俯仰天地間,牧師黃惠梅在宣教和務農中找到快樂

山裡的野菜王國,部落的永續產業!台東森永、屏東新路兩部落,把祖先的野菜種回來

台南善化有一個 50 年歷史的世界蔬菜中心,培育無數優良蔬菜品種,在全球具有領導地位。不過,相隔 150 公里外的恆春半島山區,卻有一群人反其道而行,他們致力把祖先吃的野菜種回來,也為排灣族的部落發展迎來更多機會。

屏東縣獅子鄉新路部落的黃惠梅和台東縣達仁鄉森永部落的林張獻文,是野菜產業在恆春半島紮根的兩大推手。黃惠梅在基督教中華循理會新路教會擔任牧師,但她更像農民,皮膚黝黑、滿口野菜經,白天總在田裡工作,也創立蔬菜產銷班,並成功推動「獅子好菜」有機品牌。

而為森永部落贏得「野菜村」稱號的林張獻文,是一位從退伍軍人成功轉型的野菜達人。他起初對農業一竅不通,卻能在深山闢出 4 公頃的野菜農園,並打造南台灣最熱門的野菜餐廳。

野菜,原是上不了檯面的食材,只剩少數農村還有採集食用,如今已經在連接屏東和台東的南迴公路上站到 C 位,扛起振興原住民產業的責任!

俯仰天地間,牧師黃惠梅在宣教和務農中找到快樂。(攝影/李慧宜)

屏東縣獅子鄉新路部落 南迴公路上的珍珠 百年駁崁與梯田 孕育產業生機

開車緩行南迴公路,一路沿楓港溪順台九線往東行,會發現沿路有不少部落。其中,位於楓港溪上游集水區的新路部落村子小小的,一條馬路貫穿其中,居民少少的,常住人口三百餘人。楓港溪水質清淨無染、河谷蜿蜒優美。近百年前,排灣族在河階地上構築駁崁、開墾梯田,打造一片隱藏版的世外桃源。

豐富的自然資源是新路的優勢,梯田在荒廢了二十餘年後,環境達到平衡。2010 年起,在當地中華循理會新路教會牧師黃惠梅的帶領下,教友紛紛成為農友,回到祖先的梯田上耕種,以有機方式重建部落產業。

駁崁構成的梯田是「獅子好菜」的孕育基地。(攝影/李慧宜)

以天地為師 以有機牧人 黃惠梅以有機野菜擦亮獅子鄉招牌

黃惠梅永遠一身農婦勁裝:她頭戴遮陽帽,身穿牛仔長袖襯衫與黑長褲,雙腳套著舊雨鞋,遠遠揮手打招呼,像極了站在路邊聊天的農友。

迎著風,黃惠梅邊騎車邊說話。「2010 年,我們開始種有機蔬菜,是想提供癌友健康食材,也讓教會更有向心力,果然大家越做越起勁。2012 年 5 月 21 日,我很記得這一天,我們成立產銷班,後來在 2017 年獲得有機團體驗證。」

蔬菜產銷班第11班的耕種面積 6 公頃,有 19 名班員,平均 65 歲,拿到團體驗證者有 11 人,以新路部落為主力。不過,黃惠梅進一步把周邊部落拉進來一起種有機,包含伊屯、丹路和楓林等排灣族部落。這是因為部落九成是年長族人,務農可以強化部落的自主照顧能力。

近年因應市場需求,他們開始種野菜。這其中包含排灣族會食用的青葙子、紫背草、昭和草、山芹菜、昭和草、苦苣、假酸漿葉、赤道櫻草、紅鳳菜、山蘇等,另外也有巴蔘、白鳳菜、角菜、消渴草、刺蔥、川七、地瓜葉、皇宮菜、野莧、馬齒莧和牛皮菜。

黃惠梅牧師採收香蘭要帶回部落做果凍。(攝影/李慧宜)

獅子鄉唯一有機產銷班 推出「獅子好菜」

第11班是獅子鄉唯一的有機產銷班,蔬菜和野菜各占一半。四個部落合作推出「獅子好菜」品牌,現在是原住民產業的觀摩重點區域。

黃惠梅表示,班上野菜批發價每斤 55 元到 60 元,其中 10 元會回饋到產銷班和教會作為管銷成本。她強調,「教會是產銷班的後盾,大家有共同的信仰,一起耕耘祖先的田地。牧師是志工,師丈當司機,教會會計身兼產銷班行政人員,協助農民處理有機驗證的檢驗與稽核。」

張文瑛是資歷最深的行政人員。她表示,農友跟教友重疊性很高,平日族人從事鐵工、木工和水泥工等工作,務農是兼職,收入不高但可以補貼家用,每個月平均幾千元到上萬元都有。「務農之後,土地不會荒廢、生活比較健康,更不會整天喝酒,大家一起種菜,每年(產銷班)評鑑都是(鄉內)第一名。」

59 歲的勝桐明是鐵工師傅,也是產銷班班長。他的菜園在伊屯部落,2 分地上種 10 種野菜,跪著除草是他現在每天的工作。他不怕累、時常笑容滿面。「我們客戶不少喔!高雄、台南的教友會團購,枋山農會超市也有上架,最近兩年會送台東達仁那個 VUVU 的廚房,他們的需求量是最高的。」

勝桐明班長務農的英姿。(攝影/李慧宜)
1989 年出生的張文瑛有 5 個小孩。她感謝教會和產銷班給她機會,讓她留在部落陪伴孩子成長。(攝影/李慧宜)

VUVU 的廚房只賣一道野菜火鍋 菜盤超狂「野」 有如大觀園

勝桐明口中「VUVU 的廚房」是產銷班最大宗的客戶。VUVU 是排灣族語,意指「祖父母一輩的老人家」,店名象徵野菜產業傳承長者智慧。

餐廳很特別,隱身在台東最南端達仁鄉森永部落。部落人少僅三百餘人,但一到中午和晚上,餐廳就座無虛席。老闆林張獻文是台灣著名的野菜達人,他說:「我盡量把遊覽車客人壓在 1 個月 20 輛車之內,不要影響部落生活,我也不想太累。」

「VUVU 的廚房」只賣「野菜火鍋」,這火鍋很張狂,湯底由林張獻文以蕈菇、野菜根熬煮,主角是一大盆如插花藝術的野菜盤,由太太周靜英操刀。

周靜英一邊洗菜、理菜,一邊以菜色、葉形來配置最佳的「插菜」位置。菜盤以假酸漿葉平鋪打底,接著上一層是淺綠、深綠穿插其中的角菜、巴蔘、地瓜葉、山茼蒿、山萵苣和青箱子,第三層為白鳳菜、紅鳳菜、紅地瓜葉、山蘇與野莧菜,頂層是深紅的虎斑紅莧菜與翠綠的生萵苣。在雨多菜少的夏季,洋洋灑灑 14 種,有如野菜大觀園令人嘆為觀止。

周靜英表示,「獅子好菜」的有機野菜很棒,耐放不易壞。「理菜時,已經分不清是草香還是菜香,香味四溢讓人心情大好。」

周靜英和她的野菜盤。(攝影/李慧宜)

肉類站一邊 野菜是老大 老客戶就愛這一味

記者採訪當天,一輛來自台中的遊覽車載來老客戶。領隊宋先生表示,之前吃過野菜火鍋,這次是第三次帶親友團一起尋「野」味。

客人們引頸盼望,終於等到菜盤上桌。周靜英提醒,「外面火鍋主菜是肉,我們不一樣,野菜才是主角,肉是配角,喜歡吃菜的人一定很滿足。建議大家,野菜不要混著下鍋,一次下一種,味道才單純。」

看著客人滿足的表情,林張獻文露出微微笑意。「野菜湯底本就甘甜,下野菜煮後更鮮甜無比,越喝越上癮。我們老客戶很多,像這批客人下次還會再來!」

野菜下鍋原則是一次一種菜、20 秒內撈起,風味最棒、口感最純粹。(攝影/李慧宜)

森永野菜村名聲遠播,堅持原民野菜魂

57 歲的林張獻文,15 年前自空軍退役,隨即就讀台東大學休閒管理事業研究所。「那時候我媽一個人在老家,所以我想做一個既能照顧媽媽、實現夢想,又能幫助到部落的行業,務農是最佳選項。」

從 2010 年開始從農,他選了一條人少的路:種野菜。「種高麗菜、空心菜,我種不過人家,東部交通成本高,競爭力也低,想來想去只有原住民的野菜可行,沒什麼人種啊!」

起初,林張獻文只種 1 分地,引用山泉水灌溉,以無毒栽培種植假酸漿葉、巴蔘、赤道櫻草、土人參、馬齒莧、白鳳菜、紅鳳菜、消渴草、野莧等,但種了根本沒人買。「撐了幾個月,哇!終於有餐廳 google 到我,我趕緊開貨車直送到高雄鳳山的餐廳,另外,老爺酒店、涵碧樓都是最早的客戶。」

2013 年,林張獻文大膽投入市場。他到台中美食一級戰區開野菜吃到飽餐廳,當時部落種植面積隨餐廳需求擴大到 4 公頃,品項超過 40 種,森永村每天都有 7 到 10 位農民在野菜園工作,一星期提供 1200 斤野菜到台中,部落因此獲得「野菜村」的稱號。2017 年,林張獻文返鄉開餐廳,將野菜的消費者由都市帶回部落。

林張獻文正在採收赤道櫻草。(攝影/李慧宜)

野菜貴在「野」 代表自然平衡 象徵原始價值 彰顯原住民文化與部落潛力

林張獻文表示,「VUVU 的廚房」不是為了營利,而是為了證明野菜的價值。「我母親是排灣族人,她種野菜、吃野菜。在她身上,我看到野菜是一門學問,原住民世代生存在大自然,適度的採集和小規模種植保種,對生態平衡很重要。」

至於黃惠梅,面對自然的力量,始終心懷謙卑與慈悲。她出身台東太麻里金崙部落,幼時成長艱辛,曾親眼看到颱風毀壞家園、沖失土地。當她到新路部落宣教時,才會想要帶教友以有機重建自然、以農業呵護土地。

信仰讓牧師看到務農的可能性,務農使族人體會信仰的深層意義,「獅子好菜」日積月累的點滴回饋,也是中華循理會新路教會建堂的支柱。2021 年初,新堂歷時 10 年工程終於完工,教友無不感動。黃惠梅說,「看到美麗的教堂蓋起來,教友們都哭了,農業為我們鋪出一條『新路』,復興教會也振興部落。」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三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支持勇敢無畏的獨立新聞!

每一篇深入報導,記錄的不只是農業與環境,更是共同守護的土地價值。請支持《上下游新聞》,讓真相發聲!

我要贊助

你的支持,讓土地的故事被更多人聽見!

支持《上下游》,讓台灣農業的價值被看見,守護安心的食物與珍貴的土地。

我要贊助
上下游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