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彰地區海藻來勢洶洶,蚵農、漁民都遭殃。(攝影/楊語芸)

【獨家】不只蚵農,漁民也遭殃!海藻厚達 30 公分,掛蚵棚、纏漁網,百年未遇損失難計

【更新】芳苑採樣的海藻已於 6 月 9 日送至海洋大學海洋中心實驗室,經研究員張睿昇透過 PCR 確認並比對國際基因資料庫確認基因序列的相似度後,確認學名為 Ulva meridionalis,中文名稱為南方滸苔,是一種廣鹽性與廣溫性的藻種,生長快速。大家不要再叫它「絲藻」囉!

滄海變桑田的現象,在真實世界上演!伸港、福興、芳苑等彰化沿海地帶近日被大量海藻攻陷,藍色海洋變成綠色田野,海藻裹覆在蚵田上,造成牡蠣枉死,預估超過五成。

不僅蚵農蒙受損失,漁民的災情也十分慘重,由於外海海底亦佈滿海藻,漁民一下網便被海藻勾纏,不只無法捕撈漁獲,甚至可能損失漁網。災情更由彰化往南蔓延,雲林台子港漁民也受到影響。

海藻像綠色地毯隨潮水襲來,造成藍海變綠野,蚵民損失慘重。(攝影/楊語芸)

只要有養,無一倖免!蚵農養蚵、觀光兩頭空

清晨六點,《上下游》記者坐上蚵農林得祿的採蚵車,從芳苑燈塔附近的潮間帶一路往外海行駛, 離岸愈遠,海藻愈多,車子行至定點,林得祿下車,水深及腰,他往海裡一撈,就是滿手的海藻,「差不多有 30 公分厚」。

吃水的海藻重量驚人,纏掛在蚵棚上,不只包覆住蚵殼,讓蚵仔無法濾食而死亡,海藻的重量更會壓斷蚵索、拉垮蚵架,林得祿說「老蚵、中蚵、新蚵,只要有養就有中」,對於無一倖免的慘狀,他直言需等海藻消融後再一一檢視蚵座的狀況,「損失難以估計」。

蚵架被海藻的重量拉垮,蚵索也斷裂。(攝影/楊語芸)

林得祿是第四代蚵農,兒子也已經開始協助養蚵,五代養蚵人家、上百年的養殖經驗,「從來沒遇過這種狀況」。林得祿提到,雖然每年入春後多少都會有「青苔」(蚵農慣稱),但數量不多,很快就會消退,今年數量驚人到一度像是在海面上覆蓋綠色的地毯。林家除養蚵,也經營觀光事業,用鐵牛載客人下海採蚵,是重要的收入。目前蚵仔至少死五成,蚵座也待整修,賣蚵、觀光恐怕兩頭空。

林得祿細數海藻帶來的損失,卻直言「難以計算」。(攝影/楊語芸)

漁網變成「吸水棉被」海藻已從彰化蔓延至雲林

除蚵農外,漁民損失也非常慘重。近日正是三牙、沙梭、午仔魚的捕撈季節,漁民帶著價值數萬元的漁網出海捕魚,但外海海底全是海藻,一下網就被勾纏,嚴重者甚至連漁網都拉不起來。

王功漁民張武全以「吸水棉被」來形容被海藻纏住的漁網,「很重,起網困難」,他說看到漁網就想哭,得先在船上略做清理,再帶回漁港慢慢整修。無法捕魚就沒有收入,還可能有漁網的損失,漁民劉文炎的漁網因為勾纏太過嚴重,起網機無法拉起來,只能割破漁網,「不然整艘船都會被拉下去」。

林水泉也是漁民,他提到「出海的人都受到影響」,漁網撈上來全是海藻,也有網子拉不上來的,損失就是六、七萬元,近一個月漁民們都不敢出海,完全沒有收入,他認為如果政府要救助,不能排除漁民、只救蚵農。

雲林台子港外海也遭海藻攻陷,近日更延伸到內陸,雲林沿近海作業漁船協進會理事長李平順指出,一下網就被海藻勾纏,「一層網子變成三層網」,起網非常困難,只能慢慢摘除漁網上的海藻,「已經休漁好幾天」。台子港青漁許秦源也表示,「第一次看到那麼多海藻」,因為游魚看到綠色的「牆」就不會靠過來,根本抓不到魚。

林水泉呼籲政府在考慮救助方案時,不要忽略漁民的困境。(攝影/楊語芸)

漁會:狀況可能變本加厲,漁業署應儘快救助

這次災情是如何傳出來的?彰化縣漁會養殖股股長沈忠儒表示,「潮間帶的養殖蚵農來通報」。根據「放養量申報」,彰化縣沿海的養殖面積約有 190 多公頃,447 個漁戶,目前受影響的範圍包括伸港、福興、芳苑,以芳苑最為嚴重。沈忠儒指出,漁業署若將此次事件認定為天然災害,漁民需有「放養申報資料」才能夠申請救助。「由於申報不具強制性、也沒有罰則」,很難掌握其他沒有申報的漁民總數。

沈忠儒提到,牡蠣是濾食性生物,被海藻包覆過緊、無法張開蚵殼,就可能會死亡。絲藻也可能提供蚵螺--蚵仔的天敵,一條樓梯,讓牠們沿著絲藻爬到蚵殼上,加重漁民的損失。「目前跟芳苑鄉鄉長、水試所會勘後,初估死亡率有五成」,且不排除狀況會變本加厲。

沈忠儒任職漁會已經 17 年,「過去也會有絲藻,但漁民根本不在意,因為數量不多」,今年是有史以來數量最多的一次,他呼籲漁業署儘快提供救助。

綠藻裹覆在蚵殼上,造成牡蠣死亡。(攝影/楊語芸)

海藻專家:石蓴為優勢藻種 氣溫上升會慢慢分解

到底漁民口中的「青苔」、媒體上所謂的「絲藻」是什麼?國內海藻專家、國立臺灣海洋大學海洋中心助理研究員張睿昇表示,「絲藻」其實是習慣被稱為「滸苔」的海洋綠藻,分類上與石蓴同種。「以前條狀的稱為滸苔,葉片狀的是石蓴,不過 PCR 顯示滸苔與石蓴在基因序列顯示的親緣關係上是相近的,所以現在都併入石蓴屬 (Ulva)。」

張睿昇提到,在新聞上看到消息時頗感驚訝,因為彰化海岸是他的研究樣區,他在 3 月曾前往採樣,發現以扁平條狀的石蓴為主,但 5 月中旬再去採樣,石蓴卻成為潮間帶主要的優勢種類,「過兩個星期就上了新聞」。

「兩個星期就爆量,可以推測與突然的環境因素有利於此種藻類生長有關」,張睿昇強調,這兩天他不曾到現場,但推測可能是因為前陣子中部大雨,將河川中的營養鹽全數沖到海岸所致,不過這需要水質專家檢驗後確認;另外,今年海水溫度上升時間較晚,目前海水的氣溫或許適合此種石蓴生長,可以說是「天時地利」,才會有如此驚人的覆蓋面積。他預測氣溫上升後,加上大退潮的環境,石蓴會慢慢分解消失,不過現狀「對蚵架上的牡蠣是一定會造成影響」。

漁民口中的青苔,實際上是石蓴,專家預估氣溫上升後慢慢分解。(攝影/楊語芸)

水試所:已採樣檢驗,結果將供政府參考

水試所淡水繁養殖中心主任楊順德指出,今春少雨,導致彰化海岸淺灘水體清澈,形成藻類聚生的條件,5 月 19 日及 23 日的兩場瞬間豪大雨,將上游河川的營養鹽全數沖刷到海邊,讓絲藻數量大爆發。水試所已於 6 月 6、7日連續採樣水質檢驗,結果會再提供給政府相關單位參考。

楊順德也表示,絲藻覆蓋蚵棚固然造成蚵農的損失,但由於覆蓋面積過大,要處理也需考量成本效益,尤其是對沿岸生物和養殖牡蠣的影響。「若以人工或機械方式移除不符成本效益,以除藻劑等化學方式又會影響生物」,縣府和漁業署已進行天然災害補償流程。

水試所連續進行採水檢驗,結果將提供政府作參考。(照片提供/楊順德)

若認定天災,只能補助漁產物而非漁工具

漁業署養殖漁業組組長陳建佑指出,根據現有的天然災害救助規定,「沒有絲藻的部分」。他也表示,「今年是不是特別嚴重,要拜託當地的人再做確認」。至於能否將這次蚵農的損失認定為天然災害並加以救助,陳建佑說「要看水產試驗所的建議」,若勘查結果符合天然救助標準,會儘速公告並啟動相關作業。

陳建佑也提到,天然災害救助是針對「漁產物」,而非漁產的工具,如若漁網真的被海藻勾纏,無法申請救助。記者問及有沒有針對此案研擬特別救助的計畫,「這超越法規給我的權限」。

芳苑鄉鄉長林保玲指出,彰化縣政府已於 6 月 6 日發文給漁業署,希望儘快核定天然災害的補助。林保玲強調,不論水試所的檢驗結果如何,海藻纏繞蚵殼是事實,也是天然災害,「水試所、漁會、縣府都來看過,我們拿了很多個蚵串來看,都認定(蚵仔)死亡率超過五成」。她呼籲漁業署不可因為過去沒有案例就拖延補償,「一千條蚵串相當於一分地,才補償 3300 元,又不是很多錢」,她認為補償金只是杯水車薪,刁難芳苑三、四百戶蚵農沒有意義。

芳苑鄉鄉長林保玲呼籲漁業署儘快核定天災救助。(攝影/楊語芸)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