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寫手

竹編之道 在明明德 在止於自然之善

提著一只輕竹籃,東市買青菜蘿蔔,西市買布匹,上山採藥,下溪撈魚,古早味的生活離不開輕巧的竹籃.現在不易見提竹籃上街的婦人,偶爾在菜市場一隅見到發財車上販售的竹製品也早已被進口取代,難以找到手工編製的竹器店家.

住在關廟區新光里的金時阿嬤在她嫁為人婦後就開始建立與竹編共生的關係,舉凡龜笠仔、火籠仔、竹籃、竹簍……皆得自己雙手勞動生產.早期幾乎社區的男女老少都會竹編,編好的竹器用品用擔子擔著走約20公里的路到左鎮市場,沿路叫賣,藉此賺取微薄的生活費,並扶養五個孩子長大.

 

                                      (金時姨的親筆簽名)

自然之善

看著阿嬤手編一只輕竹籃,薄薄的細長竹片帶著些微的青青外皮,這是一早從竹林裡劈新鮮的長枝(仔)竹而來,得趁竹子還帶有水分時用刀剖成細竹片.編織竹籃時需以清水蘸於竹片上,增加竹子的彈性,避免凹折時產生龜裂.一只竹籃的形成除了竹片和清水並不需要任何繩索,是先人智慧結晶,是善待自然資源之作,完全符合政府提倡的環保認證標準,應該頒獎好好表揚一番才是.

在明明德

繼上次來訪未完成籃編的工作,於是另外再撥出空檔前來請教金時阿嬤.坐在她身旁安安靜靜的編織,斷斷續續傳來竹片摩擦的窸窣聲,一前一後不斷重覆動作的編織竹片,看起來沒有什麼難度,尤其看到中風的金時阿嬤手腳很靈活的在竹枝上輕躍時,容易讓人產生〝這點小事難不倒我〞的幻覺.直到我自認為可以瞞天過海,騙取老眼昏花的眾人獲得讚賞時,卻被眼尖且不容小錯的阿嬤攔截, 阿嬤一句「安捏不可以」的宣判之下,全判了死刑.此時金時阿嬤又加了一句:

「認真看,看別人之前安哪做,卡麥一直出錯.」

看著我編了又拆、拆了又編,進度始終處於打結狀況的竹籃,金時阿嬤終於忍不住加重語氣說出看不下去的話.難道她不知道如一般訪客我們是以渡假娛樂的心情在做竹編嗎?難道她不知道我們只求一個可堪用的外形就足以向朋友炫耀.但不懂現代年輕人想法的她,卻盡力在竹編上力求完好的呈現.啊…可憐了我辛辛苦苦一整個上午,儼然成型的竹籃瞬間化為零, 全部的心血只好重新再來.她的簡單話語卻也點醒了只想把玩竹編,而不想追求完美心態的我,或許就因為沒把心思放在眼前的工作上,也沒認真的檢視所有的動作,難怪做不好編竹的基本功.

學習竹編與阿嬤的一席醒語,讓人明白做事時該有的心態倫理.〝有做就可以〞的心態是白白浪費老人家的用心傳承啊!

 對竹編有所堅持的金時阿嬤,看著她巧手編織的功力,很難想像她已中風多時,身體右半邊無法使力,唯有在請她簽名時才能領略中風後無力的手感.竹子韌性高,彈性佳,好似阿婆堅忍的一生. 雖早已不做竹編多年,但在兒子全力投入社區營造下,再度拾起竹片做起教學示範.望著停不下來輕快編織的年邁老手, 在七八十歲阿婆佝僂的身軀旁,我彷彿望見–勤儉的年輕少婦身影在晃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