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個神秘的國際組織總部座落在台灣,那就是亞洲世界蔬菜中心(以下簡稱「亞蔬」)。位於台南市善化區,佔地116公頃、保存超過 6 萬 5 千個種原,亞蔬是全球公部門最多蔬菜種子的非營利組織,守護各地的原生蔬菜種原,每年無償提供給全世界各國官方或民間單位研發新品種蔬菜。
種原庫充滿驚奇,光是綠豆、紅豆就有諸多顏色,不見得是綠色和紅色。亞蔬也做育種研發以及營養分析,還會在重大天災降臨時,提供種子給災民重振家園、取得足夠的營養。面對極端氣候,亞蔬將是一艘滿載全球蔬菜種子、陪著農業走向未來的方舟。
落腳台灣半世紀的國際組織,用蔬菜帶給人類健康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時,全球各地出現飢荒,但戰後人口成長,需要大量糧食來餵飽全世界。1968年起,洛克斐勒基金會呼籲應集結國際之力來解決糧荒,並在全球成立15個農作物發展中心,其中,蔬菜中心選定在台灣,因為當時台灣的農業技術在全球名列前茅,且地理環境橫跨熱帶及亞熱帶,天時地利人和的狀況下,1971年,亞洲開發銀行以及會員國正式簽署備忘錄成立亞蔬,座落在台灣正式成立運作。
亞蔬會員國有七國,分別為台灣、美國、日本、韓國、泰國、越南及菲律賓,影響力在世界各國逐步擴張,目前在泰國、印度、坦尚尼亞、馬利和貝南都設有區域中心。亞蔬每年經費約六億六千萬新台幣,主要來自於各國政府的贊助,台灣是最大資助者,除了官方贊助經費外,亞蔬也與IKEA、USAID、MAFF等單位有計畫性合作。
亞蔬的使命,是透過研究與推廣來發揮蔬菜潛能,讓人們能夠擁有健康飲食及生命。亞蔬副主任林彥蓉說明,全世界可食植物有七千多種,蔬菜佔兩千多種,而現代人的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成為公衛負擔,蔬菜是最經濟實惠的食物,不只能滿足營養,還能提供健康。
進入亞蔬,會有一種出國的錯覺,因為這裡有來自世界各國的農業研究員,正式溝通語言為英語。中庭裡種著各式蔬菜,仔細一看,茄子不只有細長紫色的常見品種,還有黃色和橙色的雞蛋型茄子,地瓜也種了好幾個品種,葉片有綠色也有紫色,而走進種原庫,更讓人大開眼界,顛覆既有印象。
種原大驚奇,零下冰庫目標保存百年
「綠豆不一定是綠色,紅豆也不見得是紅色」,種原組研究助理陳彥匡拿出一管又一管的綠豆,顏色差異極大,從墨綠、深綠、暗綠到粉綠都有,甚至還有紅色、黃色、棕色。他解釋,中文名稱雖是綠豆,但綠豆散落在世界各地的家人不一定都是綠色,大小也有所差異。紅豆、黃豆及黑豆也都是如此。
亞蔬目前保存超過 6 萬 5 千個種原,陳彥匡說明,這些種原來自全球各地,透過研究員採集、當地農民提供與種原庫交換而得,每個種原都會建檔、擁有可追蹤的獨立條碼。每當取得新的種原時,要儘速種下做發芽力測試、性狀調查,並檢測基因,並將調查結果詳實紀錄、提供給未來想申請種子的人參考。
收集到的種子完成測試調查後,接下來要進行低溫乾燥。乾燥庫溫度保持在15至20°C、濕度維持在10%以內,種子含水率則要降到4%至7%。陳彥匡表示,低溫乾燥是較能保持種子原本狀態的方式,乾燥庫設定的溫濕度必須不能讓種子發芽,也不會使種子受傷,能保存最長的時間。
低溫乾燥後的種子,下一站是去往溫度更低的保存庫。一包包種子整齊收納在零下20°C的低溫中,所有種子保存目標都是至少50年至100年。在此低溫環境下工作並不容易,為確保研究人員安全,進入保存庫必須兩人行動,且要穿著厚重的雪靴和外套。
無償提供種原開發品種,抗病番茄超受歡迎
任何民眾、公司或是研究單位都可向亞蔬申請種子,申請通過後,亞蔬會無償提供。不少官方或是民間單位都會與亞蔬合作來研發品種,種原組助理研究員蕭芸殷說明,種原的純化或是選拔要看市場需求,以秋葵為例,台灣首重外觀,再來才是美味,但非洲反而在意口感黏稠度以及能否長期儲藏,「沒有最好的品種,只有適不適合」。
亞蔬目前已送出了 711 個品系的種原到73個國家,其中最多的是番茄。番茄組研究助理許芸喆說明,亞蔬的線上目錄中提供 12 個鮮食加工兩用番茄、11 個鮮食大果以及 7 個鮮食小果品系,現在和國內農改場、種苗場合作成果有 8 個大果及 7 個小果品種。亞蔬的番茄組長年致力於堆疊多重抗病性的優良品系或品種,以便讓農民可以露天栽培,節省生產成本。
另一個受歡迎的種原作物為番椒,包括辣椒和甜椒兩大類。番椒育種助理研究員林世雯表示,番椒育種除了以抗病力高為目標,也要兼顧市場喜好,像國外對辣椒偏好辣度高的品系,但台灣喜歡細長、顏色繽紛亮麗、辣度低的辣椒。
原生蔬菜研究著重營養,為農產加值
除了與試驗單位、民間種苗公司合作,亞蔬2005年開始發展「原生蔬菜」。蕭芸殷說明,這方面研究著重於非洲原生蔬菜,不只是保種,更強調應用,包含選拔出優勢生長及營養成分高的品種。
以豇豆為例,台灣人愛吃長豇豆,但非洲人吃的是短豇豆,且主要食用部位是「嫩梢」,也就是當葉菜吃,亞蔬分析後發現短豇豆葉子的蛋白質含量竟高於豆莢。研究員還將其做成料理來分析適口性,「最後結論是包水餃最好吃」。
亞蔬也著眼於台灣的原生蔬菜,例如台語俗稱的肉豆,正式名稱為鵲豆,研究分析後發現,鵲豆所含蛋白質是台灣日常食用蔬菜當中最高的,而國人愛吃的荷蘭豆,蛋白質含量則是最低的。
亞蔬設有營養組專門分析植物營養成分,營養組研究助理吳婉貞說明,同樣色系的作物,越是深色的品種通常會含有較多營養素,例如:深綠色的秋葵會比粉綠色來得營養、綠苦瓜會比白苦瓜含有更多維生素A。此外,不同顏色蔬菜的營養素不同,每天攝取各色的蔬菜較能攝取多元營養。
「營養資訊可以為農產品加值」,吳婉貞分享,面對氣候變遷,作物育種會朝耐逆境研究,但消費者對於耐熱、耐淹水等特性比較無感,反而比較關心營養,因此營養分析結果對育種者和生產者都很重要。以她過去輔導農民的經驗,生產者在販售農產品時若能提供完整營養資訊,會更吸引消費者來購買。
種子給人希望,也讓災民重生
種子雖小,災難來臨時卻是讓人絕地逢生的希望。產業合作關係專員林麗珠說明,2005年南亞大海嘯時,為協助災民恢復生活,亞蔬便號召當地種子公司來捐種子,不過當時這些種子未經發芽力測試,當地人也不見得熟悉,亞蔬事後檢討,「要選當地人喜歡吃、好種又營養的作物」。
2009年的莫拉克風災,亞蔬再次提供種子賑災,這次選擇在救災開始後三個月、災民已經安頓好,才發放種子,發放對象有兩種,一種是災民,另一種是農民,但兩種成效天差地別。林麗珠分析,農民有其生產專業,看完指南就知道怎麼種,還會自行留種,但一般居民沒有農耕專業,有人把種子灑在路邊、安全島,甚至沒有種、直接把種子煮來吃。
災民反應讓研究員哭笑不得,也讓亞蔬又一次檢討改進,除了當地人喜歡吃、好種又營養,還要長得快、病蟲害少、栽培成本低。以這些條件篩選出的賑災蔬菜,一共有六種,分別是莧菜、黃麻、秋葵、空心菜、皇宮菜及綠豆。2013年海地大地震時,當地人指定綠豆和莧菜做為賑災作物,亞蔬就提供了近130公斤的種子。林麗珠表示,這次有農技團協助,狀況就比先前好,顯見除了提供種子和技術,協力夥伴也是關鍵。
野生種原抗逆境,帶領蔬菜產業走向未來
種原收集、育種研究是一條無止盡的漫漫長路,「研究需要資源,不容易馬上看到成果,但有了研究基礎,才能因應氣候變遷」,林彥蓉說明,過去野生種、地方品系或品種常常因為產量低、味道苦澀、外觀不佳,「抗病力強」的潛力便容易被忽略,要在育種過程保留優點並避開缺點,相當耗時耗力,因此野生種原、地方種常常不受歡迎。
但是現在氣候變遷讓農業生產越來越困難,林彥蓉表示,商用品種在馴化過程已漸漸失去對於逆境的耐受性,例如溫度上升1°C、或降雨量增加,某些作物的產量就會減少、品質也受損,這時候野生種、地方品系或品種就非常重要,「因為這些物種本來就生活在嚴厲的環境中」。她強調,導入野生種原或地方種的抗逆境基因,已是整體蔬菜產業的趨勢和共識,也是亞蔬走向未來的必經之路。
延伸閱讀:
連豆莢食用的,通常水分占比種子或植物枝葉都更高吧,其他成分相對低! 不過最近才突然覺得,畢竟人類甚或多數微生物,都缺乏分解植物細胞壁(纖維素(葡萄糖組成,但跟麥芽糖酶、澱粉酶、葡萄糖苷酶等切的是不同的鍵結)、半纖維素(木、阿拉伯、半乳、甘露、葡萄糖等,排列組合,會需要不同的酶)、木質素(松柏醇、芥子醇、對香豆醇排列組合,也會需要不同的酶?))的酶! (軟腐病能分解纖維素! 褐腐病能分解纖維素、半纖維素) 其實,甚或包含穀物跟乾豆,如果入口前不先磨細過,光是原型吃下去,其實就有點自找麻煩? 畢竟,不是相關酶的目標,那其實就全部是路障? 包含一堆多酚跟益生元? 因為腸胃道微生物,又不是只能利用人體用剩下的? 因為通常微生物的酶作用的溫度PH等區間,或是能切的鍵結,跟能利用的形式,都比人類的寬? 其實被纖維組合,無法接觸人體酵素,或是腸壁被吸收的! 包含一般人類能消化的澱粉蛋白質,腸胃道微生物一樣能用來產酸產氣? (因為突然才覺得,人類排遺微生物重量可能達1/3-1/2? 但是其實真菌細菌細胞壁都有含氮? 就類似堆肥碳氮比要求? 比植物細胞壁消耗更多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