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鮮甘甜的蝦子讓人垂涎欲滴,但卻有人享受不到蝦子的好滋味,因為小小一尾蝦可能讓他們嘴麻起紅疹,然而宜蘭大學動物科技系講師李意娟表示,許多人其實不是對蝦子本身過敏,而是對養蝦或賣蝦過程投入的不明添加物過敏,「不要再誤會蝦子了!」
不新鮮、不明添加物都是過敏原因
只不過吃了一尾小小的蝦子竟然這裡癢、那裡癢,許多對蝦子過敏的人都有這種痛苦的經驗,宜蘭大學動物科技系講師李意娟指出,有些人確實是對蝦子體內的蛋白質過敏,但部分民眾其實是對養蝦或賣蝦過程投入的不明添加物過敏,「不要再誤會蝦子了!」
蝦子肌肉中的原肌球蛋白(tropomyosin),已知是造成人們對甲殼類水產品引發不適反應的主要過敏原,「但是如果蝦子夠新鮮,其實民眾並不見得會過敏。」李意娟說,原肌球蛋白是較顯微的蛋白,蝦子死亡後,體內的酵素會把此蛋白分解出來,如果新鮮健康的活蝦直接烹煮,蝦肉入胃後被人體消化酵素隨機分解,自然不一定會有過敏的狀況。
很多時候蝦子都揹了黑鍋,少數業者不當使用動物藥物,才是導致人們不適或過敏的元兇。由於養殖環境惡化,一般白蝦的育成率大概只有兩到三成,早期常施用多種抗生素或抗菌劑以求提高蝦存活率,再加上補撈運輸、販賣過程中,為求好賣相、好賣價,各家業者獨門配方盡出。所以有些人對海鮮過敏,除須篩檢蝦蛋白過敏原,可能得回頭看看買到的蝦子是否被加了不明添加物。
養殖環境惡劣,蝦子吃藥長大
台灣白蝦是目前國內養殖蝦種第一名,平均育成率卻不高,放了十萬尾蝦苗,可能只有兩到三萬尾能活下去,為什麼養殖的白蝦這麼難活呢?李意娟指出,除了白蝦容易感染疾病,最大的問題出在養殖環境。
白蝦易因高密度飼養感染疾病造成全池死亡,養殖業者為了避免血本無歸,現今常採取混合養殖的方式,多和虱目魚一起飼養。「對養殖業者而言,養蝦是多賺的。」李意娟說,一般蝦苗的成本極低,就算育成率低,但相比之下還是有一些利潤。
「這些蝦子多是撿別人吃剩的。」李意娟指出,混養池中的蝦子主要擔任清道夫工作,以撿拾池底殘餌或魚隻排泄物作為食物來源,但蝦子和人類一樣,如果生病食慾就會不好,若養殖業者把飼料丟下去就拍拍屁股走人,也不根據狀況調整飼料量,這些多的飼料會造成水體負擔,加速蝦子死亡。
這裡又浮現出另一個問題:這些病死的蝦子就這樣放在水裡嗎?李意娟說,由於蝦子是底棲型生物,如果看到牠浮上來代表健康出了問題,但如果養殖業者沒有用心觀察,等到在池邊發現幾隻死蝦,池底下早就不計其數了。
傳統土池養殖較無完善的排污設計,死蝦容易汙染池底環境,養殖業者只好投以各項藥物,提高蝦子存活率,一旦環境產生抗藥性,就施更重的藥。國內可被使用的藥物多達上萬種,每個養殖業者都有自己的獨門配方,以抗生素、抗菌劑等最常見。但現行法令只規定哪幾種藥物禁止使用,只要不在禁藥名單內仍無從驗起,就算驗出有藥物殘留也易讓不肖業者有漏洞可鑽,防不勝防。

養蝦要先養環境
深入剖析台灣養蝦的問題,李意娟可不是只有嘴巴說說,他和有四十年養殖經驗的父親開設養蝦場,採用海水養殖,育成率高達九成,證明不用藥也能養出高品質的蝦子。
李意娟的父親是有四十年養殖經驗的老師傅,許多養殖業者都稱他為「李博士」,父女倆結合水產知識和經驗,提出「養蝦要先養水」、「養水即是養藻」的概念。
養殖池裡除了蝦子,還共存了很多微細藻類,有些給蝦子吃,有些專門行光合作用,有些幫忙維持水質,「其實就是營造出生物最原始的環境。」李意娟說,蝦子本來就是生活在海洋中,各種藻類分工合作,才能維持最適合的水質,過於人工化會失去平衡。
他們對水質的堅持不只於此,不同於一般用土搭建的「軟池」,李意娟父女採用水泥蓋「硬池」,建構中央排汙設備,就如我們慣用的「抽水馬桶」;蝦池深度比別人多一倍,普通養殖池大約1.5公尺,他們卻堅持要挖3公尺以上,為的是讓養殖池更貼近真實的海洋環境,例如蝦子不喜歡光線,藻水就必須深,「其實只要給他們一個良好的環境,蝦子根本不需用藥。」
新鮮嚴選,過敏者也能吃一尾好蝦
消費者除了注意養殖環境,挑選蝦子也是一大學問。許多民眾到菜市場最愛買活跳跳的蝦子,以為這樣才是新鮮,但你知道嗎,這些活蹦亂跳的蝦子可能是添加不明藥物的結果。
李意娟說,蝦子是非常神經質的動物,運送過程會因為緊迫而死亡,她指著自家剛撈起十分鐘的蝦子說,「你看才過這麼短的時間,很多蝦子就不跳了。」蝦子一旦離開原生環境,短時間內就容易死亡,傳統市場的攤販只有簡易抽水馬達,為了讓蝦子能活蹦亂跳,部分業者習慣在暫養的水中施用不明添加物,長時間下來,這些添加物容易殘留在蝦子的鰓或殼的縫隙中,有些人食用後就易產生過敏反應。
李意娟提醒民眾,水產生物本身酵素作用強,皮膚、鰓和消化器官容易附著細菌,死亡後的化學變化複雜,速度也比其他農畜產品快,更易腐敗變質。
李意娟建議,可以從蝦子的顏色判斷新不新鮮,如果變黑表示可能已經放了一段時間。購買活蝦並非新鮮安全的唯一標準,最好的方法是能確保養殖過程到餐桌上的每道過程都安全,如此部分過敏的人也能享受蝦子的美味。
要去哪裡買沒有抗生素或安全的蝦子.貨這個養殖場在哪裡?
您好,要買新鮮的蝦子最好是到漁港或養殖場,但是養殖場也要看有沒有施藥,有些養殖場標榜用無毒蝦或健康蝦,可能就不會施打抗生素,但仍不是百分之百,一些有機通路會有冷凍包裝的蝦子,或許您也可以搜尋看看。這家養殖場目前還沒有在通路販售,不過已經在洽談了,我們也會繼續追蹤,有進一步消息會再刊登!
麻煩一下把蝦子種類寫出來好嗎?妳是想害死蝦農嗎?這樣的報導很不專業耶!你可知道台灣養殖「蝦」類有幾種嗎?我養得蝦子從不用藥也能在沒水的狀態指保持潮濕的狀態下活兩三天而且還活崩亂跳的耶!沒有八成也有七成以上。不信的話我們來賭,條件妳開(我開條件怕妳負荷不了)。不懂就不要亂發表好嗎?沒人規定記者什麼事一定都要懂,但至少求證一下、問一下吧!另外,要買沒抗生素的蝦,妳回答的也像是廢話一樣,當然不是漁港就是養殖場嘍!至於「無毒蝦」「健康蝦」是要經過檢驗認證的,請問,漁港的蝦怎樣檢驗認證?到養殖場看,請問妳要住幾天?這是蝦農的養殖良心耶!會用要得就是會用藥,不會用藥的就是不敢用藥,等吃到了都太晚了知道嗎?
另外,奉勸妳一句話,既然妳有商業行為,發表產業訊息時最好多聞、多問,否則當心吃上官司或造成鉅大的產業損失,這種責任妳負擔不起。
奇怪了,通篇文章看不出來到底在行銷哪一家品牌的蝦子,而且也不過就是生態養殖方法的介紹,記者就要被威脅吃上官司。你到底是哪一家業者呀?栽贓報導是商業行為,就不要用匿名嘛!你這樣匿名,大家怎麼知道你養蝦子的技術更厲害?
就是沒寫行銷那一家,也沒說明哪一家用藥,想栽贓吃蝦過敏就是用藥所引起的?難道不知道就是有人先天對漁產或蝦類過敏的嗎?難道不知道這種沒憑沒據的說:….不新鮮或抗生素才是過敏主因,不要再誤會蝦子了!…..所有養蝦業的人都用藥嗎?用意是什麼?你不知道就一個「有機農作物被驗出有毒藥殘留…」整個有機蔬菜市場都受到打擊嗎?
我這叫威脅?我是教導一個要當記者的人就應該要有「專業」素養。沒專業素養遲早就會吃上官司。隨意就來一句,你知不知道會造成多大影響?你沒事但別人可能就會因此破產….台灣會這樣亂,就是這樣搞出來的知道嗎?我不會威脅,要是影響到我,也就等於整個養蝦界都受到影響,我直接就告了。我會客氣嗎。知道嗎?
記者看來是依據採訪內容而報導:「宜蘭大學動物科技系講師李意娟指出,有些人確實是對蝦子體內的蛋白質過敏,但多數人其實是對蝦子養殖過程中,投入的抗生素或藥物過敏,『不要再誤會蝦子了!』」這樣也要被威脅吃官司?
您的蝦子品質這麼好(「我養得蝦子從不用藥也能在沒水的狀態指保持潮濕的狀態下活兩三天而且還活崩亂跳的耶!沒有八成也有七成以上。」),這一篇新聞正是強調不用藥養殖的蝦子品質,鼓勵消費者盡量挑選安全無藥的蝦子,應該是幫了您一把才對啊,怎麼就看到您一直叫囂威脅?台灣消費者也有權利知道吃蝦過敏和施藥之間的關係。
重點就是:要學人家當記者,就要「不恥下問」。多瞭解一點。蝦子基本上就分海水和淡水,其中常用食用的種類的基本的就有:沙蝦、草蝦、明蝦、泰國蝦、螯蝦、龍蝦…等。特性不一樣、養殖技術也不一樣。而且光指螯蝦在台灣就被造成很大的誤會,把美國螯蝦當成了澳洲螯蝦。這種差別簡直天差地遠,新聞報導偏偏就報導成:螯蝦對環境造成的損害….結果,大家就把美國螯蝦當成了澳洲螯蝦。一種是沒有經濟價值,只能當觀賞用,養不大而且凶悍。然後人家不養了就棄養。另一種是可以長到三公斤種的大蝦,個性溫馴且營養價值高….要當記者應該知道一件事:好的事通常沒人會去注意,但一群同質性的人物或行業,只要有一兩個出了一點事,經過渲染絕對會引起軒然大波。…..你當真這樣真的會幫到養蝦人嗎?會鼓勵消費者儘量挑選安全無藥的蝦子嗎?笑話啦!光是金樽米、有機蔬菜、豬肉、牛肉、鱉….被報導出來出了問題,有多農民、養殖戶就此破產?消費者的心裡就是要「安全、快速的購買」現在連認證的標籤都會被驗出有問題,消費者還有時間去找「安全無慮」的產品喔!消費者已經「進化到」只要有問題就不吃啦!這篇報導若是專業的記者,標題可能會寫成:「吃蝦不見得會造成過敏….」,這樣差別有多大?
在舉一例,記者,也分「有牌記者」與「山寨記者」,這可不是鬧的。假如我就說:…記者是豬….結果會如何?我身旁就有兩三個記者朋友,我對得起他們嗎?
告不告的成不是問題。但絕對浪費時間。最後可能會逼一個人聲敗名裂。記不記得有一個學生罵客家人什麼的?她罵的對像是一個人,但沒指名道姓而只說客家人如何如何,結果引起撻伐。
我不屬名,就是不想沾這篇「所謂報導」會對我們有幫助的這種光,只求平安無事。但這不是威脅,而是就事論事。萬一傷害到了蝦農,最好請準備確實的證據、並查明那些業者非法用藥,否則若造成重大農損,保證會有人要找時間上法庭。
記者報導可接受公評,不過我想在網路上發言的人如果期望他人尊重自己的言論,請至少以本名發表,以示負責。另外,要告不是問題,告不告的成才是問題,這點去問問有法庭經驗的人就知道了。
沒錯,…要告不是問題,告不告的成才是問題,這點去問問有法庭經驗的人就知道了。…但可以保證一件事,會讓這種不求真相,只會不經大腦思考隨性寫寫的「記者」要找時間跑法庭。「告」不需要經驗。「告贏不贏」才需要經驗。
沒姓名的人,我寫的你看懂了,可惜你寫的令人看不懂。
不好意思!打擾幾位的爭辯,插話一下..
1.報導文中不是有說是”白蝦”嗎?還是我讀的不夠徹底,或是看錯誤解了?應該沒泛指所有蝦類吧!
2.活蝦販賣有人添加藥劑以增加活力,好像新聞中也曾經有報導過!應該不是這邊文章起頭的吧!
3.友善農業是需要大家支持,至少有人開頭,我們去正向支持報導,甚至有機會導正原先一些偏差農民的作為,也算是台灣消費者之福吧!
這位gordon兄台何以認定記者是「不經大腦思考隨性寫寫」,並且有商業行為?你是否準備了「確實的證據」?如果沒有,那麼記者是否也可以告你毀謗呢?如果您覺得記者是一竿子打翻一船人,您是否也是以偏概全,過度反應了?
照您這麼說,新聞報導超市蔬菜農藥超標,就會害死全台灣的菜農,因為並不是所有人都過量使用農藥,所以做出這種報導的記者就是不專業,不應該把這事實告訴消費者?
我也同意有些記者為求聳動而選擇性地報導,甚至影響農民生計。多年前關於吃楊桃傷腎的報導就是如此,全台楊桃產業因此一落千丈。不過養殖業用藥這種事人盡皆知,這篇報導的重點只不過是說,有些人吃蝦過敏,是因為藥物而不是蝦子本身,如此而已。
當然您可以表達您身為養蝦業者對於此報導的不滿意見,但您可以就事論事,不需要對記者做人身攻擊。
To Gordon,
您說標題可改成「吃蝦不見得會造成過敏….」,但這是人盡皆知的事情,我吃蝦就不會過敏,需要拿來當標題嗎?原標題「不新鮮或抗生素才是過敏主因,不要再誤會蝦子了!」,應該是為了特別提醒消費者不要再誤會過敏是蝦子本身造成的,若更積極尋找安全友善養殖的蝦子,或許就能解決過敏症狀。這兩種標題的意義天差地別。
而且,部份養殖業者用藥養蝦,早就不是祕密了,消費者就從此不買蝦了嗎?難道消費者不應該多知道這類食物安全的消息嗎?知道了,才有機會用消費力量督促部份業者儘可能維持食物安全,並將消費市場導向安全養殖方向。這是消費者的知的權利,也是促進產業升級的根本,讓更多好蝦子和好蝦農被消費者重視。
何況,這種請教了學界和業界而有所本的報導,一再被您威脅要告,真是奇妙了。勸您將時間花在行銷自己的好蝦子,取得更多消費者信任,這樣即便有短期農損也不會損到您身上,會比您在這裡持續對記者人身攻擊來得有意義多了。
我想GORDON是在生氣此記者這樣寫似乎暗示市面上活跳跳很久的蝦可能有問題,這樣以後消費者看完本文是不是就會質疑G先生的活跳跳蝦是黑心投藥蝦?而G先生似乎是以健康的方式在養殖他的蝦子們(?)
其二:他說的商業行為,應該是本文就是報導李意捐的蝦是安全的蝦 等於變相是幫她做行銷新聞(雖然李意娟的蝦目前沒有上市但是畢竟他有說洽談中了,的確也引起網友詢問,現在行銷新聞那麼多,這也難怪被人家質疑了?)
最大的問題是出在G兄反應過於激動吧?所以大家才覺得反感
但是實際看完本文,大致可以瞭解G先生的心情
這似乎在醜化養殖者 以行推銷自家產品之實 1. 蝦子若是生病 抗生素並明顯之效果 對蝦類來說 最嚴重的是病毒性疾病 抗生素是沒用的 既然沒用 養殖者何苦多花這筆錢 用藥蝦子就能養的好的話 又為何整體存活率僅兩三成 2. 與虱目魚混養 僅是因蝦苗便宜 花點小錢買進蝦苗 讓它們在虱目魚池裡自生自滅 存活下來的 就能賣錢 再者 蝦子打藥 以一台斤50尾來說 一台蝦車隨便載個幾百斤 就有數萬隻蝦 這要怎麼注射藥物 以一台斤一兩百元的東西來說 划算嗎? 最後 依上述文章的論點 會過敏的人去吃吃海蝦 看是否還會過敏 便能知道文章是否合理
先說自己是純天然的,再說別人大部份都有用藥,新聞內容怎麼看都像是在幫李xx做推銷,難怪G先生生氣,百分之99有名氣的商家都是靠媒體炒作的,曾經有個都市蝦農也說他養的是無毒蝦,可笑的是他的蝦池比別人的蝦池產能高出六倍看到鬼喔,陽澄湖的大閘蟹哪有那麼多,依我看呀是大雜碎才對,要報導就去報導馬娘總統吧!每個月的存款都高於月薪資看到鬼喔!
筆誤,是每個月存入的錢都高於她每個月的薪資
吃養殖蝦有時會過敏有時不會,奇的是吃海產店或市場活蝦過敏的機率很大,至於冷凍的蝦子機率就低很多,日本甜蝦目前沒過敏過!
裡面太多錯誤了,很難認同
我碩士論文就是做白蝦的免疫系統和某種病毒和某菌間的相關關連
從大學就對於水產養殖有興趣,所以走入水產獸醫師領域,就我所學的來判斷這一篇文章真的是鬼畫符般的亂扯
蝦子養殖你懂嗎
就算不懂那高等一點的魚類養殖你懂嗎
如果你都不懂那我更不用問你水產動物的疾病了
希望作者在下筆前能否更用心一點
不然就不要說的那麼果斷或自以為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