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車廠裡的植物學家》黑手精神創造「植」感人生,黃志雄從植物小白變標本大師兄

文/上下游實習記者廖芷瑩

宜蘭冬山鄉鐵軌旁的小修車廠中,一位中年男子張開雙臂,拉開如人身大小的植物標本,細細說明每一片葉脈的紋理,以及它們被製成標本的過程。這位對植物充滿熱愛的修車黑手,是羅東社區大學「植物賞析班」的資深成員黃志雄。

透過社大的課程,黃志雄習得製作植物標本的技術,也走遍了台灣各地蒐集植物,他成立「大樹公寓」,和夥伴們一起舉辦植物標本展覽。更珍貴的是他還利用黑手的技能,改造烘乾植物的機器,期望標本走入生活中,貼近人們的日常。

台灣有很多植物,認識它們會不會很困難?當了 40 年黑手師傅,黃志雄告訴所有人,只要有心,任何學習都能開花結果。

黃志雄與羅東社區大學「植物賞析班」成員一起製作的植物標本作品 。(攝影/廖芷瑩)

黑手事業的落寞,重新看見生活的新機會

黃志雄 16 歲學習修車技術,25 歲就當了老闆,開設人生中第一間修車工廠,最風光時,工廠聘用了快十位員工。然而,原本如日中天的黑手生意卻在台灣產業逐漸外移後,面臨重大打擊。工廠老闆不再需要送貨,修車廠頓時少了幾百件生意,「那兩、三年,我大概把我賺的一半的錢都還給人家了吧!」黃志雄談起事業的落魄,至今仍餘悸猶存。

在人生低潮時,他想重返校園讀書,但做了一輩子的黑手,去一般大學是不大可能的事,因緣際會下接觸了社區大學系統,也得到了學習的樂趣。黃志雄說,14 年前的決定影響了接下來的生命,「我覺得社大改變我很多」,尤其是認識世界的角度,他談起社大的課程時,滿臉都是笑容。

當時,黃志雄加入利澤國中生物老師陳建志開設的「植物賞析班」,每週和同學及老師一起到戶外認識宜蘭的植物。這些學習讓他體會新人生的趣味,但也因此不安於室,渴望學到更多知識。

黃志雄細心製作的植物標本 (攝影/廖芷瑩)
如同水墨畫的標本,展現藤花椒的美麗姿態。 (攝影/廖芷瑩)

以手作認識植物,黑手如魚得水成為植物大師兄

在社區大學學習三年後,黃志雄開始碰壁,「你半懂的時候,人家講什麼你都不懂」。因為比起其他同學,他總無法用眼睛就記起植物,當老師在戶外問道:「來!大雄,這個什麼植物?」他總是支支吾吾,似懂非懂,無法給出正確答案。

「我這個人拿鐵鎚拿了一輩子,叫我拿筆很痛苦啊!」他回憶當時總是帶著愧疚卻又興奮的矛盾心情到課堂上學習。當他跟老師提起這樣的困擾後,陳建志決定教同學們認識植物的新方法,也就是標本製作。

開始學習標本製作後,黃志雄如魚得水,因為用手記憶事情,是他最擅長認識世界的途徑,就像他提起的:「我和修車相處了一輩子,每一顆螺絲長什麼樣子、怎麼鎖好,我眼睛閉起來都可以知道。」黑手粗糙的雙手,反倒是記憶柔軟植物的載體,黃志雄表示,自己在短短兩年內,從班上的後段,升級成為植物「大師兄」。

此外,黃志雄還結合自己的黑手技能,設計出烘乾植物的機器。過去七、八年間,他試過無數種烘乾植物的方式,也改良過七代的植物烘乾機,從鎢絲燈泡、加溫棒、保溫墊、木炭、瓦斯、冷氣機到現在的除濕機,黃志雄為了保留植物最好的型態、最完美的顏色,又要平衡電費的支出,一次次改良木箱,終於製作出可以保留原色,又能乾燥大型植物的器具。

黃志雄的黑手精神在乾燥實驗上發揮得淋漓盡致,他表示,自己雖然無法做到國家等級的乾燥技術,台灣也無法像歐洲國家有冷風和乾燥天氣的加持,但他願意一直嘗試,直到做出適合家用且最完美的乾燥機具。

黃志雄在茅埔古道上採集植物。 (攝影/廖芷瑩)

「與生活共存」的植物標本製作理念

除了標本機具外,黃志雄強調,戶外認識植物的歷程,才是製作標本的基本功。「例如說,你看到一種植物,有羽狀複葉,也有完美的莖,當你做標本時,要怎麼表現,那就是個人美感的問題了。但首先你一定要知道這個植物最有特色的地方在哪裡。」黃志雄有滿腹的植物經可以跟人分享。

原初陳建志教授的製作植物標本方法,是標準的臘葉標本法。學員們採集完植物後放進標本夾中烘乾後,貼到白紙上,並附上採集地點與學名等資訊。然而時間一久,黃志雄意識到自己無法長久保存大量的植物標本,所以他轉向與生活融合的標本製作方法。

他提到植物其實和人一樣,一種植物有各種風貌,民間的植物標本製作者,目的不是為了收藏,表現美感才是首要任務,也是製作標本的趣味之處。所以他強調,學習植物標本技術並不是為了蒐集特有種,而是要讓植物融入生活,大家都能藉此接觸與認識植物,這才是他和同好們最熱衷的事。因此,他利用臘葉標本法為基礎,將其改良為貼在胚布上,並請同學用優美的毛筆字題上植物名,甚至複印在餐墊上,成就兼具實用與植物賞析功能的作品。

黃志雄(右)與太太陳桂蘭(左)展示植物標本作品。 (攝影/廖芷瑩)

眾志成城的「大樹公寓,是地方學習的共同體

和黃志雄一起成就「植物美事」的人,除了帶領的老師外,更有社區大學的其他學員。兩年多前,黃志雄整修自己的工廠,將一部分區域當作乾燥植物區,並保留公共空間,成立「大樹公寓」,當作「植物賞析班」週三晚上的授課教室。

他邀請每一位喜愛植物的朋友來到「公寓」,期許「這裡是一棵大樹、一個大家共有的基地、一個喜歡植物的人聚集所在」。他笑著分享,大樹公寓的每一位成員都各有所長,而且人才輩出。2019 年,成員們一起完成了「茅埔城古道文史訪查」,調查了冬山到寒溪古道上的多元植物,並製作成書,替宜蘭留下珍貴的古道生態與人文歷史調查紀錄。

今(2022)年,學員們更與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合作辦理「葉行——生命多樣性巡迴」展,走遍基隆、台中、台東等地,將台灣各處的葉子烘乾並製作成大型展品,跟各地民眾交流,希望大家遇見脈行之美、葉型之深奧。

為了拓展自己的植物觀, 黃志雄近期和女兒合作,利用玻璃植栽罐觀察採集回來的植物;另外,他也加選了社區大學的世界植物課程,希望認識更大的世界。面對中年危機,是植物讓他的生命再度蓬勃,黃志雄不僅開啟自己的新植感生活,找回和家人生活的品質,也成為一位與世界與自然共進、擁有真正職人魂的學習者。

走進植物的大千世界,讓黃志雄的生命與自然共舞,更加開闊豐富。 (攝影/廖芷瑩)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三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支持勇敢無畏的獨立新聞!

每一篇深入報導,記錄的不只是農業與環境,更是共同守護的土地價值。請支持《上下游新聞》,讓真相發聲!

我要贊助

你的支持,讓土地的故事被更多人聽見!

支持《上下游》,讓台灣農業的價值被看見,守護安心的食物與珍貴的土地。

我要贊助
上下游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