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農互助共同經營,微風市集創下年營業額千萬好成績!

創立於2007年的微風市集是目前南臺灣最大的農民市集,將近六十戶有機小農在假日聚集於此,農友間彼此感情好得像家人,連消費者都被感染,從顧客變志工。嚴謹的規範加上農民的自律造就了微風市集的成功,目前一個月的營業額可以達到120萬,固定聘請三個正職員工,扣掉支出後還有盈餘,是農夫市集中少見可以自給自足的案例。

交換農產品,大家都是一家人

「我們這裡三缺一,帥哥快來幫忙啦!」假日清晨七點,高雄還沈睡在灰濛濛的薄霧中,蓮池潭旁的空地上,微風市集的農民們已經開始一天的勞動。搬出帳篷,四個人一組,抽出鐵柱,拉開頂棚,這一攤的搭好了,趕緊到隔壁攤幫忙。「這種事一個人做不來,要大家團結合作才有辦法啦。」忙碌的農民們說。

這天微風市集來了四十幾攤,在大家互助合作下,半小時內全部的帳篷就搭好了。「我們希望微風市集是一個共同的品牌。」微風市集志業協會總幹事林憲輝說,他希望加入這裡的農民們,都可以對市集有認同感,不只是為了個人利益,而是一起努力讓市集茁壯。

微風市集目前固定每週六日,在高雄三個地點開市,最大的蓮池潭物產館市集最多有六十個農友會來擺攤,全部來自高雄本地,是台灣攤數最多的農夫市集,儘管販賣的農產品多以常見的葉菜類為主,這裡卻聞不到彼此競爭的煙硝味,取而代之的是大家庭般的和樂氣氛。

林憲輝說,一開始為了怕大家覺得不公平,本來打算一個月輪一次位置,但每個人竟然都認為自己的位置是最好的,因為每攤都有自己的忠實顧客,不會互搶生意,有時候自己的東西賣完了,還會幫忙賣別攤的東西。而每次收市就是「交換禮物」的時間,你送一包米,我送一串香蕉,每個人都帶著各式各樣的農產品回家,「這是我們展現友好的方式啦!」一位農民開心地對我說。

這種溫暖的氣氛也感染了前來購買的消費者,許多人從顧客變老闆,在農民們忙不過來的時候當起志工,幫忙賣起了農產品。高雄那瑪夏鄉的胡椒董農園是市集中最高、最遠的地區,來回要花上七個小時,農場女主人應悅幗說,除了賺取每週的固定收入,更重要的是不能讓客人失望,「這裡的每個人都互相幫忙,就像家人一樣,讓人覺得很溫暖。」

微風市集目前在高雄三個地方固定設攤,是很多小農經濟來源

微風市集目前在高雄三個地方固定設攤,是很多小農經濟來源

來自高雄那瑪夏鄉的應悅幗很喜歡和消費者面對面溝通,很多常客每週都特地到攤位找他聊天

來自高雄那瑪夏鄉的應悅幗很喜歡和消費者面對面溝通,很多常客每週都特地到攤位找他聊天

制度化管理,建立長遠的品牌

2007年高雄社會局為了推廣在地產業,找了幾個農民和社區擺市集,但何謂「在地」卻沒有人說得清楚,「那時候什麼都賣,什麼都不奇怪。」當時在那裡擺攤的林憲輝說,一開始市集沒有規劃出自己的特色,開市時間也和消費者習慣不同,生意慘澹,有時農民一天的營收連油錢都不夠,社會局一度想要放棄計劃,但他和幾個朋友認為市集是可以發展的方向,只是用的方法不對,幾個人實地走訪中興大學市集及合樸農學市集後,在2008年成立「高雄市微風市集志業協會」,以會員制的方式,開放高雄使用友善土地耕作的農民加入。

「阿伯,你忘記掛布條簡介了啦,幫我掛一下,不然消費者會不知道。」微風市級的專員蘇奕文站在攤位前,催促農友趕緊掛上布條。「雖然平常大家感情都很好,但為了維護市集的一致性,有些事還是要講清楚。」蘇奕文說,每個攤販都是構成微風市集品牌的一份子,因此必須有個基本的規範,大家共同遵守,才能讓市集越來越好。

微風市集在組織上非常嚴謹,不但設有九個理事、三個監事,每個月召集全部農民開會,不定期開臨時會,大到組織章程,小到農民的車要停哪裡,全部都要經過理監事表决,在入會的審核上也非常嚴謹,一定要理監事親自看過兩次,每年還要通過考核,為的就是維護微風市集的品牌形象。「消費者如果發現哪一攤不誠實,他不只是不會去那一攤,而是再也不會來微風市集了。」林憲輝認為微風市集是一個團體,一點點小差錯就可能影響到其他人。

嚴謹的規範加上農民的自律造就了微風市集的成功,目前一個月的營業額可以達到120萬,固定聘請三個正職員工,扣掉支出後還有盈餘,是農夫市集中少見可以自給自足的案例。隨著市集越來越茁壯,明年也將成立社團法人,註冊商標,讓組織更完備。

看著微風市集從無到有,林憲輝感性地說,這要歸功於農民的團結配合,雖然法規越加越多,但也是為了保障消費者和農民的權益,「為了讓市集更好,一定要往前走。」

微風市集理事長林憲輝認為要建立制度才能讓市集走得長久

微風市集總幹事林憲輝認為要建立制度才能讓市集走得長久

共食、慶生會揪感心

微風市集的團結連吃飯都看得出來,每到中午,大家便自備碗筷,排隊到放滿佳餚的桌上自助夾餐,這是他們另類的「共食制度」。

其實一開始他們也都吃便當,但吃了幾個月後覺得很煩,有人靈機一動,心想大家都是農民,種的東西又那麼好,為什麼不自己煮菜呢?共食制度就這麼產生了。現在他們每餐繳交 50元,每個攤位輪流當主廚,除了攤位中找不到的蔬菜,大部份食材就來自大家的農場。

雖然是每攤輪流,但煮飯區總是擠滿7、8個自願幫忙的農友,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獨門料理,「沒有吃都不知道大家這麼會煮,同一樣菜每個人煮的味道都不一樣。」農友涂政男說,大家煮的健康又好吃,有時候手腳太慢還搶不到飯,「一定是菜煮得太好吃了啦!」一旁的農友接話。

除了每週共食,大家還會固定幫當月壽星慶生。採訪當天剛好是十一月壽星的慶生會,餐桌上洋洋灑灑擺了十二道菜,從鳳梨魚頭、恆春雨來菇、苦瓜雞肉湯,到農友吳悅銘特地燉了兩個多小時的豬腳,「有頭又有腳,可以從年頭吃到年尾了。」、「你們這樣煮下禮拜的人壓力很大耶!」大家七嘴八舌發表感想,還有人忍不住大嘆:「幸福的微風農民。」

寫著 Happy Birthday 的蛋糕一端出,整個廣場響起生日快樂歌,掌廚的林淑盆同時也是當月壽星,她感動地說,這是第一次有人這樣幫她慶生,在這裡很快樂,煮給別人吃很有成就感。

林憲輝說,他希望市集不只是一個純商業的消費行為,農民和消費者面對面溝通,可以知道消費者的需求,和農友交流,可以獲得技術上的知識,最重要的是找到志同道合、認同彼此理念的夥伴,「市集其實就是人與人之間的互動吧。」

中午大家一起吃飯,每次都像蝗蟲過境橫掃一空

中午大家一起吃飯,每次都像蝗蟲過境橫掃一空

市集的人一起幫十一月壽星唱生日快樂歌

市集的人一起幫十一月壽星唱生日快樂歌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