪在那,他告訴我,就算人類再怎麼張牙舞爪、自命甚高,我們也還是大自然的一份子,唯有這樣的自覺,我們才懂得愛惜環境。

我走到旁邊的水泥矮牆上坐下發呆,偶爾閉上眼睛聽聽溼地的聲音,偶爾盯著水面的波紋,覺得寧靜而美好。我忽然明白,這個低調又看似沒什麼規劃的環境藝術節,其實全心全意的在營造一種氛圍,讓你能坐下來靜靜的「感受」,因為唯有感受,你才能感受到自己與環境的連結,你才捨不得破壞這一切。

2-8

2-10

2-12

 一切都很平常,就像走在自己老家的小路上

就在我繼續吹著風發呆時,一隻有著細長紅腳的鳥媽媽帶著她毛茸茸的小鳥自我面前走過,距離不到三公尺,Janet 也看到了,興奮的舉起大拇指用唇語跟我說「good job」 ,我看著眼前的景象,覺得感動莫名。人一生能有幾次這樣的機會呢?我知道此刻的我一定也被牠們當做習以為常的存在了,所以牠們才敢靠得這麼近。這個藝術節真是厲害啊,不僅讓裝置藝術融入得這麼不著痕跡,還讓人都成了一片風景。

結果,我根本沒看到什麼衝突性的景象。

一切都太平常了,平常到你覺得,其實就是走在自己老家的小路上吧,平常得讓你迫不及待的,想回家看看,是不是也有這麼多令人喜悅的生命及風景,只是我們都忽略了。

有空來這裡放空吧,放空了才能看見更多美好的,才能思考更多重要的。噢如果可以,請開車來。

2-13

 

◎ 如何去:

中山高速公路→下嘉義交流道→接159縣道(北港路)→右轉接台19線→左轉接民生路→沿著164縣道前進→左轉接台17線→走台61線(西濱快速道路)→因為成龍濕地不一定能看到指標,到金湖時需要詢問一下在地居民,即可到達。

延伸閱讀:

「聲色可餐」連結1:http://soundcloud.com/yenting-hsu/sounds-delicious_1 「聲色可餐」連結2:http://soundcloud.com/yenting-hsu/sounds-delicious_2 (口述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